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上也很有成就。他的诗歌在艺术上主要受韩愈的影响,《灵溪大石》、《石砖》、《紫石坪歌》等作品模仿了韩愈想象的独特诗风。还有的诗沉郁淋漓,集叙事、议论、抒情于一体,风格接近杜甫,如重读《孤诗选》、《送杜七公入仕》。另一部分作品气势磅礴、豪放,但又接近李白,如《刘中云庐山同年归南康》。但他的大部分作品主要研究的是韩愈“以诗为文”的特点,即议论性和散文化。
苏轼词的特色
一、“以诗为词”:豪放飘逸词的形成。
苏轼豪放词在题材、结构、意境、意象、内涵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模式,必然导致词本身形式的创新。在这方面,通常被学者评为“以诗为词”。主题的发展表明了从婉约奔放、从“俗”到“雅”的方向
二、和我一起看一切:豪放飘逸的人物。
苏轼词中主人公的形象和角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就形象而言,苏轼以往的词作大多是心软妩媚的。多为女性形象:花间、颜欧文词派多为上流社会女性形象,柳永作品多为落尘女子,男主角多为牵手含泪相视的恋人。但在苏轼豪放的词作中,要么是谈少年的“老太太”,“打老虎的孙郎”,“随风欲归的醉汉”,“英姿飒爽,毛羽扇的豪杰”等等。
而且,从抒情的角度来看,苏轼进一步把自己推到了词的艺术舞台的前面。花间女词人,像一个心灵不开放的少女,藏在薄薄的窗帘里,透出含蓄的少女魅力;柳永,像一个放荡的少妇,向你展示她美妙的身体。所以前贤说,花之美“不尽”,柳永妙“不尽”,但他们是“不尽”还是“用之不竭”,诗人就像导演,只在幕后;或者像皮影戏的大师一样,在舞台底层操作自己的美颜表演。而苏轼,既是导演,又是英雄。他把自己直接推到前台,特别是把自己的内心世界暴露给世界。
从前文引用的四个案例来看,两个案例是自我诗人,两个案例是古人的自我象征。你还可以举出几十个自我表达的词:
一纸书来到万里面前,问我是哪一年,果然是成功了。(《最近的爱情》)
不同的时代,桃花坞的夜景,为余浩叹息。(《咏渔乐》)
我是世界上无所事事的客人,我在这里。(《南歌子》)
但是已经满了,我很难过。(《浣溪沙》)
期待在激情的梦里,看到我也是参差不齐。(《水龙隐》)
不仅和我一起写我,也和别人一起写我,和世间万物一起写我。从“我”的角度看一切,一切都离不开我的气质。比如“多情风扫万里潮,无情送还”(《巴生甘州》。寄访廖子》)。潮汐的涨落是自然的。东坡眼中的“爱”字不同,产生了“问钱塘江,西望浦口,斜光几度”的错觉。这种情况,正如诗人所说:“无情流水有情”(《劝金船》)也是如此。
三、醉道具的运用:收起束缚,形成豪放飘逸。
苏轼在诗歌中经常使用“醉”的道具,使其中的人物更加潇洒、超脱,不受人类社会的各种理性约束。
当然,“酒”可以让文字变得大胆,但把酒当成文字就不一定大胆了。词本来是宴席的产物,但应该说是从苏轼开始的。酒对人的作用和感受应该说大体相似,只是性格和思想不同的人和酒结合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在柳永写酒词之前,没有名句,只有柳永的“今夜何处自酒醒,杨柳岸,风势渐弱”最为著名。然而,醉酒使他幻想“杨柳岸,晨风和残月”的境界。这自然是典型的婉约情况。看他的一首以酒为主要背景的诗《御街行》(上):
以前在春院喝酒。后悔分手。我半夜醉醺醺地回来,
唤起旧的忧虑。虽然看着一匹马坠楼,但郑乃不是鸳鸯作伴。
“酒”不仅不能使他豪放,反而“勾起旧怨”,把他的庸俗情怀推向极致。醉酒不仅使东坡豪放不羁,而且酒后吐真言,或者不如说是用酒蒙着脸来表达自己在正常状态下不便甚至不可能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讨论的话:大胆和优雅的表达。
传统词的特点是含蓄蕴藉,描写景物细腻深入,以传统意象为主要表现手段,很少直接表达情感,更谈不上直接。苏轼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的感情、见解和认识,更彻底地表现自己,就把他放在诗中。
常用的“议论”引入词中,成为“豪放飘逸词”的艺术特色
如一首《满婷方》,是全篇:
“论证”只是一种表达方式,并不一定要用加“论证”的方式写出黑体字。要看是谁提出的论点,是什么样的情绪化的“论点”。易安的《寻寻觅觅,绝望悲凉》(《慢声》)描写了女性内心的软弱和痛苦,展现了一种女性美。但苏轼的评论气势磅礴,鸟瞰全局,把世俗视为人生根本的名利描写成“虚名微利的空心角”,充满了苏轼特有的狂放野性:苏轼的“评论入词”,实现了豪放与飘逸的完美结合。如一首《无解》: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临江仙。寄钱穆府》)
五、物尽其用苏轼在词中的典故,首先与前面提到的“议论”入词有关。“议论”虽能使词体轻快明朗,深刻揭示内心的思想和观念,但也容易失去词体的含蓄美和意象美,变得平淡。典故的运用可以平衡这种失重感,使形象成为讨论中的形象论据,成为一种新的形象方式。比如:
佳能:语言豪放,优雅浪漫,步兵一生爱东平。有时,苏轼用历史事件和人物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思想和创作。
给人一种豪放清高的氛围。比如《水调头》:著名的《奇石》,慢词长调,利用古代神话传说,营造出一种空灵的仙境,这也是一种用事件写词的方式:
第六,宏伟的境界:大胆而优雅的结构
苏轼常以大词、大数、大灵、大手笔勾勒大场面、大景观,结构上开阖,情感上跌宕起伏。这些方面的特点往往与上面提到的五个方面紧密结合。
例如,一首名为“水调”的歌曲。黄州快哉馆……”;
七。旷达的人生哲学:无拘无束的优雅的基础。
在上述“人生如梦”的分析中,不难引发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苏轼在苏词中对人生的独特态度是超然的、潇洒的、沉郁的或清高的,构成了豪放的因素。有学者把这些话收入另一本书,叫做《清旷》,或者叫《超旷》、《旷达》。
这方面的代表作品应该是《烟雨欲来风满楼》、《风雨无阻》等作品。
柳永词最重要的贡献是成熟地运用了长调词适合叙事、层次丰富、变化多样的特点,为后人在词中融合抒情、叙事、说理、写景,容纳更复杂的内涵开辟了新的途径。
秦观的词《宋史》被评为“文质彬彬,有思想”。他的诗擅长抒情。敖陶孙的《诗评》说:“秦少游就像一个在春天里游泳的女人,但她最终是虚弱的。”他是北宋末年著名的婉约派诗人。他的词作多描写男女之情,抒发仕途失意之悲。他的用词娴熟细致,旋律和谐优美。
何竹不仅豪放不羁,更是一位将“枷锁”作为道具的优秀舞者;从抒情方式上看,他更注重词的传统审美特征:或借鉴楚骚韵味,以比兴寄托的方式写悲愤;或者刚柔并济,用健康的笔写出柔情。这种诗化特征显示了贺铸记谱法观念的变化。
周邦彦词的特点:他是北宋末年最重要的诗人,也是宋代词史上有影响的诗人。
(1)流亡的感觉成为他诗歌的重要主题,带有感伤的基调,如曼方婷?夏天,我不想造山。(2)善于叙事,善于增加和改变叙事的角度和层次,由直接叙事向屈叙事转变,构图严谨,结构复杂,如《勇士兰陵?柳树。也用写生的笔法,从不同角度写生和描写,来回闪现,层层加深,如《六丑?玫瑰谢后作》、《六丑?玫瑰谢侯左”。以精湛的笔法,将故事前后左右反复叙述,用工笔勾勒,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缕爱花之情,感情细腻,结构曲折。这首词体现了周邦彦词的总体特征。所谓“优于叙事,富于美感,工于精致”(三)雕琢精美,气质严谨,风格更为典雅挺拔。
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是丰富、巩固和发展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辛弃疾写了很多豪迈的词,豪放的词,才使得豪放成为一个大国,成为一个正式的流派,辛弃疾的创作成为这个流派的代表。正如刘克庄、王士禛所评价的,“CCBA作响钹,低声钹,过六合,横扫千古,开天辟地以来所未见。”(《辛家轩集序》)“婉约以逸安为宗,豪放以唯幼安为先。"(《花花草草被摘》)
为了创造豪放的词风,辛弃疾运用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手段。
他善于塑造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豪爽悲壮。他写道,自己的大志向是“五彩袖,将来补西北。”(《满江红》)他写道,他的矫健身手是:“马做的路飞,惊起如雷。”(《破阵》)他写他的狂是“回首云飞,不恨古人不见我,恨古人不见我狂耳。”(《何心郎》)他写道,别人和古人大都“吞万里如虎。”(《长恨歌》)他作品中的场景大多是飞翔的壮观景色。就像一座山,他写道:“山欲东,山欲东”(《沁园春》),“青山欲与人谈,画马无数”(《菩萨漫》),把静止的山势写成奔涌的动态,奔放至极。他善于运用浪漫的想象力和象征主义来加强大胆的色彩。比如《水调歌头》说:“我志在广,我梦在往昔上天。坐月子,人间俯仰千年。”其风流豪放的风格直逼诗人李白。又如《太常吟》,云:“易乘风去,万里天上看山川。你去广西,人文就是光多。”《乘风而行》三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屈原“突访夫故里”如出一辙,而“游桂求”意味深长,不止秦桧一人。(周济《四家诗选》)
他善于用跳跃和顿挫的手法来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其擅长在开头和结尾铸造最凝重的感情。比如《摸鱼》开头的“多了可以淘汰”这几个字(见下面的引用)经过上千次的翻转,真的很厉害。"(《白宇斋·花刺》)而在结尾,将愤懑之情化为“夕阳西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颓景,使整个词的意境更加深刻。再如《破阵,给陈同福壮语》,列举了“边醉边看剑”等几个壮语,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蕴含着无限感慨,读来让人不忍卒睹。
辛词的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是“正确而多变,多变而适应,可以变换而不失原调,可以获得多种声调而不失原调”。(胡应麟诗)这种豪放的“变调”(借用批评家的话,批评家往往以婉约为正宗的变调),往往能更好地表现辛词的内在气质和自然风格。
李清照的特点:
第一,倾倒真挚的感情。
真情是文字的骨头,文字的感情真的很贵。在李清照之前,大多数婉约词词人都是写风情万种,写与男人的深情,而李清照是第一个以女性为本位,写自爱悲喜,写家国巨变,取得空前成功的人。他早期的情话,如《修剪一枝梅》、《凤凰台记吹萧》等,充满了情感和无厘头,其自然的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洁细腻的灵性,是历代男作家所作的情话所无法比拟的。后期写悲乱词,如《五陵春》、《声声慢》、《长恨歌》、《孤雁》等。,每一句话都带着血泪,其中充满了悲伤和震撼。这“多愁善感”的“负荷”,无尽的“千泪”“凄凄惨惨”这些融合了家国变迁和时代沧桑的悲歌,来自深情的诗人,根植于现实的生活感受。它们是李清照坎坷一生、悲剧人生和灾难时代的写照。
第二,冶炼家常话。
虞书词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柳永是将词引入市场的先驱。他的文字通俗明了,但善于表达自己,偶尔涉及蝴蝶沉默。周邦彦化俚为雅,用词精致细致。李清照创造了一种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征的文学语言。俗话说,“用粗俗的语言来制造新鲜的思想”(彭笔下的金素)。这种语言对北宋后期的雅词风是一种冲击。比如“我害怕离开我的怀抱,我有多少话想说”(《在焚风台忆冯晓》)。仿佛不经意间,脱口而出,但细细体味,却含义多层,非常精细。亲人相隔遥远,有千言万语要说;分手是固定的,顾虑很多。说出来有什么用?恨是很难告别的,但又难以启齿,刺痛人心。我宁愿自己承担,也不愿增加行者的负担。这些沉重的思想和微妙的心态,都用日常语言表达出来,蕴含着无穷的意义。比如“突然晴天,突然下雨,突然刮风”,“看着窗外怎么会黑呢?”得心应手,在口语化、通俗化的基础上加入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感伤词,并不趋于平淡、松散、无力,因为它是在口语基础上别出心裁、提炼的结果。所以用笔精炼机警,语言新颖。如“雪清玉薄”、“烟暗雨暗”、“浪翻红”、“刘艳梅腮”、“红得稀罕香”、“云台月地”,朴实清新,含蓄生动,恰恰是“看似平凡的最奇怪的崛起,容易做到却很难做到”。
第三,善用线描法。
漱玉的词不强调真实,多用前人诗词,善于用线条营造动人意境。易安的速写不同于柳永的“细滑”和优美丰富的经典,而是“脱口俗语,动之境界”。比如《醉花吟》写思维凝重:“帘卷西风,人瘦如黄花。”《咏渔乐》写孤独与失落:“不如听人帘下笑。”都是用直白的语言写出深情,有场景,有人物,有背景。在台前,我把心花在伊人身上,想起相思病的形象,拉上窗帘,落寞苦涩,表现出我吞咽无尽悲伤的心绪,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漱玉词》的小品具有浑、含蓄、婉约的特点,没有一丝朴直。“山核桃”厉声道:“晴天,下雨,刮风!”天象虽然是用口语描述的,但却不可避免地让人想起世事的变迁和爱情的动荡,其深意无穷。
第四,强调节奏美。
李清照非常重视词中的旋律。所谓歌词分为五音六韵,她的创作实践着自己的理论。这是由词作为音乐诗的特点决定的。漱玉的词注重声情并茂,喜欢用双声韵,在选词上注重声韵之美。夏曾举他的《声慢》为例,其中舌音15字,牙音42字,特别是少字。“十字中齿音重叠,应是有意用丁宁这种啮齿动物的声调,写出自己忧郁的心情,既读起来清楚,又有明显的音色美,充分表现了乐章的特点”(《李清照词的艺术》张《你的耳朵集》赞“守窗怎能黑?”他说:……黑字不准第二个人当。“《声慢》第一句有14个叠字,被历代词人誉为千古绝唱。张对说,“这是的舞剑人。他在这个朝代不是无能。他从来没有过十四个重叠的词。"徐帆的《词苑丛谈》称其音响之美,是"真像像把大大小小的珍珠倒进一盘玉里"。李清照擅长用通俗的语言来衡量人的气质。用平实的语言去调教人,美妙和谐,更令人神往,是极其困难的。故万树词韵曰:“其用词奇横,故不妨悠扬,故千古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