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坚持专门机关与群众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
3.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和报告火警的义务,任何单位和成年公民都有参加有组织的火灾扑救的义务。
4.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坏或者挪用、拆除或者停用消防设施和器材,不得埋压或者圈占消火栓,不得占用防火间距或者堵塞消防通道。
5.任何人发现火灾都应立即报警。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为免费报警提供便利,不得阻拦报警。禁止谎报火警。
6.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公共场所的现场工作人员有义务组织、引导人员疏散。
7、起火单位必须立即组织力量灭火。
8.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公共场所现场工作人员未履行组织、引导在场人员疏散的义务,造成人身伤亡,尚不构成犯罪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
9.违反本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火灾特征:
(1)燃烧剧烈,蔓延迅速。在工厂和隧道里,火很容易沿着电线和通风管道蔓延。由于我们矿内存放着很多易燃易爆的物资,这些物资一旦被点燃,火势极其凶猛,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大面积的火灾。
(2)火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由于厂房内结构复杂,疏散通道狭长,安全出口少,不利于人员疏散。燃烧会产生大量高温有毒烟雾,极易使人窒息,造成重大伤亡。
(3)重大经济损失。由于仓库和工厂中有大量的材料和设备,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4)攻坚克难。高层建筑由于建筑高度、结构和使用性质的复杂性,燃烧速度快,燃烧激烈,许多可燃物质集中。最健全有效的组织和现代化的设备也不能保证高层建筑火灾的有效和成功灭火。
2.燃烧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助燃物质和点火源。
3、火灾的分类:
火灾分为A、b、c、d四类,A类是固体物质的火灾,如木材、棉花、大麻、纸张等。B类为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和石蜡火灾。C类为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D类是金属火,如钾、钠、镁、钛、锆、锂、铝等火。
4、制止火灾的基本措施包括:
(1)控制可燃材料,用难或不燃材料代替易燃或可燃材料。
(2)使用易燃物质的生产应在密闭设备中进行,与空气隔绝。
(3)消除点火源。
(4)为防止火势蔓延,在建筑物之间修建防火墙,设置防火距离,防止火势扩大。
5.灭火方法:一切灭火措施都是为了破坏已有的燃烧条件或使燃烧反应消失。根据物质燃烧原理和灭火实践经验,有四种基本灭火方法:
(1)冷却方法:降低燃烧产物的温度,使温度低于燃点,停止燃烧过程。例如,用水灭火。
(2)窒息法:减少燃烧区域的氧气量或用不可燃物质稀释空气来熄灭火焰。比如用沙子埋可燃物,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3)隔离法:将可燃物质与未燃物质隔离开来。例如,清除起火点附近的易燃、可燃或助燃材料。
(4)抑制法:让灭火剂参与燃烧反应过程,中断燃烧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