满族人世代生活在中国东北的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叶,大规模入侵华北,彻底推翻明朝,从东北入京为首都,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统治王朝——清朝。因为清朝统治者入关前在东北过着游牧生活,冬天是白雪皑皑的森林,夏天是凉爽的气候。入关后,他们不适应北京盛夏干热的气候。虽然紫禁城金碧辉煌,但清朝的皇帝们却觉得它沉闷而沉闷。尤其是康熙初年,故宫发生火灾后,修建了很高的宫墙,防止火灾和宫廷暴乱。宫中院落相映成趣,溪中水流过于平缓,几乎成了死水。当时的皇城曾有“红墙绿瓦黑下水道”之称。这让皇帝们有点厌倦了高墙环绕的宫廷生活,于是从康熙初年开始修建园林,一直延续了200多年。
地形特征和历代建筑对圆明园建设的影响。
北京西郊,一望无际的西山秀峰:玉泉山、万寿山、万泉庄、北海等地貌,自流泉随处可见,在低洼处汇成大大小小的湖泊池塘。玉泉景观自西向东流入昆明湖,成为西郊最大的水面。古代劳动人民在这里生活,辛勤劳作,开垦了大面积的水田,形成了一个自然风景区。早在辽代,封建帝王就选择此地修建玉泉山宫。到了明代,这里的自然风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于是一些达官贵人占据乡村建造别墅,大片的土地被成片的占据。明朝万历年间,明朝至亲侯立伟在此大兴土木,首先是清华校区,素有“北京第一园”之称(故位于今北大西墙外)。后来,米在清华校园东墙外引湖造园,管理着典雅秀丽的“勺园”,意为“海淀勺”。在空旷的乡间,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成为京郊著名的园林聚集地。到了清朝,皇帝也看中了西郊,一个绝佳的园艺之地。园林的大规模建设就是这样开始的。
长春花园
始建于乾隆10年(1745)左右,1751正式设置观园总经理时,观园中西路主要景点基本建成,如联怀堂、韩晶堂、玉玲珑堂、四永斋、海月金凯、德泉阁、刘香竹、法会等。后来,乾元园和小游天园相继建成。公园东部风景(迎清斋、乳源、建园、狮子林)于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七年大规模兴建,包括西洋楼景区。长春园总占地面积一亩。大约有200座园林建筑悬挂着匾额。
蕲春园
更早些时候,它原本是QIA亲王云翔赠予的宅邸。它建于康熙末年,后来给了大学士傅恒。乾隆三十五年(1770)正式纳入皇家园林,定名为蕲春园。当时的范围还不包括它的西北。嘉庆四年、十六年,园西相继赋有两园,一园是西双村,成了太子,一园是庄敬、硕公主韩晖园。经过大规模的修缮、重建和增建,园林开始有了千亩的规模,成为清帝园林的主要园林之一。此时,圆明三园正处于鼎盛时期。嘉庆先有《春园三十景》诗,后有二十余景相继创作。当时著名的景观群有富春堂、青霞斋、寒秋观、胜东石、四一书屋、春泽斋、枫林周、伟澡堂、中和堂、碧香、赤库里宁、西玉山楼、烟雨楼、韩晖楼、程心堂、伟澡堂。有100多座带有匾额的园林建筑。蕲春园宫门建于嘉庆十四年(1809)。因比圆明园大皇宫门、长春园二宫门晚建半个多世纪,故又称“新宫门”,一直沿用至今。自道光初年起,花园东路的富春堂一带被改建为供养皇太后的场所。但元熙路的风景一直是道光、咸丰皇帝的园居。1860公园被毁后,同治年间试图重建时改名为万春园。
西洋大厦
为了追求各种乐趣,清帝还在长春园北界引进了一座欧式园林建筑,俗称“西楼”,由和奇、行桥、花阵、鸟笼、方貌、海晏堂、袁颖观、大水发、水景、行山、行墙等十余座建筑和园林组成。规划始于乾隆十二年(1747),24年(1759)基本完成。它由西方传教士郎世宁、米歇尔·伯努瓦和王志成设计,由中国工匠建造。建筑形式为欧洲文艺复兴后期的巴洛克风格,园林形式为雷诺特风格。然而,它也吸收了许多来自中国的园艺和建筑装饰的传统技术。
西楼主体其实是一个人工喷泉,叫做“水法”。其特点是数量多,声势大,点子奇。主要形成和谐好奇、海晏堂、大水发三个大型喷泉群,相当有趣。
和奇:是乾隆十六年秋修建的第一座建筑。主楼是三层。建筑南面有一个大型海堤式喷泉,喷泉由青铜鹅、青铜羊和西部驼背石斑鱼组成。在建筑的左右两侧,八角形的大厅从弯曲的长廊延伸出来,是演奏中西音乐的地方。
海晏堂:是西楼最大的宫殿。主楼正门朝西,台阶前有一个大水池。水池四周呈八字形排列着十二个兽面铜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属中国十二生肖)。他们每天昼夜轮流喷水一小时(2小时),中午十二星座一起喷水。这种用十二生肖铜像代替西方裸体雕像的精心设计,真是中西合璧的杰作。本来是欧式的裸女画像,但是乾隆觉得裸女不符合中国的风俗,就改成了十二生肖,用青铜做的。
大水法:是西楼最壮观的喷泉。该建筑的形状像一个石头壁龛,类似于一个门口。下面有一个大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幕。前后各有一椭圆形菊花喷泉,池中央有一铜梅花鹿,鹿角喷水八次;两个仆人养了十只青铜狗,从嘴里喷出水来,直接射向小鹿,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争鹿”。大水法的左右两侧,有一座巨大的喷水塔,呈方形,有十三层,顶部喷出水柱。塔周围有八十八根铜管,都是一起喷水的。当时皇帝正坐在对面观看水法,看着这一组喷泉。英国使臣马加尔尼和荷兰使臣胜利都“赞叹”这里的水法之奇。据说这个喷泉如果全开,会像山洪爆发一样。听说附近的人说话都要打手势,其壮观程度可想而知。
花坛是一个模仿欧洲迷宫的花园。它的主要特点是用四尺高的人物雕刻的砖墙分成几个迷宫,所以被称为“万华阵”。鼎盛时期,每当中秋之夜,清帝坐在阵中央的圆形亭子里,宫女们举着黄色彩绸做成的莲花灯笼,寻找飞翔的途径,第一个可以得到皇帝的赏赐。所以也叫黄花阵或黄灯。虽然入口到中央亭子的直径距离只有30多米,但是进出容易,很容易走进死胡同。清帝坐在高处,环顾荷花灯,其乐融融。
整个夕阳楼景区面积不超过圆明三园总面积的五十分之一,只是一小部分。但这是一个成功的尝试,模仿欧洲园林的碎片。这在东西方园林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引起强烈反响。一位亲眼目睹的西欧传教士对西塔赞不绝口:它集美景和情趣于一处,有人们能想象到的各种壮丽奇特的喷泉,其中最大的能与凡尔赛宫和圣克罗教堂的喷泉并驾齐驱。传教士的结论是,圆明园也是中国的凡尔赛宫。
圆明园是人工营造的规模宏大、景色优美的大型园林。平地叠山治水,精致园林建筑,广植花草树木。连绵起伏的山峦、曲折的水面、亭台楼阁、蜿蜒的长廊、岛屿、小桥,将辽阔的空间划分为100多个山水环绕、情趣各异的景区群。公园内水面约占三个公园总面积的十分之四。大、中、小水面都是在平地上人工挖的,绕圈流过的河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河湖系统。园内有大大小小250座土山,与水系相结合,水随山转,山因水而活,形成了层次分明的园林空间。让整个花园像江南水乡一样迷雾重重。虽然是人做的,但是天方夜谭。
花园收藏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闻名,而且是一座皇家博物馆,收藏丰富,堪称文化宝库。雨果曾说:“即使把中国(法国)巴黎圣母院的所有珍宝加在一起,也比不上这座宏伟壮丽的东方博物馆。”这座花园陈设豪华,收藏了大量艺术珍品。据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说,“园中的壮丽景象是欧洲人无法描述和想象的”。"这座皇家别墅里珍藏着各种珍贵的宝物,遍布千家万户."精美的雕刻红木家具、精美的古代碎瓷和搪瓷瓶灯、织锦、地毯、金银制成的皮具、纯金镀金的法式时钟、精美的圆明园总平面图、镶嵌宝石的拍摄图片、风景人物的生动牌匾,以及其他精美的国内艺术产品和欧洲各种稀奇古怪的装饰品。
圆明园有丰富的藏书和文物,现在只举几个例子。文远亭是仿照宁波范天义亭而建的图书馆建筑,是著名的北方第四皇家亭之一,建于乾隆四十年。亭子里有乾隆订的《四库全书》和康熙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综合性丛书,藏书3400余种,近8万册,36000余卷。它体现了我国古老的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由于全书文章浩如烟海,选取了当时最重要的一篇,编入《四库全书提要》,共12000卷。《姚辉》一式两份,一份存于故宫藻厅,另一份收藏于长春园与圣经厅同处的东厢房“尝书室”。此外,汉景堂还有一处著名的文轩——春华轩,是专门为收藏法国著名邮政《春华亭帖》的抄本而建。葛铁原抄于北宁淳化三年(992),收录了王羲之、王献之、仓颉、于霞、孔子等99人的书法作品。《帖》共分十卷,是中国第一部大型集群帖,被誉为万帖之祖。乾隆年间,根据北宋《格铁初拓》,经过仔细的审订,用钩刻了这块石头。历时三年,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春,在春华轩前约24个回廊中镶嵌了144块刻盘。这就是著名的《乾大刻本春华亭帖》。圆明园被盗期间不用多说,园内收藏的《四库全书》、《全全要》、《古今图书集成》、《春华阁帖》等珍贵图书文物也未能幸免。这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帝国主义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对人类文化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然,没有什么是完美的。圆明园那么大,几个皇帝相继扩建重建,封建帝王腐朽意识的影响,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还是不足的。但是,总的来说,圆明园确实是一座优秀的园林。可以说它融合了中国几千年优秀的造园艺术,将中国古典园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当时目睹其盛况的人都说真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的印象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古老的文明赢得了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历史背景
圆明园在咸丰十年,也就是1860年6月,被英法联军残酷劫掠焚毁,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屈辱历史。
到清朝中期,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0年(道光二十年),西方殖民主义者挑起了侵华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接着中国爆发了反对清朝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
1856 10,英法联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其目的是攫取更大的殖民利益。他们先是两次挑起广州战争,但都没有达到他们的预期。为了对清政府施加直接压力,陈冰的首都被决定。侵略军逼近天津1858年5月,清政府被迫分别与英法俄美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咸丰十年)七月,英法侵略军舰队再次冲出大沽口,在英法大臣在北京交换合同的幌子下,强行推进,引诱他们“媾和”。然而,它一再制造麻烦,目的是迫使陈冰首都屈服。然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下定决心乞求和平,已经来不及决定战防之策。侵略军直奔通州。9月21日,清军在通州八里桥决战失利。第二天早上,咸丰帝从圆明园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名为“北游”,实则不顾祖籍,逃之夭夭。于是乎,京城无主,百官皆散,兵懈民惧。
圆明园被盗
1860,10年6月6日,英法联军绕过北京东北郊区,直奔圆明园。当时,桑林钦和的残余势力在城北抵抗了一会儿就逃跑了。法军先行,下午过海淀,傍晚赶到圆明园大皇宫门口。此时,进进出出的进德门,有20多名圆明园内技术娴熟的太监在与敌人搏斗。“不怕被杀,奋力前进”,但最后因为寡不敌众,圆明园“八品掌门”梁任等人死了。晚上7点,法国侵略者攻占了圆明园。园林管理部长文峰死于福海。
65438年10月7日,英法侵华首领闯入圆明园,立即“派出英法委员会三人,商议分配园中珍宝。”同一天,法国陆军司令蒙托邦写信给法国外长:“我命令法国成员首先关注艺术和考古中最有价值的物品。于兴会把法国的稀世之物献给皇帝陛下(拿破仑三世),保存在法国博物馆里。”英国指挥官格兰特立即“派军官去收集应该属于英国人的东西。”英法侵略者进入公园的第二天,他们再也抵挡不住事物的诱惑。官兵们成群结队地冲上前去,抢夺公园里的金银财宝和文化艺术珍品。
根据目睹劫掠现场的英法军官、牧师和记者的描述,官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夺取宝藏,从四面八方涌向圆明园,他们急着想拿什么就拿什么。他们为了抢宝,互相殴打,甚至大打出手。因为花园里的宝贝太多了,他们一时不知道该拿什么。他们有的搬景泰蓝瓷瓶,有的贪图刺绣,有的选择高级皮衣,有的去弄镶嵌珍珠玉石的挂钟。有的提着大包小包,里面装满了各种宝贝。一些人把金条和金叶放进他们外套的大口袋里;有的裹着锦缎;有些帽子里装满了红宝石、珍珠和水晶;有些人脖子上戴着玉项圈。一个厢房里有堆积如山的高级绸缎,据说够半个北京居民用,都是士兵用大车运走的。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有500尊佛像的寺庙里掠夺了一尊金佛,价值1,200。一名法国军官抢劫了价值60万法郎的财产。法军总司令蒙托邦之子掠夺的财宝价值30万法郎,装满了好几节车厢。一个名叫霍利斯的英国二等兵曾经从花园里偷走了两座金佛塔(都是三层楼,一座7英尺高,另一座6.4英尺高)和大量其他宝物,找了7个壮汉替他扛回营房。这个人得到了“中国詹姆”的绰号,因为他在圆明园掠夺并享受他的生活。除了抢劫,入侵者还毁坏了无数东西。几间屋子堆满了绸缎,衣服被从箱子里拖出来扔了一地。人走进屋,几乎可以遮住膝盖。拿着大斧子的工程师砸碎了所有的家具,拿走了上面的宝石。有些人打碎大镜子,有些人拿烛台射击取乐。大多数法国士兵挥舞着木棍,砸碎所有他们不能带走的东西。65438年10月9日法军暂时撤离圆明园时,这座美丽的园林毁于一旦。
燃烧的圆明园
就在清政府向侵略者俯首称臣,答应接受一切“议和”条件的时候,在另一天签约的时候,英国领导人二进宫和格兰特为了给人留下对其侵华行为“印象极其恶劣”的印象,以其俘虏人员受到虐待为借口,悍然下令焚毁圆明园。65438+10月18和19,三四千英军在中国到处放火,火三天三夜没灭。这一独特的园林杰作,国内外罕见的艺术瑰宝,一起被焚毁。事后,据清官方调查,偌大的圆明三园,仅存二三十座殿、亭、寺、官门、值房等建筑,但不少门窗参差不齐,室内陈设及几案被洗劫一空。此后,万寿山的清漪园、香山的静漪园、玉泉山的静明园的一些建筑也被烧毁。
据有关记载,10年6月,英国侵略军焚毁安佑宫时,安佑宫内有300名太监、宫女、工匠等被活活烧死,原因是他们来得突然,主管太监将安佑宫的大门反锁。
当圆明园陷入一片火海时,二进自豪地宣称:“此举将震动中国和欧洲,其效果远远超出千里之外人们的想象。”。大火的主要使者把这种行为视为伟大的成就,而全世界正直的人都被这种野蛮的罪行所激怒。雨果在1861中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好像打赢了仗就可以搞抢劫了。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一个叫英国。”这段话代表了千百万正直人的心声。
圆明园还在燃烧的时候,奉命留守北京的恭亲王答应了侵略者的所有条件。不久,与英法俄交换了天津条约文本,签订了北京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就这样占领了中国的九龙半岛和北方大片领土,勒索了16万两白银的巨额军事赔偿。
“火烧圆明园”的历史原因
一方面,人们认为帝国主义对外扩张的血与火的本性决定了所到之处的野蛮。
另一方面是“磕头外交”造成的。当时英法要求与满清谈判,“北京驻使馆,大陆往来,长江通商。”也就是说,人家会来和你建交,互设使领馆。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大陆旅游,与中国进行贸易。
当时英法要求与中国就上述三点进行谈判。按照目前的理解,中英之间的各种争端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是非常正常的,应该通过双边磋商和谈判来解决。
但帝华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的中心,皇帝是世界的共主,各国都是中国的附庸,每个人见到皇帝都要磕头。满清传统的外交主题是让义弟磕头,由此建立了费正清所谓的“朝贡制度”这一完整的外交模式。所以,麻烦的是义弟不肯磕头,他们要在北京待很久。使臣入京,必然要谒见皇帝,但不向皇帝跪拜的仪式,会与“天下一统”的理念相违背。当时英法联军要求和满清谈判,要谈判就得见皇帝。拜见皇帝,按照传统,外国使节拜见皇帝要下跪,就是磕头不磕头。
圆明园被烧的罪魁祸首是第八代埃尔金伯爵詹姆斯·布鲁斯)。二进下令火烧圆明园,报复清政府抓大臣、虐待战俘。9月,1860英国公使哈里·巴夏礼和尔金的私人秘书亨利·洛克打着停战的白旗到通县与清政府谈判,被载垣和僧沁逮捕。他和一群遭到伏击并被活捉的英法士兵一起被带到北京,被囚禁了一个多月。满清皇帝和政府一直视巴夏礼为英法联军的总司令。按照传统的“先抓贼,后擒王”的策略,他们计划在通州谈判前攻占巴夏礼,期望巴夏礼被攻占后,英法联军群龙无首,乱作一团,然后乘机大举镇压,必胜无疑。在监禁期间,这些人遭受了各种酷刑和侮辱。在39名囚犯中,有20人在关押期间死亡,其中包括伦敦《泰晤士报》记者托马斯·鲍尔比。
当尔金得知清政府犯下的暴行时,他决定报仇。二进要烧紫禁城。后来经过几天的深思熟虑,他选择了圆明园作为复仇的目标。二进决定火烧圆明园而不是故宫,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尔金认为故宫是中国政府所在地(英法当时正在与清政府谈判《北京条约》);圆明园是皇家园林,为中国皇帝私人所有。尔金想通过火烧圆明园传递一个信息:应该为抓臣虐囚等暴行负责的是中国皇帝及其爪牙,而不是中国人民。在报复行动的前几天,尔金下令在北京各处张贴如下公告,宣示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目的:“任何人,无论他的职位有多高,在犯下欺诈和暴行之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60 10) 18被焚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人不必担心受到伤害。”(翻译自英语)
英法外交官被拘留虐待,不仅违反了埃尔金勋爵看来的西方国际法,也违反了中国自古以来“两国应交兵,不伐使来”的行为准则。圆明园被烧造成的破坏,既是英法联军的罪行,也是满清皇帝和政府的迂腐无能造成的历史原因。
灾难过后
圆明园被毁后,仍是皇家禁园。同治年间,奉慈禧太后之命,试图重修。当时计划修复20多个地方的3000多座寺庙,主要集中在圆明园的钱潮区、后湖区、西区和北区,以及万春园的宫门区和富春堂门口的夏青堂。但工程开工后不到10个月,就因资金枯竭被迫停工维修。此后,慈禧太后虽然修缮了颐和园,但并没有完全放弃圆明园的修复。直到光绪22-24年,她还修复了圆明园的双河斋和吉农轩。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京,慈禧太后随光绪皇帝逃往xi安。京畿秩序大乱,八旗兵和土匪、地痞趁火打劫,将园内残存的、基本恢复的近百座建筑陆续拆抢,彻底摧毁了圆明园内的建筑和古树名木。
后来圆明园的文物长期被官僚、军阀、奸商掠夺,甚至被政府当局有计划地破坏。北洋政府的达官贵人,包括一些负责圆明园遗址保护的人,依靠手中的权力,从公园里运出大量的石雕和太湖石,来修缮他们的园林。如京畿守备总司令王怀庆、巡抚使曹锟(后被贿赂当选民国大总统)、步军司令聂显范、首都宪兵司令车青云、政府秘书长王蓝亨等都有此类劣迹。只有荆(相当于后来的北平市长)刘梦庚在1922的25天内强行运走了长春园的623车太湖石。当时,陆军第十三师、国军第十六师、第十一师、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宋第二十九军先后驻守西苑地区。他们已经强行拆除了圆明园的城墙,私下出售了砖块和石头,或者用它们在西苑建造了一个游乐场。颐和园、中山公园、燕京大学、北平图书馆等地也运走了大量的石片。20世纪30年代初,在海淀至玉泉山的道碴路上重建高梁桥时,经北平特别政府批准,圆明园南面(4800米)和东面的虎皮石栅栏全部拆除,砸成道碴铺路。在此之前,它还多次公开出售大城砖、虎皮石、云母片,甚至西楼残存的大理石柱,使圆明园化为废墟。
一代名园圆明园的毁灭,既是西方侵略者对人类文化野蛮摧残的见证,也是古老文明落后就要挨打的证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常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先后将其列为公园用地和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征用了公园内的旱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绿化。文革期间,遗址虽然受到了一些破坏,但整个园林的水系和万园的园林格局依然存在,近一半的土地成为了绿化带。几十万棵树已经长成森林,大部分建筑基址仍然可以找到,几十座假山和堆积的石头仍然可以看到,西洋楼遗址的石雕遗迹相当引人注目。特别是1976圆明园管理处正式成立后,遗址保护和园林绿化取得了显著进展,西洋楼周边地区得到了部分清理和整理。全址东部的园路、园杯设施逐年从无到有,入园人数大增。圆明园历史展览馆从1979增加到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