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次长沙会战,日军第11军在得到当地大量支援后,设计了破解冲天炉的战术。
。
冲天炉战术的核心是一支精锐部队躲藏在某个城市。与日军小规模交战后,前线部队不固守日军炮击,而是撤退,但不是直线撤退,而是以日军进攻路线为中心线,外八字路线,慢慢撤退到日军进攻方向的侧翼。
因为在之前的战斗中,国军并没有拼死一战,损失也不大,所以基本上能够保持足够的组织结构和兵力,所以能够以退为进,不至于崩溃。而且撤退的国军很少被日军追击,因为脱离了日军的主攻方向。
这样,日军主力行军时,国军撤退部队对日军形成侧翼威胁。
当日军主力进攻国军所在的城市时,城市的守军必须拼死一战,才能拖住日军主力。
与此同时,从外八字路线撤退的其他各国军队向日军侧翼和补给线发起向心攻击。
这种战术形成于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来多次使用,能有效牵制日军的正面进攻。
。
第四次长沙战役期间,东条英机刚刚上台,就在国内大规模征兵,用新兵替换关东军大量兵力,充实驻扎在武汉的第11军。第11军指挥官(好像是横山勇)设计的战术,破解了冲天炉战法。
日军的战术也很简单,因为日军兵力充沛,所以形成了双重攻击层次。第一层部队沿攻击路线直线攻击,第二层部队落后。
当国军撤退的部队发起向心反击时,与日军在二层发生碰撞——而日军处于攻击国军侧翼的有利位置,所以日军可以凭借火力优势击败国军。
依靠这种战术和充沛的兵力,日军第十一军一直打到桂林。
另一方面,对日军新战术缺乏了解的国军损失惨重,大量原计划进攻日军侧翼的国军部队遭到日军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