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取原则本文选取了上海三个工业厂房更新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案例的选择原则如下:地域集中——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文化背景和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所以案例选择的首要原则是减少地域差异。由于上海是20世纪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有大量的工业建筑,其中许多已经或正在进行改造,因此本研究的地点仅限于上海。时间近了——随着上海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全面发展。2004年底,上海市经委建设了17创意产业区,意图以创意产业振兴城市老工业园区。正是在这个阶段,上海出现了许多更新工业园区的案例。
功能、规模、运营的差异——选取功能、规模、运营有差异的更新案例,有助于分析比较不同的激发活力的方法。根据上述原则选取案例,有利于对工业建筑更新中激发活力的各种设计策略进行比较分析。在更新之前,红方国际文化艺术社区、上海田子坊和上海八号桥时尚创意中心的工业建筑并没有鲜明的特色,但经过不同设计手法的更新改造后,它们散发出全新的、与众不同的活力。
2.案例介绍上海红方国际文化艺术社区——其前身是上海第十钢铁厂冷轧带厂,建于解放初期。那是厂里唯一比较完整的工厂。该区域闲置多年后,于2005年改造为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总建筑面积65438+80万平方米。经过一系列深入的扩建和改造,最终成为艺术文化中心。
目前,红场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游客和工作人员,周末和节假日来参观的游客更多。改造后,红场获得了更大的生命力(素描)。对红场聚集的各种人群的空间创造方式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像红场这样原有的相对完整的工业厂区激发社区活力的设计方法。上海田子坊——块状形态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那个时候,田子坊里面已经承载了很多不同的功能,除了房子和巷子工厂,还有司法机构和行政部门,还有大学和医院。
在1947左右,田子坊有大约17家工厂,包括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和上海苏中附件厂。后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工厂逐渐闲置,一些新的城市功能开始进入。自2000年以来,田子坊进行了全面改造,开发了约2万平方米的旧厂房。其中,废弃的大型厂房被改造成了泰康路市场,中小型厂房被逐步更新为商业和娱乐空间。
田子坊的弄堂式厂房不同于其他工业厂房(草图),自下而上的更新形式促成了功能的巨大变化,从而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这与田子坊特殊的转型背景和战略密切相关。上海八号桥时尚创意中心——建设分两期。一期由2004年6月改建的原上海汽车制动器厂八栋建筑组成,面积约0.7hm2,总建筑面积约9000m2。二期为U型平面汽车配件厂改造,于2007年6月竣工,占地面积约0.24hm2,总建筑面积约8400m2。
一期和二期隔路相望,由顶层的空中廊桥相连。8号桥与前两个案例的区别在于对象不同。它的内部空间主要用作建筑艺术和广告媒体的工作室,有少量的餐厅和商店,所以它更像一个办公区,而不是休闲娱乐场所。除了公共空间,大多数地方都禁止外人进入。但八号桥作为办公区,更多的是休闲娱乐的氛围,这是由于建筑师在改造之初就明确了建成后的功能布局,并运用各种手法对厂房进行改造,营造出了丰富的空间感,符合时尚创作中心的功能定位(图5)。通过分析其设计手法,有助于研究不同更新目的和功能下相应的设计策略。
案例对比分析
1.户外公共空间红场的设计策略--中心开放空间。红方最吸引人待的地方是占据公园中心位置和主导地位的1.5hm2草坪,所有建筑都被它包围(如图)。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手法,使其更具吸引力:草坪的南、北两侧各有一个斜坡,既形成了围合感,又方便人们坐下或躺下休息(图7、图8);东西两侧,小广场与周围树木之间有过渡,在草坪周围形成一道柔和的屏障(图略);草坪上还装饰着原厂的生产部件和各种现代雕塑,增加了草坪的观赏点。
田子坊-线性车道空间。田子坊的弄堂布局,尺度宜人。除了个别节点处的小广场,其他公共空间都是直线型的,非常有利于营造商业氛围,这是其他大型工业厂房无法企及的。田子坊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在狭小的弄堂空间里尽可能扩大商业空间来吸引消费者(如图)。8号桥角空间。土地的紧缺决定了8号桥不会有太多的户外空间。不同于红场的广场草坪和田子坊的线形建筑与弄堂空间的平分秋色布局,八号桥的建筑在总平面图中占据绝对地位,这里的公共空间是建筑之间剩余的空隙,是从属于建筑的角落空间(图略)。
2.室内外过渡灰空间红场的处置——利用厂房原有结构形成灰空间。红方的建筑留下了有利于交流活动的灰色空间。采用的方式是在改造厂房时,利用原有结构在建筑入口处营造一个灰色空间(如图)。田子坊--一个自发形成的小巷灰色空间。田子坊大厦边缘的灰色空间主要是各种商家自发营造的,由各种遮阳篷和雨伞组成,大厦本身形成的灰色空间较少。不同的遮阳棚不仅可以让商家在公共空间摆放更多的桌椅以扩大经营空间,还可以为整个田子坊营造出一种繁华而充满活力的氛围(如图)。
八号桥——精心设计的灰色空间。由于8号桥布局紧凑,室外空间相对较少,建筑师精心设计了许多能激发使用者交流的灰色空间。比如3号楼,建筑师保留了建筑原有的框架,去掉了一部分墙体,打通了室内和室外,从而给这个楼里的人提供了一个三面环绕、有屋顶覆盖的交流空间(图略)。在8号桥的二期设计中,建筑师将主楼梯的一面墙完全打开,形成了一个面对中央平台的灰色空间,还通过增加落地来创造一个缓冲空间,吸引人们留下来进行社交活动(如图)。二期入口采用高架形式,通过一个大台阶分流车辆和行人。行人通过台阶上到大楼中央的大平台,或在此停留或前往各自的办公室(如图)。
3.单体建筑红场改造--尊重原有建筑的改造策略。红方旧厂房改造最大程度保留了原有结构,但根据使用功能增加了一些新的结构和隔断,使空间的利用更加理想(图17)。设计结合现代使用功能,新老建筑结合统一考虑,不破坏老工业园区整体氛围。新楼的立面设计也与老厂房统一,大量使用红砖,加强园区的整体性(如图)。田子坊-商家自发的微观改造。田子坊大部分建筑的外立面改造都是业主在墙面上加窗洞和玻璃窗,根据店铺的主题对外立面进行改动(图19)。
建筑内部空间的改造,一部分体现在结合立面改造增加飘窗或阳光房,扩大内部空间,一部分体现在平面和房间分隔的调整,满足功能需求。8号桥——基于创意办公需求的全方位改造。八号桥的单体建筑在设计时灵活利用工业建筑原有的结构框架和特殊层高,根据办公要求设置不同大小的房间。每个公司的办公场所都不一样。部分房间与厂房水平方向分离,通过单边游廊相连,部分房间与厂房垂直方向分离,内部通过螺旋楼梯与夹层空间相连,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为入驻企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图略)。由于八号桥的功能定位倾向于商业办公,建筑师大胆采用多种现代材料和配色方案进行立面设计,这与其他工业建筑改造中尽可能保留原有材料的策略不同。尤其是连接一期和二期的空中廊桥,完全由钢和玻璃制成,充满了现代和商业气息,成为8号桥的标志(如图)。
4.更新红场的功能定位--综合功能定位。红方的租户主要包括五大类:艺术文化、创意设计、办公贸易、休闲娱乐、广告媒体。其中,上海雕塑艺术中心和现代民生展览馆作为有固定展览的展馆,吸引了相对固定的人群。一些创意工作室和商店位于建筑的低层,另一些位于厂房中心高层部分增加的二层空间,充分利用了工业建筑的空间特点,促进了不同适用功能的融合。田子坊-浓厚的商业氛围。
田子坊内部以商业和餐饮为主。与其他工业厂房改造最大的不同是,田子坊承载了从过去到现在的居住功能。目前,田子坊仍有一些老住户,充满生活气息的景象也为田子坊增添了别样的活力。八号桥——安静的办公空间。八号桥的功能定位是时尚创作中心,大部分创意工作室都分布在这里。所以,在八号桥,我们看到的是匆匆行走的上班族多于闲逛的游客,使用公共空间的多是出来休息或讨论的工作人员。这种功能定位也为8号桥营造了一种安静而有条理的氛围。
激发社区活力的设计策略
目前,我国工业建筑遗存的更新改造实践日益增多,更新后如何使其焕发活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通过对上述三个工业建筑更新案例的室外公共空间、建筑外部形态、更新功能定位的对比分析,探讨激发社区活力的不同形式和设计手法,并可总结出以下设计策略(略),可为今后的相关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人的活动是多样的,吸引人居住的空间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人来设计,这样才能激发相互的交流,给场地和社区带来更大的活力。红场通过提供各种混合功能和大型草坪开放空间吸引着各个年龄段的人们。
田子坊贴心的布局,自下而上的自发转化,充满文化震撼的各种对比,让来这里的人流连忘返;八号桥改造牢牢把握创意工作室的功能需求,营造理想的办公氛围和丰富的交流场所。通过对上述案例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更新中的功能定位对社区的活力影响最直接,决定了社区活跃人群的数量和类别;户外公共空间的塑造影响着人们的活动方式和在社区中的停留与交流场所,也是激发社区活力的重要因素;建筑的外在形式是人群对社区的直接印象,也影响着社区内的整体氛围。面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建筑遗产更新实践案例,需要综合考虑这三个因素,才能有效激发社区的活力。
更多工程/服务/采购招标信息,提高中标率,可点击官网客服底部免费咨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