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一门新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活动形式。其特点是: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组织活动,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为中心,以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成长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帮助自己和他人为目标。
二、班级要求1。一个核心是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这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的情感体验,并与其他同学分享。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如与学生心理兼容的亲和力;拥有与学生相似的语言;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问题分析能力;有控制整个教室的能力;具备学校心理咨询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如注意、倾听等沟通技巧。利用适当的机会增进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2.两节心理活动课的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心理学原理。
一个是了解学生的实际,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问题是不一样的。另一个是大多数学生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应该把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内化到教学行为中去。去年在第三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上,王秀华主任就此进行了专业培训,也是这个目的。3、三个原则(1)、活动原则
心理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主要获得直接体验。而传统的学科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主要获得间接经验。心理活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心理学知识,而是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放松的缓冲区,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为自己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活动的主题设计适当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感受,从而改变认知和行为,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
⑵平等原则:20世纪初,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口号:“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走下讲台,站在学生身后。”这句话我不做评价,但是如果把背改到中间,站在学生中间,不就符合学生的心声了吗?也真正体现了师生的平等地位。
学生是心理活动课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领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心理活动课要求教师放下“为人师表的尊严”的架子,建立“平等、尊重、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树立学生是主体、学生有价值、学生有潜力、学生有悟性、学生能成功的学生观。我相信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有自己的选择和判断,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有丰富的情感,有反思自己和改正错误的能力,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即
学生有必要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获得感悟,从而改变自己的认识和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不是“灌输”或“传授”。
不要替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而是要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力,学会自助。因为学生在年龄、地位、境遇、兴趣、需求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心理相通,最容易沟通、接受、产生共鸣,影响很大。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自助来帮助他人,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参与性原则
一堂心理活动课的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程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内心体验是心理活动课的核心,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必须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参与度越高,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越丰富,活动的效果就越好,不言而喻。4.四种基本模式(1)认知模式:这种模式突出“知识”,让学生将外部认知内化为自我领悟。比如初三李震老师教的《赢得别人喜爱的技巧》就是这样的典范。通过几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赢得他人爱的三个基本功:主动与他人交谈,适当赞美他人,为他人焦虑。(2)活动方式:活动导向,通过发泄、讨论、引导、做四个环节,即学生合理发泄、广泛发表意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行为改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二中李文杰老师的课堂就是一个典型的活动模式。首先,让学生合理地发泄对父母的不满,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老师会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减少代沟对孩子健康成长的影响。(3)训练模式:以思维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我在第二期培训班上的观摩课《展开思维的翅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和李文杰在第三期培训班上的观摩课《给记忆插上飞翔的翅膀》就属于这一类。(4)调节模式:侧重于学生不良情绪的调节,如考前焦虑、情绪冲动、烦恼痛苦等,使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方法,学会情绪转化,自信、积极、勇敢、快乐地面对挫折和考验。第三期培训班,李震老师的《告别痛苦经历》就是让学生学会解决不良情绪,让学生体会到很多方法,比如宣泄、转移、自控等。5.五种活动形式(1)游戏: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学生积极参与,容易取得成效。特别适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比如小学二年级10课,可以设计环环相扣的游戏,在学校、家里、道路、医院等场景中,通过设计培养孩子服从指令的意识。(2)角色扮演:通过相关的角色扮演,学会设身处地,增进与他人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今天的两节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3)问卷调查:可以加强心理活动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意见。如考试焦虑测试、情绪稳定性测试、自卑测试等等。(4)问题讨论:是心理活动课中最基本的形式。通过小组讨论,达到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情感互动、自助的目的。(5)辩论:说不清楚,辩不清楚。在辩论中,可以展示学生的口才和口才,明确学生的观点和选择,揭示学生的爱好和倾向,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明辨是非,使外界的认知说教转化为自知之明。这种形式适合高年级学生。比如一年级课本第六课“与命运抗争”的活动一开始就可以用这种形式。争论是努力对成功更重要还是运气对成功更重要。6.六达(1)主题明确:多个环节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活动目标明确。
有的老师设计的活动比较多,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参与度也比较高,但是效果并不好,因为太多的活动目标冲淡了主题。有些活动纯粹是为了活动,与主题关系不大,活动结束后也没有交流分享,收效甚微。我和王主任听过这样一堂课,它的题目是《星空》。看了这个题目,真不知道他想解决什么心理问题。听了之后才知道,这是关于培养自信的。在评课的时候,王主任建议他改成自信的小明星,让听者一眼就明白你的活动目标是什么。(2)注重实效:解决学生中突出的心理问题。如学生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情绪调节能力的增强,意志品质的提高。(3)广泛参与: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特别关注自卑内向的学生,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活动,踊跃发言。有研究表明,课堂上违纪的学生,90%都是因为没有机会被倾听,或者别人不愿意听。另一个心理学家曾经连续听了一个星期的课。他不看老师的教,也不看学生的学,而是详细记录班上每个学生被老师邀请回答问题的次数。最后的统计数据令人吃惊:后进生一周内被邀请的次数还不如一个班里一些优秀学生的次数多,有的甚至连发表一次意见的机会都没有。其实,不善于表达、说话、内向的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其实更丰富,更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重视。我们的目的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这些学生想发言、敢发言,实现全员参与、和谐发展的心理健康目标。(4)体验真实:学生表达内心感受,充分暴露心理问题,情景交融,使课堂富有感染力。比如《穷后风》(5)氛围轻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揭示,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因为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快乐、轻松,大脑皮层容易形成优势兴奋中枢,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认知对象的性质、特征和意义,产生清晰完整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学生也会更加自信,积极体验和分享自己的心理。(6)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受,让学生感到快乐和轻松。
三、十种方法避免1一堂好的心理活动课,避免一堂活动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2.避免选择学生不易公开透露或涉及学生隐私的话题。
。比如在青春期异性交往中,如果让学生谈早恋,就很难操作。应该通过个体心理咨询来实现。3、避免选题过大,目标过于空洞,导致主题挖掘不深不透明。
一堂课解决一系列心理问题是不可能的。假设我们以“人格张扬”为主题是不合适的,因为人格包括很多内容,包括人格倾向和人格心理特征,而人格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而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所以题目越小,越具体,越能深入透彻。4.避免平行的活动设计,而不是循序渐进。
我听过一堂心理学课。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有很多活动。学生们展现各种才艺,钢琴、象棋、书法、剪纸、诗歌朗诵。可以说八仙在渡海的时候各有各的能力,但是培养孩子自信的主题已经过去了,对于我这种优秀有能力的情感体验来说并不是很深刻。6.避免在学生认知需要提高的时候,老师跟不上,点评不到位。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对老师随机应变能力的考验。用王秀华主任的话说,如果这个环节处理得好,可能会成为你课堂上的亮点。我记得我第一次听李文杰先生的课。当时他们的班主任赵老师也在听课。在发泄不满时,一名学生站出来说,有一次他在自习课上听录音机,被赵老师发现了。赵先生说:“你再听,我给你两个嘴巴。”
李文杰老师没有及时处理这件事。王主任在评课时表示,这是一次难得的与师生交流的机会。这时候你把赵老师请到前面来,就说明老师没有真的打你。其实赵先生不是故意打你的。任何老师都不爱自己的学生,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一样。他就是想提醒你好好利用自习课,赵老师不就是这样吗?那就让赵老师说一下,这样这个矛盾就不会在课堂上解决了?7.避免教师心理孤立。
。教师要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交融感情。8.避免自卑内向的同学因为不敢说话而隐藏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时我想起了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全国优秀教师霍茂政在师德报告会上的精彩发言。她从事小学教育60年,从来没有生过一个学生的气,从来没有惩罚过一个学生,从来没有向一个学生的家长抱怨过,从来没有让一个学生掉队。她用毕生的努力总结出了八字教育法“鼓励、欣赏、参与”。
期待不仅鼓励每一个学生进步,欣赏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成功。她一直认为自己的学生“人人都有才华,人人都有才华。”她说老师的爱是阳光,可以融化坚冰;是春雨,能让枯草发芽;爱情是一种魔力,可以点石成金。她经常把更多的爱奉献给那些后进生和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我觉得这八个字正是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所追求的。
美国作家威廉·悉尼·波特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在病房里,一个垂死的病人从他的房间里看到窗外有一棵树。秋风中,树叶一片一片的掉落,病人看着眼前的落叶,身体每况愈下。她每天都说:“叶子掉下来,我就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有绿色叶脉的叶子,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没有落下,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如果我们的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抱有希望,尤其是后进生,那么他们一定不会让我们失望!
所以要特别注意那些自卑内向,上课不敢说话的同学。9.避免在课堂上因为学生说话太随便而缺乏正面导向。
。教师必须提高对课堂整体的控制和规范能力,避免人身攻击、诽谤和骂人。如果出现,老师要及时给予正面引导。
(比如)我和王主任第一次听李震的课是在小学三年级。演出的时候,一个上台玩书的同学被同桌拉走了,说了这两句话:“谁这么缺德把我的书拿走了,该死的家伙。”《不要脸的东西》演出结束的时候,
李震老师这么说的。刚才那两个同学表现的很好。学生们鼓掌并鼓励他们。据她说,如果去掉不文明的语言就更完美了。你不这么认为吗?可以说两人都很欣赏他们的表现,也很委婉的指出了他们的不足,学生很容易接受,如果换成严厉的方式后果会很不好。课堂是活的,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老师随机应变,一定要把握引导。10.避免教师越权,无视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代替学生的选择和判断。
也听了李震的讲座,第一部受你欢迎吗?李震老师是这样处理的。她按照成人的标准,把每个问题的三个备选答案分成一两个或三个点。比如第一个问题,同学借了你正在用的词典,选择告诉他我自己还需要,得一分;选择跟他解释他在用,承诺用完后借给他两分;如果你选择马上借给他,你宁愿暂时不用也要拿三分。最终总分多的人得到同学的喜爱,分数中等的人得到更多的喜爱,分数少的人不喜欢爱情。说实话,我当时倾向于这个观点,但王秀华导演说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没有理由给学生定标准,要考虑学生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代替学生的选择和判断。学生认为第二种最好,非常合理。实践证明,王主任是对的。希望我们这里的心理健康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