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事物的标题。人类有语言思维的时候,为了区分不同的事物,必须给不同的事物起不同的名字。对不同的人来说都一样。反映在人类语言中,不同的语言代表不同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名”。
写作初期,孩子出生时,他的爷爷奶奶或父母(家族中的贵人)给孩子起名字。这个名字只是用来称呼的,只是指代孩子的声音符号,并不急于用语言表达。命名后,父亲把儿子的名字告诉下属官员,下属官员再告诉他。下属官员写了两份,一份给地方官员,一份给州官员。
由于语言的丰富性,父母可以给孩子起各种各样的名字,含义可以包罗万象。一个从襁褓中的婴儿,一年一年成长为少年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大宗族家庭,需要人的保护和抚养。这些人都是直呼其名,大部分都是长辈或者年长的人。因为这种关系,可以说大部分叫他们名字的人都是他应该尊重的人。其他人都是按照哥哥的排行以号称呼他,比如李白叫李十二,白居易叫白二十二,等等。
古人认为,取名是人生大事,不能随心所欲,要遵循一定的天命原则,否则就不符合礼仪要求。“名有五,信、义、象、虚、类”(《春秋左传·桓公六年》)。所谓“信”,就是以孩子出生时的特征来命名;所谓“义”,是指出生时的吉兆;所谓象,就是以相似的事物命名,所谓类,就是与父相似。
后来随着阴阳学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重视八字和人名中的“五行相生”。比如鲁迅的《故乡》一文说:“早闻闰土之名,知我与他同生闰月,五行缺土,故其父谓之闰土。”国学大师张八字:陈武丑二生辰,癸卯庚申,生于腊月,金寒水寒,五行缺火。他叫林冰,他的名字太有煽动性了。而汉字的五行,有时隐藏着不健康的因素。比如宋* *这个名字,的太阳属火,而波戴的水属水,水火相交,所以有不健康的因素。
单词
汉字与古代的冠礼关系密切,先说冠礼。据《礼记·曲礼》“男子二十,以言冠之。”“女人被允许结婚,她们很尴尬。”这里的“字”“字”指的是加冕仪式,大致相当于许多原始部落的入会仪式,是为表示男性成年而举行的加冕仪式。加冕后的女性拥有成年人的权利和义务,在社会、婚姻、宗教、分配、战争、政治参与等方面都不同于加冕前的女性。古人以冠礼取字。既然加冕仪式如此重要,其礼仪一定非常隆重。加冕礼的一举一动都有要求,宾客为之拿话。“当冠弱或出嫁时,有名臣会以另一个头衔来尊称他,这个头衔叫做字”(利玛窦中国笔记)。
为什么客人要接话?我们推断古代能掌握文字的人不多,这位客人应该是文字水平较高的人。然而,即便如此,面对众多不同的名称,也不容易用有限的几个仍然与语言脱节的词来附加“名称”的意义。我们必须尽力找到一个与这个语言名称的概念接近的词来表达它。这个字,写出来,就是“字”。
这样,当时的人不仅有了一个年轻时可以口呼的名字,还有了一个可以书写和记录的字。姓名和文字是一个人的代表符号,一个是声音符号,一个是文字符号,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它们共同的意义。
在古代,女性和男性略有不同。女性社交相对较少,主要用于成年后的婚姻就业:“男女不以其媒而知。”这时,一个“字”很快被念了出来(“女的答应嫁,满嘴都是字。”),为了使用,女性的用词几乎是为了订婚而设计的。后人把未订婚嫁的姑娘称为“卫子”或“戴子”,已订婚的姑娘称为“姬子”。因此,在古代,一些著名的妇女有字符,如蔡琰和蔡赵霁。隋唐以后,随着女性地位的严重下降和冠礼的废除,取字的女性少之又少。
名字和单词之间的关系
1.从封建礼仪的要求来说,主要是区分尊卑的需要。
在古代,人们只有名字,没有文字。姓名和文字是伴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成熟、封建礼教和社会的急切需要而产生的。《说文》:“名自命不凡。从早到晚。夕亦鬼,不相见,以口自呼。”在黑暗中,人们相互接触。因为看不见,所以他们要用嘴说出某种声音符号来代表自己。这是人类最初的名字。这时,我们仍然看不到任何尊重,但统治阶级要保持“君君、大臣、父亲、儿子”的仪式,“自名”要有所不同。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叫别人的名字也一样。如果不礼貌,那就是不雅。
一般情况下,古人自称。在尊者面前,他们默默说出自己的名字,以示谦逊和对对方的尊重。和比自己低的人说话,一般都是夸自己。《季芹》云:“君之于臣,君子之于主,名可也。至于对现党同官,对坤弟同姓,对朋友同门,可以直呼其名,不能直呼其名。所以《公羊传》说:‘名不如言的人,并不是说名不如言,而是说言近乎尊,名近乎卑’。”换句话说,被人以名字称呼意味着你不如对方,被人以文字称呼意味着你比对方高贵。所以在古代,声讨其名是对人不尊重的表现。在同辈同事之间,用他们的话称呼他们,也是对对方的尊重。
这方面的规定在古代是非常严格的。在父亲面前称呼自己的时候要说自己的名字,父亲就会直呼你的名字,也就是“子前父名,前臣名”。君主和皇帝是最受尊敬的,所以有“君主不出名”之说。名与字的区别最终变成了“名,你尊重自己的理由,尊者为自己而活;“自我”二字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特殊符号。至此,姓名和文字已经简单地成为了区分社会地位的标志和符号。
2.个人认为名字和单词有一定的联系。
《季芹》云:“冠有言,故尊其名,名成礼,言依名。”“字依名”说明“字”的意义来源于“名”。这样两者才有表里关系,古人称之为“表里”二字。这种关系导致了“出名就知道名字,闻一闻就知道名字”。
中国古代的名字和文字有很多关系。以下是典型案例:
第一,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词解释和名解释,两个意思相辅相成。比如岳飞,费明,字鞠鹏,鞠鹏是大鹏展翅,即飞;诸葛亮名明,字明,孔子也明,明则明;屈原名平,字原(一字为一字,特殊),平与原互释;杜甫,姓傅,字美,是男人的好名字。苏轼,著名诗人,字子瞻,石是古钱的横杠,人在车上可以用来眺望远方。向前看意味着看向远方。
第二,互补关系。字在意义上是对名字的补充,使其意义更加完整和完善。如宋代文学家晁,字无咎,字与名相得益彰,合起来就是“编无咎”;唐朝大臣张九龄,字寿,九为至尊。唯一允许的年龄当然是长寿。唐代诗人杜主张文字要简化,人名要用文字补充,即“判词必简”;高松,宋代人,人称国盈,是一大栋梁。合在一起,意味着这个“高松”将来一定会被称为国家的栋梁;聂爵,元代人,是古代帝王将相举行各种仪式时使用的玉器。
第三,坐标关系。名字和单词有相同或相似的意思。如孟郊,字东野,郊野相近。孟子说的“尧”,这个字的“玉子”,和“尧”与“禹”的意思差不多;班固,名固,字孟建,合起来就是固的意思;宋代历史学家郑樵是个打柴打鱼的人。
第四,重复关系。名字和单词的意思完全一样,都是同一个单词,因为单词一般是两个单词,名字前后加一个单词就行了。如李白,字太白;杜牧,字牧之;公爷昌,字长;韩伯,字康博。
第五,相反的关系。名字和词的意思是相反的(词的意思是相反的,但在礼貌或道理上是互补的)。唐代诗人王绩以其成就而闻名。功德即成就,取“无功”二字者谦;孔子弟子子贡,姓端木,名慈,字子贡,慈,上至夏,公,夏至商,意思相反,整体意思互补。类似的情况有:南朝人失财,得益于言;南宋人廖德明,字朦胧;北周的鲁肉,子刚等等。
除了名字和单词以外的数字
在古代,人是“生而有名,强而有词”的,但到了中年以后,就有了数字,是人的名字和文字之外的别名。这个头衔一般是他们自己给的,但也是当地最高官员授予的。有了号码,不管这个人是否在场,任何人都可以提到他的号码。数字不一定与名字和单词有意义的关系。数字一般和我的生活环境、性格特点、宗教信仰、志向爱好以及对政治等事物的态度有关。比如白居易的香山俗人,苏轼的东坡俗人,欧阳修晚年的“刘一俗人”,也就是一部万卷书,一卷金石学,一架琴,一盘棋,一壶酒,加上他自己,都是为了“刘一”。唐代诗人陆,因是幽州人,有忧国忧民之志,故有“幽游子”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