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字学习

你为什么不自己读《围城》?

《围城》的大众接受热情激发了学术界对《围城》深入研究的又一次热潮。当然,除了这些外在原因,《围城》热潮还有更多内在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中国正在经历艰难的现代性转型,人们的审美和文化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围城》能够超越具体的生命体验,实现对人类普遍经验的冷思考。它所反映的现代意识,与时代剧变中人们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不谋而合。揭示了人们事业、爱情、婚姻的“围城”现象,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人生困惑和精神危机,具有现实的认知价值。此外,钱钟书幽默的语言、杰出的喜剧精神和非凡的人生智慧,都能对读者和观众产生持久的吸引力。

这一时期的《围城》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超越了过去“社会历史批判”的单一模式,进入了人性探索和现代哲学的新层面。对作品主题意蕴和人物形象的研究更加深入,作品丰富的隐藏意义不断被发现。温儒敏先生提出了小说主题的“一词多义论”[4]认为《围城》的主题意蕴可以从生活描写、文化批判、哲学思考三个层面来考虑。谢则阐述了《围城》与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思想的内在精神联系。[5]研究者不断探索新的批评方法,或在《围城》研究中寻找突破口,开拓了研究的深度。[6]或者说《围城》的意识形态视角的局限性触及了研究的盲点。[7]随着钱钟书文学研究的日趋成熟,文学史家对钱的关注越来越多,评价也在步步攀升。1990唐在《论重写文学史》一文中指出,要适当提高金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颇有影响的作家杨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有十几页专门评论了钱。此时,文学史家已经充分论证了《围城》的“经典”意义。

钱钟书的知名度从知识界迅速扩大到各行各业。各种报刊媒体纷纷以重点篇幅介绍钱和他的《围城》,推动了媒体对这位充满惊世知识的文化名人的挖掘。但钱钟书一再拒绝媒体采访和宣传的超然态度,进一步助推了人们对他的好奇、惊叹和崇敬。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时候,大众媒体开始将目光转向金钱的人生传奇。

20世纪90年代的一个显著现象是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和文化市场的形成,这对文化传播的对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媒体传递的信息特征并不是原封不动地传递,而是有选择地突出和放大,目的是抓住受众的文化心理,制造兴奋点,或者在大众的兴奋点和传播对象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传播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生变形和压缩。对于这位德才兼备的大学者,媒体常常用“绝色”、“神秘而充满魅力”、“大师”、“文化奇观”、“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智者”来形容他,突出他的传奇,津津乐道他的奇闻轶事,欣赏他的惊人绝技。钱钟书不是因为他的学术成就而受人敬仰,而是普通读者对他感兴趣,传奇的故事和特立独行的性格加载在他身上。一位女编辑曾直言:“钱钟书的学问呢?我们对此不感兴趣。”我们只对他感兴趣!”[8]几个字很重要。在媒体构建“文化昆仑”的想象图景中,钱钟书作为才子、学者的丰富性被剥离,他在大众媒体中的形象有两个特点:一是“奇”,二是“怪。”奇”,钱钟书精通英、法,有着照相机般的记忆力,这在近代中国学者中是少有的;古今中西的博学、博学、读书,让人应接不暇,令人惊叹。富于机智幽默,风格独特,改变了以往知识分子的形象,成为中西合璧的现代知识分子典范。”怪”之所以“怪”,是因为他视名利如粪土,在文革的动荡年代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和一个冷静的学者心态。这种超然物外的学者人格,与急功近利的世界潮流形成鲜明对比,让人向往和敬佩。

公众对钱传奇人生的关注,直接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钱钟书传记热的兴起。1990-65438+2月,美国华裔学者胡志德所著《钱钟书》传入中国,这是当时唯一一部全面介绍和研究钱钟书的评论性传记。从1992年到1995年,中国大陆出版了四部钱钟书传记,分别是孔庆茂的《钱钟书传》;爱默生的《钱钟书传》;张文江的《钱钟书传》,建造巴比塔的智者,李宏彦的《智者心路历程》。前三部传记主要面向一般读者和文化市场,追求内容的传奇性和文字的可读性。相比之下,智者的心路历程最好,其特点是以史家的眼光记录钱钟书在历史沧桑投影下的“心路历程”,善于发掘材料,注重学习理性。

随着传媒和文化市场的不断凸显和强化,钱钟书逐渐被塑造成一个世纪末的“人文神话”。

20世纪90年代初,“钱钟书热”吸引了更多的中青年学者投入到“薛倩”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日益壮大的研究队伍,“薛倩”研究初具规模。研究者以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研究方法参与其中,并产生了一批较有学术分量的专著。胡对钱钟书学术艺术思想的研究,业界评论颇为可观[9];周编《钱钟书读本》,按旧学解释钱著作,善于论证;胡鹤卿对钱的人文思想和语言学的研究积累颇丰,言之有物[10]。陈子谦推出了40多万字的《货币学论》一书,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货币学”的精髓。李宏彦把钱钟书放在平行比较的框架下,讨论他与吴倩、叶公超等近代著名学者的关系,兼顾物、学、理,自成体系...“薛倩”的研究成果提升了钱树在学术史上的地位,诠释了其“经典”意义。

这个“经典”的象征意义很快被市场借用。借《围城》迅速走红之机,钱钟书学术著作的发行创造了中国图书市场的奇迹。最没有市场价值的金钱作品成了文化市场的流行时尚。《管嘴编》、《覃逸录》、《钱钟书选集》的相继印刷,给出版社带来了五六位数的经济效益。

90年代,“后新时期”进入商业化和大众传媒主导的文化消费时代。钱钟书的第二次接受高潮被市场大潮抓住,带入大众文化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钱钟书的经典性在专业学术领域得到充分展现,然后被大众传媒发现和传播,塑造成“文化昆仑”和“学术精英”的文化符号,被赋予了微妙的文化消费意义,形成了流行的学术时尚之一。随后进行商业文化复制和传播,并成功推向市场,实现其文化和商业价值:被一些学术投机者用作学术进阶的敲门砖;被无良书商作为攫取利润的有利工具;被报纸和媒体用来丰富版面,提升文化品位;给读者提供一种文化消费的快感。在某种程度上,钱钟书的接受和传播已经成为对金钱文化资源的“掠夺”。他的作品和形象在媒体的引导、出版商的炒作和大众的兴趣下,都有一定程度的被掩盖和误读。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是严肃的学术研究,也有一些打上了追赶尚超、以市场为导向的烙印,并深受商业文化的影响。

三、说“冷”与“热”:世纪末“钱钟书热”的斑驳景观从1996到新千年,“钱钟书热”已经呈现出斑驳的景观。

1996期间,在“钱钟书热”持续的时候,一些新锐学者开始质疑“钱钟书现象”。《钱钟书热:世纪末的人文神话》一文发表在当年的《当代文学报》第六期,几个博士生讨论,指出“钱钟书在钱钟书热中走上神坛,在中国当代文化界从学者变成了圣人”。钱钟书不是当代文化大师,但他只是代表了不善于系统建构的中国文化的缺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蒋殷也发表文章《还钟书以本来面目》[11],指出钱钟书的本来面目已经“模糊”“不清”。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金钱学者”有“各种廉价的赞美和庸俗化的研究”;他主张“解构钱钟书神话”,让金钱回归“优秀学者”的标准。

1999闹得沸沸扬扬的《十大作家批判》这本书,简直“解构”了《围城》的经典地位。被称为现当代的“伪经”,“围城包含了除小说以外的一切”。

余杰写道,钱钟书“对人生、历史、苦难都有一种淡然、戏谑的态度”[12]...

“酷评”之声不绝于耳...

这些来自学术界或民间的批评,以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解构了钱钟书的“人文神话”,批判战争的声音也引起了“钱派”的反击。一本厚厚的《为钱钟书辩护》趁机问世,文艺争鸣甚至演变成“口干舌燥”的局面。

在对“薛倩”大批判、大争鸣的文化现场,钱钟书先生于6月199865438+2月19驾鹤西游,第三次在媒体上掀起热潮。国内外最重要的报刊都对钱先生的逝世作了重点报道,各种报刊悼念、追忆、评论的文字不计其数。其中有很多是真正有学术眼光和理论分析的,比如金骥的《钱钟书与近代西学》,刘玉凯的《论鲁迅的钱钟书的排比》。但是从货币科学的研究来看

从情况来看,还是谈文艺多,谈学术少;钱的文学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的结合却鲜有论述。专门研究《陆》和《管锥编》的成果就更少了。《围城》的研究者主要关注它与世界文学的关系。就数量而言,跨越新世纪的几年是货币科学的第三个收获期,很多研究者都渴望搭上货币科学热的末班车。一部分学术行为演变成了市场上的文化营销行为。

在世纪末“钱钟书热”的文化图景中,这种“热”与“冷”耐人寻味。“冷”与“热”的关系,其实代表了90年代不同意识形态话语的交锋,代表了解读金钱的不同文化策略,值得我们反思。

如前所述,“钱钟书热”是80年代“文化热”的产物,80年代后期“文化热”进一步演变为“国学热”,同时出现了“陈寅恪热”和“新儒家热”。“后殖民话语”的“威胁”使“汉学”研究和传统文化复兴成为20世纪90年代部分中国人的价值目标,反映了文化民族主义的某种诉求。而且,90年代尚超欣欣向荣,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重生的丑恶现象与传统道德相悖,这就要求重新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为什么90年代的《围城》风潮中,钱开始了,却持续了很久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90年代学术时尚的一个特点是‘思想家淡出,学者凸显’。”80年代,思想和意识形态众多,多元文化的碰撞交织成一首极其精彩的时代狂想曲。像钱钟书这样“孤独”的学者,吸引力并不大。然而,到了80年代后期,对历史文化的批判突然陷入低谷,强大的市场经济推动了文化的快速转型,精英文化与世俗文化的界限越来越被“后现代主义”的潮流抹平。这一切导致了90年代知识阶层启蒙精神的弱化,在这种背景下,学者被知识界重新重视,金钱真的很热。学者以追求真理为己任,以潜心研究为价值。钱钟书代表了90年代提倡的学术人格。

这些都是90年代“钱钟书热”凸显的深层次原因。对于另一部分坚持“新批判”立场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明显倾向于看重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平衡,要求以批判和现实的方式深入社会事务。这些具有超学术功利利益的知识分子,很难认同“国学热”的思想立场和钱学者“白头著书”的事业。因此,他们以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为参照,对钱钟书建构的“人文神话”进行了抨击。针对“钱钟书热”中空洞的赞美和吹捧氛围,一些评论家的预测发人深省:钱钟书可能成为“钱钟书热”的牺牲品。但从“一棒子打死”到“一棍子打死”,学术理性的讨论往往被人身攻击所取代,有些文章完全是商业包装策略,以“批”钱为招牌,哗众取宠,自我炒作。

总的来说,世纪末的最后几年,关于钱钟书的“冷”“热”议论是在文化和学术反思与重建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呈现出当代文化语境的多维共生和世俗文化冲击下精英文化的多维分化。无论是“冷”还是“热”,无论是“冷”还是“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力量在起作用,在特定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文化需求和动机,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市场意识形态的不同解读策略。

乐章结尾部

尽管钱钟书一再拒绝被研究和采访,坚持躲在大众视野的背后,但文化和历史的选择并不以他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一个纯粹的学者意外地成为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热门人物,构成了90年代文化地形图中的一个重要坐标。本该沉寂的金钱之学,也成了堪比“红楼梦”、“鲁迅之学”的“显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钱钟书完成了一个当代“文化昆仑”和“学术精英”的书写:通过媒体和文化市场的介入,演变为大众文化领域的“文化符号”和时尚。并且被意识形态借用,成为90年代不同文化立场和意识形态“话语”的精神资源,在意识形态操纵、媒体引导和商业运作的共同作用下,钱钟书的原型形象被极大地改写和误读。

经过20年的研究,有三个高潮。在钱钟书的《渐行渐远》中,我们可能会意识到,我们对他的认识还是“雾里看花”。而且热潮也在逐渐消失,学社也会逐渐回归本位。对于钱钟书来说,真正的接受应该是跨越藩篱,摩擦经典,进入他的话语空间,将所有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让一个真实的钱钟书漂浮在我们清晰的视野中。

  • 你为什么不自己读《围城》?
  • 起名和命运有很大关系吗?
  • 巴兹流月
  • 奥巴马从何而来?
  • 大家好。给这个男孩取名王芃杰。是五行中的木吗
  • 大学生简历2022【五篇】
  • 做人语录
  • 《周易》中的八字命名与计分
  • 当八字徐佳、丙子日、辛未日、戊子日来了一位大
  • 女生刘海和后面头发的分界线明显有点秃怎么办?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