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里生活着来自世界各地的200多种代表性动物和珍稀动物,有1万多头(只),包括来自国外的长颈鹿、斑马、羚羊、白犀牛等,还有我国特产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一级保护动物。
当游客参观公园时,他们乘坐不同的汽车进入并步入两个主要的旅游区。
在免下车区,你可以看到一只绅士风度的长颈鹿,伸着脖子,期待着游客的到来;你可以观看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并向游客致以亲切的敬意。你还可以看到中国三大国宝之一的金羚羊聚集在你的周围...还有猎豹,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时速超过110公里;百兽之王非洲狮,捕食时尽显大将风度;双杰是一种笨拙而灵活的动物,它是一只熊和一只猴子,各显神通,争先恐后地向过往车辆乞讨食物。威武的老虎,看着过往的车辆,显示它的王者风范...
在步行区,可以看到白狮、白虎、白袋鼠、大熊猫、扬子鳄等世界珍稀动物。还有羊驼、骆驼、斑马、大象等动物与你合影,让你亲身体验,是难得的机会;去小动物园,抱抱小动物,喂喂宠物猴子,亲自当饲养员,见证动物世界的可爱与奇妙。
在动物表演场,可以观看人兽大广场艺术表演,各种动物表演精彩纷呈;大型动物训练表演,狮虎同台惊心动魄;海狮表演馆世界级的海狮表演,带给你联想和惊喜。新推出的大型动物竞技场和澳洲灰狗、蒙古马等动物的速度竞赛让你大开眼界。
观光结束后,和家人朋友坐在草坪上,广场上鸽子环绕,感受都市人久违的蓝天白云,或者和朋友在公园里的餐厅小酌一杯,享受另一种风格,放松一整天的身心。
参考资料:
/MainAsk/WikiText.aspx?j=701
北京动物园,中国的一个旅游景点。
北京动物园位于北京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是中国最早的动物园,珍禽异兽种类最多。占地约90公顷,饲养展览动物900多种,动物2万多只,每年接待中外游客600多万人次。从清末的万盛园,民国的农业试验田,到建国后的北京动物园;从一个为宫廷贵族和官僚军阀服务的场所,变成一个为大众尤其是儿童开展科普教育、游戏和休息观光的场所。
在明代,这里是皇家庄园。清光绪三十二年,扩建为农场试验田,培育各种植物,驯养观赏动物。两年对外开放,名为万盛园。解放后全面改扩建,变成西郊公园,1955更名为北京动物园。公园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包括犀牛馆、河马馆、石湖山、熊山、猴山、大象馆、羚羊馆、长颈鹿馆、熊猫馆、海洋动物馆、猿猴馆、鸣禽馆、小动物园、鹿园等有大熊猫、东北虎、金丝猴、麋鹿等490多种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性动物物种。
北京动物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它的前身是清朝农工商部的农业试验田,建在乐山园、济源园(又称“三杯子园”)和光山寺、惠安寺的旧址上。建成后,农业试验田占地约765,438+0公顷。除了许多漂亮的建筑,还有实验室、农场设备室、肥料室、蚕房、温室和农民的房子。各种作物分五批进行实验,即“粮麦实验、蚕桑实验、蔬菜实验、果树实验、花卉实验”。附属动物园占地面积只有1.5公顷(也就是今天北京动物园的东南角)。最初展出的动物是南阳大臣、两江总督段方。有些是从德国买来的动物,有些是全国各地督抚赠送给清政府的动物,大约有几十种。植物室里有一个温室,各种奇花异草都在展出。因为农业实验场的位置,交通非常便利,也是首都第一个集动植物于一体,具有公园性质的农业实验场。因此,在它运营之初,人流不断,非常热闹,甚至慈禧和光绪两次来公园观看。这个农场试验田的名字很快就传到了首都。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连年军阀混战,农场试验场逐渐衰落,名称屡改。曾称“中央农业实验场”、“国立北平自然博物馆”、“工业总局园艺实验场”、“北平园艺实验场”。到抗日战争时,只有一头大象饿死,动物园里的狮豹都被日军以防空为借口毒死了。解放前夕,体育场一片废墟,花园荒芜,只剩下13只猴子和一只老鸸鹋。
1949年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接管了当时的“北平农林实验所”,建设局更名为“北平农林实验所”。因不再具备农林实验条件,经整修、改造、绿化,同年9月1命名为“西郊公园”。1950 3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开园。开业不久,西郊公园于同年3月15分设西郊公园管理处和西郊实验农场。1952年8月,根据市公园管委会决定,西郊实验农场并入西郊公园管理处。4月1955,1日,西郊公园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正式更名为“北京动物园”。
上世纪50年代初,国家告急,财政资金紧张,但仍拨专款修建西郊公园。国家和中央各级政府也对西郊公园的建设给予支持。1950年初,为准备西郊公园开园,对公园内的围栏、牡丹亭、飓风馆、动物园动物馆等进行了酌情修复。改造动物园的鸟笼、鹿棚、猴山、永路,增加一些小动物,购买了黄雀、交口、金翅、太平鸟、雀、白眉、火鸡、风筝、灰鹤、鹅等鸟类,还有鹿、狼、鼠、豹等。与此同时,毛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还将亚洲象、猞猁、长臂猿、黑熊、大耳羊、麋鹿、印度犀牛等珍贵动物捐赠给动物园进行饲养和展览。1952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朱德、任在战争年代骑过的马“菊青”、“红骡”、“铁青马”赠送给动物园饲养展览,并将三匹马的历史资料调入动物园展览宣传。
随着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发展,动物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发展迅速。从1950开始,老动物园的设施进行了改造,1952改成了小动物园。此外,大象屋、狮子屋、黑熊山、猴子屋、猛禽吧、水禽湖、鸣禽屋、草原居住者花园、狮虎山、河马屋、犀牛屋、熊猫屋、长颈鹿屋等23个建筑(包括一个重建)相继建成。动物馆总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游乐场面积4万多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逐步将动物馆从园区东部向园区中西部扩展。除了修建动物房,还将利用旧房改建饲料房和兽医房,同时对园区道路进行维修,增加供水供电,新建排污设施。1952
年,北京展览馆建成,在西郊公园东部占地约11公顷。1953之后,从国外交换回来的动物和国内收集的动物数量急剧增加。为了预防动物疾病,有必要对新引进的动物进行隔离检疫。经市园林局批准,西郊大石厂(白石桥路南口)改造为西郊公园动物养殖场。1958年9月,经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批准,根据动物园发展规划征用长河背土地。
21公顷。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与国外动物园的动物交流日益频繁,动物种类数量大大增加。许多外国礼物动物被送到公园展览。有麝牛、亚洲象“米杜拉”、日本瞪羚、非洲狮、智利火烈鸟、美洲海狸、白犀牛、麋鹿、暹罗鳄、中美电影、加勒比海海牛、马来电影、大猩猩等等。北京动物园的大熊猫、白唇鹿、白枕鹤、丹顶鹤和天鹅也被中国政府作为礼物赠送给韩国、美国、斯里兰卡、日本、法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尼泊尔、澳大利亚等国家。
截止到1994新建和改建的动物舍有小动物园、非洲象舍、野鸡舍、中型兽舍、鹿舍、豺狐舍、袋鼠舍、豪猪和豚鼠舍、鹤养殖岛、火烈鸟舍、朱?博物馆、夜行动物博物馆、热带鱼博物馆、热带小猴博物馆、大猩猩博物馆、大熊猫博物馆、金丝猴博物馆、新犀牛河马博物馆、黑颈鹤繁育馆、狼山动物馆、长颈鹿博物馆延伸动物馆、大熊猫繁育馆、小熊猫繁育馆、鹤繁育动物馆,总投资近3478万元。从65438到0990,北京举办的第11届亚运会配套工程大熊猫馆,呈竹笋造型。
园内古建筑乐山园建筑遗存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乐山园林的建筑遗存有长观楼、春春堂、扶风堂等。其中,长观楼和春春殿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专门为慈禧在前往颐和园途中休息而设计的。长观楼是慈禧的住所,一水之隔的春春堂是侍从休息的地方。长观楼是一座砖木混合结构的二层建筑,四周有很深的游廊,山墙面有窗,屋顶有阁楼。红砖墙,局部抹灰和灰色塑料成型,砖雕。爱奥尼亚圆柱,饰有球形装饰的弧形山墙。正面两端的角是八字形的阁楼,上面覆盖着拱形的铁屋顶。
北京动物园是由乐山园、三陟子园、光山寺、惠安寺、部分房屋和清代稻田合并而成。原为明代皇家园林,清初赐与康亲王,园亭渐废。清乾隆十二年(1747)重修,名乐山园。后来是清代大学士傅恒的第三子傅康安贝子的私家园林,俗称三贝子园。其东部为原乐山园,西部为原可园(1879更名为济源)。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开始大量收购珍禽异兽,将花园东南角变成“小动物园”,还设置了气象、蚕桑、农田等部门,并将光山寺、惠安寺合并,整理农业试验田。1915更名为中央农业试验田。1928年改为北平农业实验场,次年更名为自然博物馆。1934年更名为万盛花园。1949后转为西郊公园,1955更名为北京动物园。
长观楼前的林中有“宋鲛人纪念塔”,惠芳轩前有“四烈士墓”。
在清代,它原本是清朝皇室的皇家园林之一。光绪年间改为农场试验田,用了两年时间管理整理。同时,段方从德国购买了一批狮虎和珍禽繁殖园,故又称“万祭园”。公园西北的长观楼在当时是非常现代化的建筑。在大楼的顶层,你可以俯瞰西边西山和东边北京的风景。建成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先后在此居住。
长官楼,位于北京动物园西侧,是晚清唯一的欧式皇家宫殿。文革时期“长官楼事件”的旧址,现在叫皇家俱乐部。沿着北京动物园侧门的一条小路向北走几百米,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矗立在郁郁葱葱之中,你会惊叹于它对雄伟的北京动物园的异国情调。北京动物园内的长观楼(西式)、桂峰殿、绥春殿(中式)是原乐山园的建筑遗存,形态各异,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