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身篇幅所限,在当代文学史上,绝大多数短篇小说都是用横断面来反映事件全貌,写作手法高度压缩时空,以混杂的方式讲述事件始末,而着重于对所选取的生活片段进行深入细致的描述,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但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紧凑简洁,但在内容上,却弱化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吸引力,在情节的支支吾吾、自始至终的连贯性、故事的清晰性和因果的明确性上,因而留下了一些遗憾。而如果能把这种横切面的写法和中国传统小说的纵切面的写法结合起来,一定会产生更加完美的艺术效果。这正是孙犁先生在莲花湖所做的。
这篇短篇小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农村抗日青年在冀中平原白洋淀地区的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故事。整篇文章四千多字,却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事件有始有终,人物丰富多彩。从事件的发展来看,当初有7个年轻人报名参军,怕家人拖累,公开推荐游击队首领水水回去跟家人交代。中间有女青年送亲戚去参军,然后去探亲,但未能如愿。在回去的路上,他们遇到了敌人,目睹了亲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最后,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来配合自己的孩子。人物方面,既有水上、水上妯娌等个性特征鲜明的个体人物,也有一群女兵、士兵的群体形象。时间上,小说从夏天写到秋天,从秋天写到冬天;从家到村庄,从村庄到湖边的空间书写。作品在有限的篇幅中,包含了更广阔的生活图景,构成了一个跌宕起伏、脉络清晰、人物形象生动的完整故事,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力。
为了很好地把握短篇小说的特点,不使作品在描写和结构上显得臃肿松散,作者采用了散文的文体,达到了疏密有致的艺术高度。
小说按时间顺序叙述事件,但自始至终并不均匀用力,正好体现了散文需要细致入微,需要略显粗略的笔法。小说选择“夫妻离别”、“探夫遇敌”、“助夫杀敌”为重点场景,采用了前面深沉、中间紧张、后面热烈等不同的情感色彩,使小说形成了内在的节奏感,避免了叙事直白、视野无遮挡的弊端。在叙述过程中,既有环境的对比和气氛的渲染,又有外貌的引入和动作的说明,多种手法运用自如。特别是对很多细节进行了精选和提炼来表现人物,对他们的一言一行,笑点笑点都描写得很细致,有时细致入微。比如《夫妻离别》一段,水笙说“我明天去大部队”的时候,“那女人手指一抖,以为自己被梅玮子割了手”。这种针法非常密集地描写了细微的细节,描写了当时人物的复杂感受,惊喜、留恋、担忧甚至骄傲。还是《夫妻离别》这一段:
水笙直到鸡叫了才回来。那个女人仍然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你有事要告诉我!”
“没什么好说的了。我要走了。你要精益求精,识字,生产。”
“嗯。”
“任何事情都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嗯,还有什么?”
“不要叫敌人活捉叛徒。抓到了,就得跟他硬拼。”这是最重要的一句话,女人含泪答应了他。
这段看似深情的对话似乎出现了?啰嗦,其实是极其精炼的。夫妻离别,可能是生死之交。丈夫即将奔赴枪林弹雨的战场,命运未卜。一旦丈夫在战斗中牺牲,作为年轻女性,家庭的重担就落在她柔弱的肩膀上,不仅要赡养老人,还要赡养孩子。在战争的环境下如何承受这种负担?所以,他们要说的话,要解释的东西,很难用千言万语说出来,但作者用极其简单的笔墨,最简洁的句式,有的词,甚至一个字,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水生夫妇深明大义、投身革命的激昂情怀,紧紧扣住了小说“人在奋斗中成长”的主题,让一分增加,一分减少。
相反,小说在写水水去别人家做工作的情节和前两天马庄游击队的活动时,并没有正面描写,只是简略地一笔带过。甚至妇女组织队伍训练打仗,也只用几句话。
散文笔法或开或闭,天马行空,但贴近中心,不散不乱。《莲花湖》姿态万千,时而盘旋,时而奔涌,但它在变化中总有规律,即严格遵从表现人物性格的需要,凡是与人物性格发展有关的,都放手去写;无关的部分被压缩,或者被刷到一边,或者根本不写。这样,自然就形成了一个运用材料得心应手,生动严谨的组织。
简洁是散文语言的显著特征之一。而《莲花湖》的语言运用,在简约中透露出简洁而丰富的情感色彩,具有无限的音乐魅力,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例如,作品第一段中的描述:
月亮已经升起,院子里凉爽而干净。断了的芦眉只是白天补席,女子坐在院子中间,手指捻着光滑细长的芦眉。芦眉细细的,在她怀里跳来跳去。
女人织了一个席子,很快就在她身下织成了一大块。她似乎坐在一片白雪和一片白云上。她有时会看看湖水,那也是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水面上有一层薄薄的透明的雾,风一吹,带着清新的荷叶和莲香。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啊!诗意的语言描绘出如画的场景,让人着迷。这简直就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散文诗,一首深情悠长的田园交响曲,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彩画!
《荷花淀》的散文手法也突出了作品中透露出的强烈情感。但这种情感并不像鲁迅那样把强烈的感情融化在冷静客观的描写中,也不像郁达夫那样在作品中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主观感受往往会淹没客观描写,而在描写与人物的对话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将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人物的感受融合在一起。如作品开头对“月下作席”“芦花随黄叶飞”的芦苇丰收时节的描写,融入了作者对英雄人民纯洁的情感美和精神美的无限讴歌。再比如,妇女从马庄回来,途中遇到了日军的航空母舰,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浪漫情怀,让我们感受到冀中军民坚定乐观的战斗精神和艰苦战斗迎来的无限欢乐!
就像山是多变的,水是多变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也不会有一定的法式风格。但只有不断吸收、借鉴、创新,才能为我们的民族和时代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参考资料:
1.顾生豪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鉴赏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5
2.刘金永、方福贤、孙立研究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9。
河南焦作师范学院教师姚忠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