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示了中国文化的巨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文化大国。我们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外国人学中文,而是在德国小城迪特福德,全德国人都住在这里,却被称为“中国村”。全镇以汉语为母语已近百年。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迪特福德镇被称为“中国村”
遥远的德国怎么会有“中国村”?具体原因无从探究,但镇上一直流传着两个故事,或许能给人一些线索。
传说很多年前,迪特福德镇所属的教区主教,因为财政拮据,认为这些迪特福德人交的税太少,派人来收税。这件事传到了迪特福德人的耳朵里,所有人都慌了神,迅速关闭了小镇,希望逃避缴纳重税,保护自己的生命。
主教派来的人到了迪特福德镇,可是无论如何也打不开镇门,只好原路返回,非常气愤地告诉主教:“迪特福德镇的那些迪特福德就像中国人一样,我进不去。”主教只好暂时作罢,从此人们便称迪特福德为“中国”,并流传下来。
更具传奇色彩的是,早在几百年前,迪特福德人就有了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机会。到了中国,他们看到了中国的繁荣,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这是他们家乡所没有的。于是他们用迪特福德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带回家乡,用当地的银器、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
随着时间的推移,商业往来不断加深,迪特福德人开始了解中国的习俗和文化。听着中国人讲述的古老故事,迪特福德人渐渐喜欢上了这个神秘的国度,甚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敬仰,慢慢的学习和研究中国文化。因为对中国的热爱,迪特福德人也被其他地方的人称为“中国人”。相比之前的传说,这个故事流传更广,可信度更高。
迪特福德的中国氛围浓厚。
根据以往的历史记载,迪特福德第一次有中国特色的狂欢节应该在1928年举行。此后举办了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嘉年华,国潮愈演愈烈。后来,迪特福德人干脆把这样的嘉年华叫做“中国嘉年华”。迪特福德人非常积极地学习中国文化,他们以被称为“中国人”为荣,称自己的家乡为“巴伐利亚中国”。
“中国村”每年2月都会举行嘉年华游行。从早上开始,全镇禁止开车。小镇居民会提前在家里穿上自己的“中国”服装,等待下午的游行开始。锣鼓一响,游行就开始了。只有一个穿着皇袍,坐在三层轿子里的人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大家都称他为“皇帝”。
街头游行结束后,“皇帝”还会去他的“金殿”,宣读“致臣民的信”,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人民健康,并现场演奏自己的《巴伐利亚中国国歌》。这首国歌很有意思,中德都表示听不懂。更有趣的是,这个“皇帝”是由狂欢节上砸金蛋的居民选出来的。
在迪特福德,“中国狂欢节”已经成为当地人最重要的节日,不像其他外国人更重视圣诞节,每年庆祝五天。
在过去几天的狂欢中,迪特福德就像我们中国人庆祝春节一样。家家户户也会像中国人一样贴福字,挂春联。小孩子还会穿着唐装背《弟子规》吗?还会有踩高跷、舞龙、舞狮等表演,不仅充满节日气氛,甚至还有中式建筑。
迪特福德镇有一个著名的“中国之春”,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参观。迪特福德人把这个“中国之春”塑造成一个清朝官员的形象。“他”正昂着头站着,留着小胡子,半眯着眼睛,似乎在注视着来来往往的人群。这很有趣。仔细一看,“他”会不停地在肚子里涌出清泉。
我痴迷中国文化,继续教育下一代热爱中国文化。
迪特福德镇的人是纯正的德国人,一张穿着华服的异国面孔是另一种风情。在镇上,有很多写着汉字的小旗,人们也用简单的中文和他们打招呼,但他们很多人不会说一句完整的中文,但他们都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单词。
原来世界也公认汉语是最难学的语言。不同的词在不同的环境下可以灵活的变换含义,恐怕也只有中国字了。但即便如此,迪特福德人还是坚持把中文作为自己的官方语言,这也是欧洲唯一一个把中文作为官方语言的地方。讲了65,438+000年,他们竟然还坚持把这种文化传给下一代,可见他们一定程度上已经深深地热爱了中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如此受到迪特福德人的喜爱,百年如一日的热情,绝不会是因为心血来潮或者好奇,这与我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是分不开的。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就像一个没有精神的灵魂。
是我们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隐藏在每一个现代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底蕴和涵养。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文化强国,我们有各种各样的节日和文化遗产。而且这种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和学习。我想这也是迪特福德人愿意学习中国文化,传承中国传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