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仁爱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仁”的精神贯穿于儒家的忠、孝、信、恕、礼、容、敏、利等各种伦理原则和规范之中,是儒家伦理规范的灵魂。在剔除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糟粕的前提下,必须充分肯定和发扬其思想精华,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文只谈弘扬儒家“仁”的精髓,加强师德建设。第一,弘扬儒家“仁”的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做忠诚的爱国者,是重要的政治原则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民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本身首先应该是忠诚的爱国者。弘扬儒家“仁”的精神,对提高教师的爱国思想道德素质大有裨益。孔子的“仁者爱人”,把不同的人看成同类,主张人与人之间互相爱护,互相关心。是对把人当作神的附属品的宗教观念和奴隶主把人当作工具的意识的否定,体现了古代的人文精神,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但在孔子眼里,人是不平等的,真正的人是分层次的。“克己复礼是仁”,孔子强调,按“礼”就是按照封建社会秩序的等级,给予不同的人不同的爱。一个国家的君主是最高贵的,所以“忠君”就成了最高的道德标准。儒家把君主视为民族和国家的主体,把朝廷视为国家的象征,因而把忠君与爱国混为一谈是其思想的糟粕。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国家的主体。爱国与爱要在爱民中求统一,爱民是爱国的集中表现。儒家的“仁”思想蕴含着深刻而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第一,儒家在强调忠君的同时,也表达了强烈的爱民思想。孟子说:“民为重,国为次,君为光”。千百年来,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爱国者,始终把忠君爱民融为一体,把保卫朝廷与保卫家园融为一体。屈原的“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岳飞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守丹之心以照史”的英雄气节,无不说明他们在忠于君主的同时,又是震撼人心的,永恒的。今天,教师的头衔前面有“人民”二字,体现了教师职业的人民性。弘扬儒家“仁”思想中忠贞爱国、爱民之心,对于教师加强师德建设,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具有积极意义。第二,儒家在强调对君主忠诚的同时,也强调维护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忠诚和决心。由于阶级和历史的限制,儒家实际上是把君主的私利和民族、国家的利益融为一体。所以,儒家的“忠”的含义,不能只理解为对君主的忠诚,它确实有忠于和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公共利益)的含义,“居安思危,不忘国本,精忠”,“为国之本, 何以不忠”“忠于公利”历代儒家总是用“公”和“义”来象征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强调“国忘家,公忘私”,把舍身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作为最高的人生价值目标和人格精神追求,“舍生取义”。 正是以儒家爱国主义为指导,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成为中华民族的灵魂。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近代史上更加熠熠生辉。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虽然过去了,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不变。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素质的竞争,今天学生的素质关系到明天国家和民族的兴衰。首先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即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学生把自身成才与国家和民族兴亡联系起来,切实落实爱国主义教育。第二,弘扬儒家“仁”的精神,热爱学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弘扬儒家“仁爱”精神,热爱祖国和人民,首先要热爱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儒家的“仁”的精神体现在对学生的爱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提倡:一是“有教无类”,把学生当“仁”。孔子把人分为高低贵贱,主张“爱有别”,不值得拿。但孔子提出“有课不教”,并以此为己任。不管学生是富是穷,只要愿意接受教育,都是“愿意教书”的。在等级森严、贫富差距悬殊的春秋时代,孔子能够接纳各路学子讲学,开创了民本办学的实践,实在难能可贵。他的“有教无类”的思想,体现了一种纯粹和博大,可以容纳对学生的一切爱。发扬这种把学生当“仁”的爱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工农子弟、贫困学生、身体或智力有缺陷、品行和人格有缺陷的学生,我们不应该轻视、歧视他们,而应该倾注更多的同情、爱护、关心和帮助,促进他们健康成长。二是以严谨治学求爱。儒家强调教师的尊严,对学生过于严肃和严格,有压抑学生个性的消极面。在思维方式上,儒家把严与爱、求与严结合起来,强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治学的严谨,具有积极意义。“严”和“爱”是对立统一的。对学生要求严格,是爱的体现,是对教育高度的负责。历代儒家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强调对学生严肃、严格,而且直接表达了对学生和善、亲近的思想。有些儒家学者在谈师德时,强调“师徒同体”,“视徒如己出”,亲如手足。教师应该像严父慈母一样对待学生,他们关心教育的感情是真诚和热切的。三是“诲人不倦”,无私奉献。“学而不厌,教而不厌”已成为中国永恒的教学格言。孔子收徒讲学,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直到生命的尽头。孟子也把“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作为高于“称王天下”的人生三大乐事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存在心理困惑。要发扬儒家对教育的奉献精神,抵制金钱的诱惑和轻视教师特别是德育工作者的错误倾向,以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责任感投身于党的教育事业,为学生奉献爱心。第三,发扬儒家“仁”的精神,热爱同志,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论,是为了在对立中求统一,维护封建社会秩序。其方法是将“礼”与“仁”结合起来,将反映不平等社会关系的“礼”包裹在同类的爱与温柔的“仁”中。“礼”是宗法制度、人与人之间的经济政治关系的外在表现,强调人的尊严和劣根性,具有强制性和不平等性。而仁则是从内心原谅爱,具有情感和意识的特征。它是用来求同的,即在情感上沟通等级森严、阶级对立的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关心和爱护,从而缓和和化解人与人之间因尊卑而产生的矛盾,使人们恪守本分,自觉遵守礼仪,实现人民安定和社会稳定。孔子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同类,重视发挥道德(仁)的精神力量,从自我与他人、“尊贵”与“卑微”的人之间的利益对立中寻求统一。所以孔子的仁学很容易被统治者接受,甚至更被统治者推崇。儒家的“仁”论旨在维护封建统治,剔除其糟粕,对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作用。首先是发扬“忠恕”的精髓。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用“忠恕”二字概括“仁”的含义,被历代儒家视为“终身修行”的一贯之道,作为个人修养的重要内容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儒家强调“忠人”。“忠也是心的问题”,“忠是什么?不欺负,就是‘忠’。”所谓古代的忠,就是现实中的忠”。在这里“忠诚”与诚实是一体的。体现儒家“忠恕”精髓的是“恕”。什么是“宽恕”?孔子说了两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想做人,就要做人。“那就是设身处地,设身处地。和别人有矛盾的时候应该是这样。作为第三方,也要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得到对方的认同。”近臂也是仁”,“忠恕”也成为人们“仁”的方法。它主张把别人当自己,推己及人,寻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尊重和沟通。这是我们必须发扬的伦理精神和生活原则,也是我们思想教育的一个原则和方法。二是弘扬儒家“礼、容、信、敏、利”的仁政精神。孔子认为:“能为天下五事,是仁政”。这五个是:礼、容、信、敏、利。”如果你是恭敬的,你就不会被侮辱。“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不被别人侮辱。宽容别人,就会得到大家的支持,尤其是人与人之间有矛盾的时候,要宽容,要豁达,要包容。”信任是人的责任”,真诚待人,信守承诺,你就会获得别人的信任。”敏感建功”,勤奋高效建功立业。在这里,孔子把努力视为善良的表现,是非常有见地的。其实任何社会工作都是为人服务的,做好每个人的本职工作对社会都是有益的,比仅仅为某个人做好事有更大更高的“仁”的价值。”利足以使人”,意思是随时准备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付出善意,雪中送炭的及时帮助,帮助急需帮助的人,别人才会相信你。这些都是“仁”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对我们今天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处理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第四,弘扬儒家“仁”的精神,自尊自爱,维护其良好形象。儒家在提倡爱他人的同时,强调自尊自爱自己。自爱和爱人是联系统一的。”人必须爱自己,然后人爱别人”,“人必须尊重自己,然后人尊重别人。自爱与仁。“儒家把自爱作为仁的终极境界。能尊重和爱自己的人,必须有高度的道德修养,真正理解“仁”的精神实质。他们爱别人,也爱别人,所以说“仁为上”。孟子以射箭为喻。”仁者射之,射者对而后发。“他强调一个正直的人必须正直,一个爱人必须爱自己。儒家一直强调教育者要以身作则,先作表率。”为人师表,素质第一”,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和我们的培养目标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做一个好老师,既美好又谨慎。”“上行下效,乃谓教”,“其身正,而不令;他的身体不对,虽然他不服从。“身教比言教更重要,这就是原因。如何爱自己?儒家的具体方式还有很多讨论。在这里,《礼记》中只是列举了一二:作为“仁者”,一个人在气质和外貌上要温和、善良、恭敬,在举止上要大方、从容,在言语上要讲究文采和操守,对人要谦虚谨慎,讲究礼仪,等等。其实自爱和爱人是相通的,如何做到“仁”,从内在的精神气质到外在的言行举止,实在难以列举。综上所述,孔子的“仁”思想,在排除其对封建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对不平等社会关系的反映后,必须充分肯定其对促进社会稳定和文明进步、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养的积极作用。它倡导强烈的爱国思想,注重人格精神的追求,立志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爱、尊重、包容和理解,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强调教育者要爱护全体学生,严格要求,为人师表,从内在精神到言行举止都有相关的道德规范,这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加强教师自身思想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必须继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