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1年,兴化县令对八字桥进行了大修,在桥上修建了一座高大的八角亭,亭上挂有“李丞相”的金匾,与“一号丞相”故居旧居相对应,在桥西约100米处。
后由之孙、明代礼部尚书、明代南靖户部尚书、明代兵部左侍郎魏应嘉等在八字桥东西两侧店铺墙壁上题词。
此外,陈愉还在桥上建了一座“孝坊”,是李春芳的女儿、国子监王志林的妻子。
该桥建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嘉庆二十三年(1796-1820)。
尤其是到了清朝嘉庆年间,兴化富商金花重金将原来的青条石换成了花岗岩条石,更加壮观坚固,成为明清时期兴化88座砖、石、木桥中最著名的石桥。
八字桥原来的坡度是45度左右,清朝嘉庆年间换花岗岩板条时降到30度左右。东西桥面共有22级石阶,每级宽3.4米,长20米。石板132块,宽0.4米,厚0.16米。
八字桥的两边,是又大又坚固的过江建筑,楼下的店铺都连在一起,使八字桥成为名副其实的“廊桥”。
八字桥及其东西两侧的老店比邻而居。桥西“刘正兴鼻子店”生产销售兴化名品鼻子,店内悬挂一块郑板桥题写的匾额,成为店内金字招牌,镇店之宝。据说桥里还有一座庙!因为自古以来,兴化市就有“七庙vs七桥”的典故,分别是:
上真寺在上真寺桥对面,东岳庙在东岳庙桥对面,城隍庙在城隍庙桥对面,宝严寺在罗汉桥对面,宝法寺在北门闸桥对面,小关帝庙在马桥桥对面,文庙在文同桥对面。
后来发现,桥拱西侧的石壁上刻有一个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神龛,里面供奉着一尊桥神的塑像。对面的桥拱石墙东侧还有一座神龛,供奉着一尊河流雕像。此后,人们证实了“桥中有庙”的真实性。
历史上也有重修八字桥的记载。1851编纂的《咸丰重建兴化郡志》记载:“一人往应,水自东来,从此北去。中和、永福两座桥横跨其上,参差如八字形,称为八字桥。”可见,八字桥的由来,确实是因为看起来像个八字,所以取名“八字桥”。八字桥是兴化最著名的桥,也是明清最著名的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