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助学生加强自我意识,客观评价自己(自我认知、接纳、自信)。
2.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青春期的各种教育)。
3、培养学习能力,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准备、压力、目标、习惯)。
4.积极与老师和家长沟通(学会沟通,亲子关系,感恩)。
5.把握好与异性交往的尺度(男女生交往)。
6.鼓励学生体验积极情绪,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绪(情绪管理)。
7.选择我的升学方向,培养职业规划的意识,建立早期的职业发展目标(梦想和职业规划)。
8.注重培养应对挫折和失败的能力(挫折教育、人生教育)。
9.适应新环境。
10,人际交往(团队合作,沟通表达)。
心理健康的意义: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的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理论基础,培养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建设需要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
健康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来说,人是身心的统一体,全面发展应该包括身心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更加全面。因此,学校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聋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聋生的身心健康。
聋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处于一种直接忽视和不接受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的状态。他们进入社会,会处处碰壁,让内心一次次受挫。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在道德教育中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并将一定的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道德的过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习惯,树立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都离不开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健康的心理可以提高人的活力,调动神经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人的内分泌活动,协调骨骼和肌肉的活动,健康的身体可以使人精力充沛,提高活动效率。身心健康有着内在的联系。因此,现代学校的保健已经从单一的生理保健发展到全面的生理和心理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