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兄弟排名第二,所以有人称他们为“孔老二”。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8月27日)生于长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鲁院村);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去世,享年72岁,葬于今孔琳曲阜以北的泗水。
孔子的祖先是宋朝的贵族,在孔子之前大约几代人就衰落了。孔子年轻时当过几个低级官员,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教育上。相传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有72位圣贤,他们教导了许多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这里。孔子被任命为鲁国元首;后来,他带着弟子环游世界;最后,我回到鲁,专心教书。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孔子是对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气质影响最大的人。他在世时被誉为“诸天圣人”、“诸天木铎”、“千古圣人”。他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学者之一,被后人尊为至圣(圣人中的圣人),万世之师。邱的名字来源于他的父母在泥丘山上祈求孩子的出生。他编诗著书,订礼乐,为《周易》作序,写《春秋》(据说《春秋》是一个佚名人写的,经孔子修订)。
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封建领主争斗不休,人民苦不堪言的事实,孔子并没有像宗教学者那样创造一个外在的、超然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顾历史,从古代“圣王”身上寻找智慧。孔子自称“叙述而不做”,实际上是以“叙述”为“做”,通过对历史传统的当代阐释,实现价值观的叠加和转化。他正直乐观进取,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追求理想社会。他的成功和失败都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性格的优劣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