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孟静岁时年谱》记载,20岁时,人们挂桃符驱鬼辟邪,迎福纳福。这就是对联的萌芽。
到了五代,桃符上的偶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联。据客家话,蜀国已故统治者孟尝君写了一副对联,名为“新年余庆,甲节长春”,这是中国最早的对联。
受宋代诗歌的影响,对联在对仗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大诗人陆游曾为其书房题词:“万卷从古到今永远消失,一窗淡淡语。”
根据使用的时间和场合,对联可分为应用对联和装饰对联两大类。
(1)申请链接。包括贺联、挽联、春联。
贺庆对联在贺庆中是用来庆祝贺庆、结婚、生日等喜事的。
挽联是用来表达对逝者深切哀悼和纪念的对联。
春联是用来形容春天的到来,说吉祥话,恭喜发财,万事如意,喜获丰收,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赞美新时尚。
(2)装饰对联。是美化环境的对联,也是装饰亭、台、楼、榭、名胜、书房、卧室、名画的对联。
对联的种类可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包括幽默联...).
特点:对联长短不一,只有一两个字短;它可以长达数百个单词。对联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对、对、流对、联对、集句对等等。但无论用什么样的对联,用什么形式的对联,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第一,字数要相等,句子要一致。除了刻意留出一个字的位置以达到一定的效果外,上下对联的字数必须相同,不能多也不能少。第二,要平实平实,语气和谐。传统习惯是“噘而落平”,即上联最后一句的结尾是噘的,下联最后一句的结尾是平的。第三,词性要相对,位置要一致。一般叫“虚对虚,实对实”,意思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量词对量词,副词对副词,关系词一定要在同一个位置。第四,内容要有关联,上下贯通。上下链接的意思一定是相互联系的,但是不能重复。另外,传统的挂对联做法,一定要书写顺直,粘贴垂直,从右到左,从上到下,不能颠倒。与对联密切相关的横向批评,可以说是对联的标题和中心。好的横评可以画龙点睛,在对联中相得益彰。
应用:在日常生活中,对联的应用非常广泛。根据场合和用途,对联可以分为很多种。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1,春联
春联是应用最广泛的对联形式。农历除夕用红纸在门上写对联是我国的一个古老习俗,称为春联。春节期间,在家家户户门前贴对联已经成为中国的传统习俗。贴春联意味着送旧迎新。有对过去一年的总结,有对人事的祝愿,有对未来的展望。比如:
泸州徐浩然2002年的春联有一副:
“申奥成功将带来一个世纪梦想;中国入世成功,必将展现中国的辉煌。”
这幅对联总结了我国人民在过去一年中取得的伟大成就。2001年,中国发生了许多令人振奋的事件,其中最重要的两件是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和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另一个例子是:
“国运亨通;家庭和睦幸福。”
这是对祖国和家庭的美好祝愿。另一个例子是:
“中国的鼎盛时期一年比一年好;祖国腾飞,一切皆新。”
这既是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也是对祖国美好未来的展望。
当然,春联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根据个人爱好来写。除了上述情况,表达自己的感受,开自己的玩笑也很常见。旧社会甚至还有揭露社会黑暗、讽刺反动统治的春联。总之,春联是每个作者个性的反映。
2.婚姻联盟
严格来说,结婚对联应该属于祝贺对联的大范畴。但由于婚姻对联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研究者往往将其作为一个大类单独研究。对联也叫结婚对联。顾名思义,结婚对联是献给婚礼和喜事的,内容多是对婚姻双方的祝福和赞美。例如:
“花开并茂,莲房多子;同心结,竹竿凉。”
这是对新婚夫妇的祝福。希望他们同心同德,多子多孙,幸福美满。当然,这是旧时的婚礼。现在,人们不认为多生孩子会让他们更幸福。另一个例子是:
“声送玉笛引凤;影子摇动银烛,照耀乘龙。”
这是一副祝贺公公的对联,对联的内容主要是赞美新婚夫妇。
3.首联
生日对联是生日祝福的对联,根据生日当事人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日时间不同,内容也不同。一般来说,对于老年人来说,是祝他们健康长寿,孝顺父母,晚年幸福;对年轻人来说,是祝他们学业或事业有成,蒸蒸日上;对于中年人来说,就是祝他们事业兴旺,家庭和睦,幸福美满。当然,守联的文笔也能体现不同人的不同性格。例如:
“八秩寿宴,北堂黄花菜眉舒绿;千禧节到,西木蟠桃脸映红。”
这幅对联既祝寿星幸福,又将寿星的长寿嵌入对联中,内容丰富,构思巧妙。另一个例子是:
“活到老学到老,你也不老;画也精而精,精益求精。”
这幅对联不仅赞美了寿哲精湛的书画,更赞美了寿哲精益求精、不服老、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
4.何濂
问候对联一般用于祝贺重大节日、重大事件、重要胜利等。,也可用于亲友间需要祝贺的事情。严格来说,上述的喜帖、生日帖也属于喜帖,但上面已经提到,这里不再赘述。此外,贺卡一般包括:节日卡,用于传统和新的节日;写对联祝贺重大活动的结束和重大胜利的取得;亲戚朋友有事情要写对联祝贺,比如生孩子,搬新居,盖新房,开工商(俗称开头),升学或毕业,甚至病愈,平反冤屈等等。凡是认为值得祝贺的事情,都可以用对联来祝贺。比如元宵对联:
“明月满轮,玉宇净绿;紫笛为歌,银河万里春有焰。”
祝贺中秋节:
“三五夜,秋与银;天下皆玉轮。”
庆祝儿童节:
“旭日东升,处处灿烂;幼苗一定要爱护,将来是栋梁。”
贺建党节:
“清水派桂桂兰州掌舵革命;
红旗卷起金镰银斧,和工农一起开辟天地。"
教师节快乐工会:
“做园丁,为祖国添一份秀;我愿意做一根蜡烛,成为一名学生。”
5.挽歌对句
挽联是用白纸写的悼念死者的对联。主要贴在灵堂两侧或花圈两侧。特殊情况也可以在特定的地方发表或书写。挽联应用广泛,内容多为歌颂逝者的功德和情操,或悼念逝者,表达悼念之情。在革命战争年代,挽联还可以作为斗争的武器。例如:
“桃花流水都没了;明月清风何处去?”
表达了死者太久未被找到的悲痛。
“当你因公殉职时,你将永远留在世上;为国捐躯,精神永在人间。”
赞美逝者的高尚情操和对国家的贡献。
“震葬玉,洛水神悲生死恨;巢中失凤,园中失牡丹亭。”
姬旭传承京剧演员言慧珠的对联,为逝者生前演过的剧目组对联,既表达了作者对逝者的惋惜,又含蓄地赞扬了逝者对中国戏剧的杰出贡献。
闻一多牺牲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挽联:
“一个人倒下,千万个人站起来;几千个人站起来,一个人倒下。”
这篇联运使用了“圆”的修辞手法,既歌颂了闻一多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又告诫反动派,人民是杀不死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这种挽联在当时起到了鼓舞人心、打击敌人的作用。
6.装饰对联
装饰对联的主要作用是装饰房间和景点。一般指门、室、厅对联,景点条幅,祠堂对联。门联、客厅厅联多为抒情作品;景点多为抒情作品;姓氏宗祠对联在旧社会普遍使用,主要是宣传祖先的贡献地位,并以此为荣。例如,清代学者郑板桥写了一幅自题的房间对联:
“断言几本有用的书可以充饥;培植几株新竹,直如儿孙。”
说明他重视读书,提倡对子孙的教育。
近代教育家徐特立的自题学社;
“相关国书常读;什么都不对身心有好处。”
说明一个教育者的为人处事、读书学习的原则当然是他的教育原则。
南京莫愁湖工会:
“王者五百岁,虎山豪迈;阳春二三月,花与花的结合是美的灵魂。”
关于莫愁湖这一著名景点的史实和人物,很难分清,它既是一种景物描写,也是一种抒情表达。
李的祠堂对联;
“狂歌饮双仙骨;这是要求恶心的诡计。"
这副对联最后一句指的是李白,第二副对联指的是李贺。通过这两位著名诗人,李的历史地位得到了体现,并以此为荣。
7.娱乐协会
娱乐会,也叫给题会,主要用于交流和娱乐。内容主要是歌颂事物和表达愿望,表达友谊,寄托希望,鼓励和赞扬成就。题词的对象可以是个人,如亲友,也可以是单位,如景点、群众团体、重要建筑等。例如:
“当初我上城上打仗,先拜了太阳之心;夹在江南,我成了顶天之柱。”
这是朱元璋赠送给徐达的又一副对联。这副对联高度赞扬了徐达的贡献,不仅是开国元勋,更是建国重臣,辅佐其治国安邦。另一个例子是:
“扬天地之豪气;张古今之精华。”
这是赠张的对联。这幅对联不仅高度赞扬了张的人格和品格,还巧妙地将人物的名字嵌入对联中,使其读来别具一格。
8、行业协会
根据各行各业的不同特点,写行业对联,体现行业特色,装饰大堂,吸引顾客,树立形象。以各行各业的特点为语言,生动形象,既突出主题,突出行业特色,又不拘一格,变化多端,妙趣横生。这类对联巧妙地利用不同职业的特点作为书写内容,或宣传职业道德,或说出服务宗旨,或赞美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壮族和谐与不同风格并存。
据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写同业公会的第一人。如前所述,他曾经颁布法令,无论是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百姓,每个家庭都要在除夕夜写春联。据说有一年除夕,他发了诏书后,不知道文武百官和老百姓有没有照他的要求去做,就在首都南京私访。一开始,他发现家家户户都贴春联,很多都是恭维和赞美的话,比如“除夕快乐”、“朱洪武风调雨顺”等。,他很满意。但是,他突然发现有一家没有贴春联,他很不高兴。居然有人敢违抗!他想,如果这个家庭有兴趣抵制法令,他们必须用他们的门砍倒他!我找人打听,才知道这一家是以阉割猪为职业,不会自己写作;请人代他写。有的人不愿意给他写,有的人愿意写,也不知道怎么写。家里还到处找人写春联,怕被控抗旨。朱元璋听后,走过去要笔要墨。他马上写了一副春联,叫他们贴在门上:
“用双手劈开生死之路;一刀砍断根部。”
这幅对联被楹联界公认为行业对联的开端。因为这幅对联巧妙地勾勒出了江豚的职业特点,寓意丰富而幽默,不禁让人发笑。
人们常说72线,360线,可见行业之多。行业很多,必然会有很多行业协会。比如:
“水里有酒,酒里有水。看水,淡而清,酒洗乱;
酒中有劣,劣中有酒。“葡萄酒行业协会。
“一对水晶可以帮我看剧;
两根玻璃管帮助老人绣绒花。“眼镜店。
“镜子里拍的照片来自非假;真的,大幕已经拉开。“电影联合会
这些对联都体现了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
经典对联: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和写对联,必须了解它的基本格律要求。所谓联律(简称联法),是指对联书写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以概括为六大要素和六大禁忌。
一般来说,对联的基本格律有六个要素,即字数对等、内容相关、词性对等、结构相称、节奏对应、平衡和谐。笔者认为,这六个要素可以从基础、语法、气质三个方面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韵的两个基本要素。等字数是指如果第一部分由几个分句组成,那么第二部分也应该由几个字数相等的分句组成。总之,如果字数不对等,无论如何也很难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上看,上下链接的内容要相互关联,才能达到相反或互补的效果。这种关系要么从同一个角度出发,相互衬托,相辅相成,也就是所谓的“对”;或者从对立的角度互相对比、对比,也就是所谓的“对立”。比如:
成就感;庄严的功绩。(右)
安心;想再招。(反对)
还有几副对联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所谓的“连环对”或“流水对”。比如:
除了甜、苦、咸、酸;
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对联的内容不切题,会让人觉得很别扭,很生硬,对联也不会有它应有的文学效果,很难被称为合格的对联。当然,对联还有一种特殊的形式,就是所谓的“绝情对”。意思是对联形式工整(字面意思),内容有意不相干(意思),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爱对仗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内容是次要的。比如:
庭前鲜花开始绽放;
阁下,李先生(常无爱)
树半死不活,歇在斧头上;
果然不相干。(往往没有爱)
总之,文字对等,内容相关,这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最低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所以称之为基本要素。
2.词类对等,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两个关键要素。词性对等是指上下两部分的关系词要尽可能相同或相近。比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比如:
五蕴皆空,自在;
我不想见如来。
在这幅对联中,“无”和“一”是数词,“云”和“信”是名词,“精”和“不”是副词,“孔”和“乱”是形容词,“关”和“见”是动词,“玉子”和“如来”是名词化。一般对虚词要求宽松,对实词要求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了词性以外,可以适当考虑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对修饰语的要求宽松,对中心词的要求严格。
结构对称是指上下环节对应句子的语法结构要尽可能相同。比如:
永远同心忍辱;
一切随缘。
这幅对联的上下两部分都是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偏向“万物”,“屈辱”是动宾结构。
3.节奏对应,均匀,平缓。
这是格律联的两个要素。节奏,原本是一个音乐术语,指的是音乐中有规律的强弱长短交替出现的现象。在对句法中,指的是对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是对应的,意思是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要尽量一致。比如:
漏-飞-去;
心空而归。
用——神力——护体——佛法;
集-孟兰盆-横过-善良。
但笔者认为,节奏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节奏包括语义节奏和韵律节奏。狭义的节奏是指语义节奏。语义节奏主要是根据句子结构划分的,是指根据语义划分音节上的停顿或间隔。节奏节奏是从平仄要求的角度,指句子中某一位置(平仄排列)的声调要求。笔者认为,为了使概念清晰,语义节奏和节奏韵律最好分别用“节奏”和“步”来表示。例子如下:
同时——闻——给笔记;迪迪德菩提。(节奏)
同时——闻——记;第二次-depo-ti。(步骤)
当然,节奏和步伐还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往往是一致的。
平仄和,也叫平仄和,狭义上是指对联在声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对立和平仄交替。广义上还包括句尾的平仄排列等其他平仄问题(见六忌)。平仄,是指上下联的台阶与各从句的脚之间,音要平仄,即上联平仄,下联平仄,反之亦然。有一种说法,台阶的排列是“135不管,246分明”,因为实际上整个台阶不一定要求是平的、相对的,但在台阶位置上可以是平的、相对的。所谓步位,就是每一步的最后一个字,是决定整步性质的关键音。由于绝大多数汉字都是二字步,所以步位一般是指每句的第二、第四、第六个字。所以有“135不管,246明了”的说法。比如:
心——有外——实范——有;空中-看不见-空无一物。
○○○○○○○○○○○○○○○○○○○○○○○○○○○○○967 )
这幅对联,前35个字不一定是平仄,后46个字是平仄。但并不是所有的台阶都在246的位置,主要是因为对联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还有词、歌、赋、骈文甚至散文等句式,以及标题、专有名词的使用。比如:
建造——曼陀罗祭坛——修法;
在-阿朗罗的地方-禅修。
直心——是——万物之本;
贪婪是一切痛苦的根源。
深心——勤学——口头禅——教义;
全力以赴-推广-大手印-实践。
对于上述链接,步长位置不一定在246的位置。
平仄词的交替,相对于平仄词而言,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平仄词要在上下连接的句子和自己的音步(或音位)之间交替使用。只有在每个子句的脚和前一个步骤之间,才可以忽略交替。比如:
真身已过凡间;小费是小智听了都受不了的。
○○○○○○○○○○○○○○○○○○○○○○○○○○○○○967
开始的时候相信有佛;深刻理解没有魔力。
△○△△○△○○○○○○○○○○○○○○○○○○○○○○○○○○○
调平与调平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损害法的意思,有些地方会出现整平与整平错位或整平与整平错位,也可以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放宽平仄的格律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