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传统仪式走遍天下,罗马入乡随俗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印度人有四个传统仪式,即出生、葬礼、结婚和礼拜仪式。此外,在印度旅行时,你必须知道10印度的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以确保你玩得开心,旅途安全。
规矩
印度的生日仪式传统上非常重男轻女,因为女儿出嫁,父母必须准备丰厚的嫁妆。没有它,她的女儿就不能嫁给一个印度教教徒,不能在恒河的“圣水”中沐浴。
是的。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和平安成长的方式是去寺庙进行“普嘉仪式”,唱祷词,然后与亲友举行晚宴。印度孩子出生后,父母会找人给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大多取自英雄或神灵。孩子们的生日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它能决定他们未来的结婚对象。葬礼当一个印度教徒死去时,会在河边的祭坛上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死后,家属会将尸体用黄色或白色的绸布包裹起来,然后放在两个竹制的担架上,以游行的形式抬到河滩的火化场。传统上,将死者抬至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承担,但现在大多数人都交给了专门的人员。在印度,专门从事丧葬事务的人都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一般来说,葬礼仪式非常简单,但富裕的家庭可能会邀请音乐家在前面演奏,并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行进。婚礼印度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是人生的一大仪式。当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他们将被他们的父母取代,去寻找与他们有相同社会阶层、语言和占星术的人。印度的婚礼相当复杂。结婚前,双方父母会通过充当媒人的牧师商量嫁妆。只有女方答应了男女双方提供的嫁妆金额后,双方才能选择生肖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按照传统的化妆方法,开始抹油、洗澡、换衣服、梳头、画眼线、涂唇砂,并在脚上涂红色、额头涂红色提卡、下巴涂黑色痣。然后,她会用植物染料把汉娜的图案涂在手上和脚上,然后喷香水,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把牙齿染成黑色,嚼槟榔,涂口红,这就认为是成功了。结婚那天,新郎骑着一匹白马来到新娘家。此时,女方家里已经搭起了火坛,双方亲友在神父念诵的吉祥口头禅中围着火坛祈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祭坛前,牧师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绑在一起,代表着长久的婚姻。印度婚礼晚宴在新娘家举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上接受亲朋好友的祝福。婚礼当晚,新郎在新娘家过夜,第二天把新娘娶回家。
礼拜仪式(礼拜)
Puja是印度教祭祀神灵的仪式,Puja仪式必须由祭司进行。在仪式中,信徒们会装饰雕像并将其抬出寺庙以示庆祝,并献上鲜花、椰子、提卡粉等供品。最后,牧师手持油灯,在神像前进行“阿拉提”。在“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遮住祭司手中的灯,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抚摸,代表着神灵赐予的力量。通常,在礼拜仪式后,信徒可以得到一些祭祀用的花、提卡粉或水,这被称为“普拉萨德”。所以在印度,只要你看到印度人从寺庙拜神,几乎都是额头上涂着红色或白色的粉。
连衣裙
在印度,人们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地域都可以从不同的服饰、服饰上看出来。印度妇女
男人戴头巾:大部分印度男人都戴头巾,称为Turban。裹头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有特定的样式。按照传统,锡克教徒从小就要留头发、留胡须、戴头巾。儿童头巾的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扎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长发必须用黑色松紧带扎成发髻,然后用一块长约3米的布缠成头巾。款式是两边有规律的排。锡克教的头巾五颜六色,有些人甚至搭配衣服的颜色。大多数印度男人穿着宽松的束腰外衣和窄脚长裤(Dhoti)。拉贾斯坦邦的男人都裹在一块白布里,头上的布巾图案多样,颜色鲜艳。女人穿纱丽:印度女人的传统服饰是纱丽。纱丽是指长度超过65,438+05码的一块布,穿在身上时裹在身上。印度女性善于运用扎、围、系、包、裹、穿等技巧。,这让莎丽身上有了不一样的变化。拉贾斯坦邦妇女的纱丽很短,只盖在头上,但色彩鲜艳,绣有金银。拉贾斯坦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中国凤仙花的无领连衣裙,下半部分是有滚边及地的长裙。纱丽的着装风格:印度妇女的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米的布料包裹而成,这种布料被称为纱丽。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信仰,有很多不同的颜色,不同的质地,不同的穿衣方式。印度女性穿纱丽时,上面是露肚脐的短袖紧身衣(Choli),下面是直筒衬裙(Ghagra),接触地面。纱丽最基本的穿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先把纱丽布的左端拉出来,塞进右边的衬裙里。2.将纱丽布从右到左缠绕在下圆周上,大约三四次。3.然后,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塞进裙子里。4.然后把剩下的布从左后方绕在右腋下,套在左肩上。5.最后,把纱丽布直接披在肩上或头上。
宗教
公元前6世纪后,印度进入十六国,内战频繁,出现了反对婆罗门教统治的萨满教思潮,佛教和耆那教也相应兴起。内部纷争也导致了外部入侵,波斯和希腊相继入侵印度。公元前323年,孔雀王朝统一北印度,大阿育王皈依佛教,大力弘扬佛教。公元前185年孔雀王朝灭亡,印度进入万国时代。直到公元4世纪,古印度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笈多王朝崛起,带来了两个世纪的和平与繁荣。笈多时期,由古代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兴起,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也是在这个时期,古印度文化达到了顶峰。从公元8世纪开始,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不断入侵南亚次大陆,同时伊斯兰教也传入此地,为印度文明增添了新的色彩。伊斯兰教和印度教成为古印度的两大宗教,佛教和耆那教逐渐衰落。1526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突厥贵族建立了莫卧儿帝国。从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殖民者逐渐控制了南亚次大陆,使其成为大英帝国最重要的原材料供应商。19世纪末以来,印度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独立运动,其中甘地领导的不合作运动为争取群众对民族主义事业的支持做出了巨大贡献。1947年,印度终于独立了。经过两次印巴战争,南亚次大陆形成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三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存在争议,但双边谈判和2002年以来建立的互信措施正在削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目前,印度经济成就显著,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印度人口严重过剩、环境恶化、贫困人口众多、民族宗教冲突等。在过去的十年里,印度的经济大幅增长。目前,在印度(人口普查数据2001),信仰印度教的人数占总人口的80.5%,穆斯林为13.4%,基督教徒为2.3%,锡克教为1.9%,其他教派为1.8%,不明情况为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