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貌双全的女王。
同治皇后阿鲁特生于咸丰四年(1854),其父是清朝唯一一位获得一等奖的旗手。清廷为了拉拢汉族的知识分子,前三名状元、第二名、探花一般都由汉族获得。所以在同治四年(1865),崇启被任命为状元的时候,在满清引起了一场讨论。正是宫中大臣们讨论“唯论文章,如何分汉旗”才决定了他的状元之位。
出生在这样的书香门第,阿鲁特从小受到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文化素养相当高。她相貌清秀,书法优美,左手能写一手好书,名声已传遍满蒙。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皇帝17岁,两宫皇太后决定给皇帝选一个皇后妃子。
慈安皇后和慈禧皇后对皇后的选择意见不一。慈安看中国子监助理讲师崇启的女儿阿鲁特,认为她稳重端庄,学识渊博,有能力做天下之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她比同治皇帝大两岁,而慈禧更倾向于选择国子监郎凤秀的女儿夫差氏,认为她聪明、英俊、出身高贵。据说慈禧选择夫差有更深的考虑,那就是夫差年轻,没有经验,易受伤害。
两位官员和太后僵持不下,就把选择权交给了同治皇帝。慈禧本以为亲生儿子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但同治皇帝对阿鲁特一见钟情,将玉如意交给了她。慈禧大为恼火,对阿鲁特产生了恶感。
在慈安和同治皇帝的坚持下,慈禧不得不让步。同年二月,皇太后下诏,立阿鲁特为皇后。与此同时,伏查士被封为慧妃,知府之女赫赛日哈拉被封为琪宇,原副统帅统一塞尚阿之女阿鲁特被封为齐琦。
后宫嫔妃中,惠妃最小,玉嫔妃容貌极好,但皇后宽厚有才,清宫词中有一首赞美她的诗。
雍同治皇后
慧的心是美丽的,像一朵花,花的记忆是在爱的开始。殉色可以倾国,但对宫中左书是负面的。
打鸳鸯震春梦。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同治皇帝举行婚礼,婚礼盛况空前。在他们的新婚之夜,据说同治皇帝还对状元的女儿进行了文学调查。阿鲁特的口才和背诵唐诗的能力使他更加受人钦佩和尊敬。
阿鲁特比同治皇帝还老。她以女性的温柔和母性关怀着皇帝。在她的影响下,同治皇帝克制了自己孩童般的任性,逐渐成熟稳重。两人新婚不久,十分恩爱,引来慈禧太后的不满。
慈禧对同治皇帝建立阿鲁特家族早就怀恨在心。为了给皇后一个下马威,她故意抬高了峰秀之女夫差的地位。册封嫔妃时,夫差被封为惠妃,这是最高的等级。传统上,嫔妃的册封仪式与皇后的册封仪式在同一天举行。但同治皇帝婚礼当天,只有惠妃的册封仪式在同一天举行,于坚和申坚的册封仪式定在1个月后。
现在,看到同治皇帝和皇后缠绵恩爱,却忽略了自己最爱的惠妃,守寡多年的慈禧难免有些嫉妒和懊恼。
她派宦官监视皇帝和皇后的行为,并向同治皇帝下了一道命令:“惠妃贤惠,虽被贬为公主之位,也要尽快接见。”皇后年纪小,宫中无礼仪,要常学。皇帝没必要进宫,会妨碍政务。"
这是蛮横无理的。简直就是皇帝经常进宫,妨碍政务,干脆强行把同治皇帝从阿鲁特身边拉走。同治皇帝不敢违抗太后的圣旨,但又不想接近自己不喜欢的惠妃,所以干脆一个人住,在清宫工作。
阿鲁特一个人生活,她为了婆婆的暴虐做出了妥协。她经常半夜哭到天亮,但表面上从不表现出任何不满,对慈禧太后依然毕恭毕敬。但慈禧对她的厌恶之情并未减退,这主要与阿鲁特的性格有关。阿鲁特的不苟言笑,也不善于迎合。
她深受礼教影响,端庄得体,有意无意地衬托出慈禧的粗鄙。有一次,戏台上有一场男女情爱的戏,慈禧看得津津有味,她却扭过头不看。经过再三劝说,阿鲁特不愿回头,这让慈禧十分尴尬,对她更加反感。
阿鲁特身边的人劝她讨好慈禧,处理好与慈禧的关系,但她认为只要尊重长辈,不奉承慈禧就够了。亲戚们都很担心她的处境,阿鲁特安慰她说,她的地位不容易动摇,因为她是奉祖先之命受到清门迎接的。按照清朝的规定,皇帝出嫁时,只有皇后的凤玉可以通过清门、午门、太和门“下凡”到坤宁宫,其他宫女只能通过神武门入宫。
听到皇后这番话的太监火上浇油,奖赏慈禧,惹恼了她。慈禧通过女人进宫的选秀,从一个低级贵族一步步爬上权力的巅峰。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从大清门入宫。阿鲁特的话让慈禧想起了主角的卑微地位。她咬牙切齿,认为阿鲁特故意鄙视自己。从此,她有了杀死阿鲁特的想法。
同治十三年(1874)十月,同治皇帝出痘。心急如焚的阿鲁特立即带领六宫朝拜“山茱萸皇后”,为皇帝祈福。11月,天花爆发,但残毒不清。因为残毒侵入经脉,没过多久同治皇帝的病情急转直下,腰部红肿溃烂,甚至化脓。
在这种情况下,阿鲁特冲破慈禧的阻拦,不顾污浊的气味,擦拭脓血,去探望病重的同治皇帝。看到奄奄一息的皇帝,她心如刀割,泪流满面,倾吐着一个人在宫中生活和被虐待的痛苦。同治皇帝试图安慰她。“你可以忍耐一段时间,总有一天你会走出来的。”没想到,这件事被宫里的慈禧耳目听到了,马上报告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闯进暖阁,一把抓住阿鲁特的头发,揪了出来,痛打了一顿,并拿棍子威胁要怪罪皇后。
鞭笞是惩罚太监和宫女的一种手段。慈禧此举分明是侮辱阿鲁特。看着这一幕,病床上的同治皇帝又惊又怒又急,气急败坏。他昏过去了,皇宫顿时一片混乱。慈禧没有惩罚皇后。受到惊吓,同治皇帝的病情变得更糟了。
同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驾崩,享年19。14天后,皇太后颁布诏令,让阿鲁特成为嘉顺皇后。光绪元年(1875)2月20日,阿鲁特在储秀宫病逝,年仅22岁,距同治皇帝驾崩仅75天。至于阿鲁特的死因,官方的说法是女王过于悲伤抑郁,甚至因病去世。这个说法很模糊,有很多可疑的地方。阿鲁特年轻,只有22岁,平时身体很好。他怎么会突然死亡?于是阿鲁特自杀的谣言就在民间传开了。有人说她吞金而死,有人说她吞鸦片而死,还有人说她服毒而死。
无论哪种死法,都是自杀。同治皇帝死后,阿鲁特在宫中的处境越来越险恶。在慈禧的授意下,同治皇帝宰火(光绪皇帝)的堂弟被立为皇帝。结果,她的处境特别尴尬。她既不是女王,也不是王太后。哪里可以教她生活?
据说阿鲁特的父亲崇启试探性地问慈禧如何安排同治皇后。慈禧冷冷地回答:“你可以随皇上去。”意思是让女王去死。崇启惊呆了,但也只能这样了。碰巧阿鲁特写了一张纸条,问他的父亲该怎么办。崇启不情愿地在纸条上写了一个“死”字。
至于慈禧为什么要把阿鲁特逼上绝路,民间还是众说纷纭。有人说阿鲁特是郑亲王端化的孙女,而端化是慈禧的政敌,所以慈禧迁怒于阿鲁特。
也有人说,阿鲁特怀孕了,慈禧怕生下太子,做了新皇帝。阿鲁特成为皇太后后后,不能听政。也有说同治皇帝临死前写了遗诏。为了夺取政权,慈禧私下烧掉了遗诏,立了她最喜欢的载湉为皇帝。她担心阿鲁特会揭露这个秘密,所以她会被处死。
死后被抢
阿鲁特去世时,同治皇帝的惠玲刚刚动工,于是她和同治皇帝的子贡暂时定居在东陵的龙符寺。光绪五年(1879)三月,同治皇帝和阿鲁特(孝哲皇后)葬于惠玲地宫。阿鲁特生前饱受虐待,死后不得安宁。1945年8月,多个清东陵皇后陵墓被盗,包括康熙帝的景陵、咸丰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玲陵和慈安陵。
惠玲的地宫被打开了,地宫里所有的陪葬品和慈禧太后的棺材都被偷走了。阿鲁特的衣服被剥光,值钱的饰品被不法小偷抢走。更有甚者,她的肚子被剖开了。社会上盛传阿鲁特死于吞金。为了得到黄金,小偷残忍地剖开了她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