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基地的工程师艾迪·墨菲上尉参与了一个火箭减速和超重的实验项目,有必要安装一个传感器。传感器有两根线,一旦接反就不能正常读取数据。不可思议的是,安装完这些传感器后,发现这些传感器的接线无一例外全部反了。
事后,墨菲队长承认这是因为他在设计传感器的时候,没有考虑到有人会把电线接反。他自嘲:“如果一件事可能处理方式不对,那么一定会有人处理方式不对。”而这种自嘲也就成了20世纪最著名的心理学定律——墨菲定律。
墨菲定理无疑给当时的人们敲响了警钟:技术会越来越完善,但人总会犯错。如果不考虑事情的所有可能性,只要事情有可能做错,就一定会有人做错。
只要有人参与,就不可能保证每个环节都不出错。环节越复杂,参与的人越多,出错的概率就越大。我们解决问题越清晰,我们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事情总会出错,最糟糕的事情总会发生。
人们深入挖掘墨菲定律,从中阐述了四个方面:
1.没有事情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2.所有任务的完成周期都会比你预期的要长。
3.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出问题,就有很大的概率出问题。
4.如果你有预感某件事可能会出错,那么它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警告我们,最坏的情况会发生,我们不应该盲目相信技术或概率。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提前考虑每一种可能性,防止延误,消除隐患。
每件事都必须做得细致入微。既然最坏的情况总会发生,至少我们可以做一个全面的计划。这是墨菲定律给我们最大的启发。
浮力定律的发现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古希腊国王召见阿基米德,请他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接到这个任务后,阿基米德苦思数日,无果而终。一天,他停止工作,洗了个热水澡放松一下。踏入浴缸后,水溢出,他发现水越深,身体越轻。于是他恍然大悟,国王的问题是通过计算把皇冠沉入水中的排水量来解决的,他也戏剧性地发现了流体静力学的重要定律——浮力定律。
这个戏剧性的过程后来被心理学家总结为酝酿效应。很多时候当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有创意的问题时,无论我们花费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确的思路。这时,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可能会产生关键的启发。
这种把难题暂时放在一边,穿插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不陷入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能采取新的步骤和方法去解决问题。比如我们生活中的劳逸结合,各种基于时间划分的时间管理方式,都是从酝酿效应中引申出来的。
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个难题时,千万不要走进死胡同,更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或许我们已经进入了言论的思维定势,无法自拔。
相信我们的大脑,它比我们想象的更强大。人的大脑中有一些快速而直接的洞察和理解,叫做灵感或直觉。即使我们停止思考,大脑也会在意识深处处理原来收集的数据,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所谓“控制错觉”,是指人类过高估计自己无逻辑、无统计的直觉,单纯依靠直觉做出的非理性判断。这是人的本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一次次面临穷途末路的时候,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而不是把命运交给未知。
所以,控制错觉带来的自信是人类一步步进化到生物链顶端的动力之一。但很多时候,正是这种本能,让我们常常理直气壮地犯错。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彩票公司卖的彩票都是1美元,一半是自己选的,另一半是售票员随机选的。在彩票即将发行的当天,问他们如果彩票转让愿意接受多少。结果是,自己选彩票的人卖价是8.65438美元+06,比卖价高8倍,而不自己选彩票的人卖价是65438美元+0.96美元。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选号中奖的信心更强,所以价格更高。
但客观来说,中奖的偶然事件只和概率有关,无论机选还是自选,中奖概率都是一样的。在“相信自己的直觉”和“把命运交给概率”之间,人们更愿意相信前者。
当面对我们无法判断的事情时,人会依靠直觉做出判断。这种行为本身没有错,直觉至少比听天由命更积极。正如《酝酿效应》中提到的,直觉有时甚至比理性发挥更有价值的作用。
但是,一定要记住,不要让自己陷入控制的错觉,时刻提醒自己,凭直觉做出的决定只是直觉。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决策,也没有其他依据。
“羊群效应”也叫“羊群效应”,原本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这种效果相信不难理解,也比较普遍。其核心是在群体力量面前放弃个体理性判断,随大流,否定自己的意见,不主观思考事件的意义。
不能简单否定从众心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人类过去的进化过程中,从众无疑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策略。
但是生活中有很多人缺乏主见,容易随大流,有些人会利用这种心理来达到目的。
当事情发生时,不能不加分析地服从公众行为,更不能盲目随波逐流。当群体行为的理性是正确的,自然会跟随,当群体行为被非理性所主导,就要谨慎对待。
人们往往认为,对性格的一个概括、概括的描述,就非常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的、模糊的、含糊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时,人们往往容易接受这些描述,认为自己说的就是自己。这就是巴纳姆效应,也被称为Fra效应。
巴纳姆效应的典型例子就是那些关于星座和性格联系的结论。如果你仔细分析这些性格描述,你会发现无论你看的是哪个星座,都有75%以上符合你的性格特征,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力量:主观验证的作用。
主观验证之所以能影响我们,主要是因为我们想要相信一些东西。如果我们想相信一件事,我们总是可以收集各种证据来支持它。即使无关紧要,也能找到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想法。
比起“正确的意见”,人们更喜欢“看起来与自己相关的意见”,哪些意见会让大多数人觉得相关?就是那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描述。
这也是巴纳姆效应的启示:面对“看似与自己有关”和模糊的表述,我们要保持冷静的头脑,谨慎对待自己的判断。
英国逻辑学家奥卡姆指出:对于同一理论或命题的论证,在各种解释和证明中,步骤最少的最简单的证明是最有效的。总结起来就是“如果没有必要,就不要添加实体”。简洁的理论是好的理论。
在经济管理中,这个理论也很有效。
某大型企业为了实现一百万台新产品的销量,召集了最优秀的营销人才,夜以继日地进行讨论和开会,最后针对不同的客户类型,拿出了几十个销售方案。这时,美国著名营销管理大师博恩建议将奥卡姆剃刀原理应用于这个问题:为什么你只想通过这么多不同的渠道向这么多不同的客户销售不同数量的新产品,而不选择通过一次交易向一家大公司销售一百万个产品?
这句话几乎颠覆了这几天讨论的所有结果。于是大家又坐了起来,集思广益,发现其中一家合作企业有几百万客户,这家公司在推广产品时需要给客户送礼。结果几十个方案简化成一套方案:拿到这家公司客户的礼品单,最后他们的目的实现了。
当然,奥卡姆剃刀不是割草机,也不能乱砍。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化繁为简。
现在越来越提倡极简主义,简洁而不简单。这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正确方式。
以上内容摘自张文成写的《墨菲定律》,非常推荐的一本书。更多详细信息,更多案例,请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