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书法思想的形成时期可分为三段:
(1)30岁之前是酝酿期,广泛学习并注重技法的学习,形成了注重“力与势”的技法理论。
(2)30-50岁是成熟期,学到了很多东西,形成了自己的“醇厚典雅”风格理论。
(3)50岁以后是发展期,有很多原创思想,力求创新,形成了“古为不善,今为异于弊”的创新理论。
第一,技术理论
徐先生对沈的“手腕论”等观点有深刻的理解。他在结合古籍和自身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技法理论。他认为注重书法技巧是成就个人风格的前提。要点是:
(一)挂肘挂腕理论
古人也强调“挂肘挂腕”。如清末许谦《笔法探略》论肘力:“故习肘力,必垂肘。所谓肘力虽然在于抬肘,但力其实是从背后来的。”古人一辈子用一支笔。这是一般的理论,但实际应该怎么做?徐老师曾经专门请教过沈老师,体会到用腕的妙处在于腕肘悬空以增加操作幅度,这主要是基于他对褚遂良楷书的研究。他把举管高悬肘腕作为练字的基础。沈说:“用笔的关键是先按据宜提,见气质,点画有意。“在上海看了沈老师的亲身示范,徐老师对用笔有了更深的理解。
(2)力和势的理论
古人对“力”和“势”的论述很多,但都很抽象。就像蔡邕说的“写得狠,皮相美”;张旭说的:“力量在于文字”和“不要使之局促”都是有参考价值的。徐老师认为,力与生命感有关,要表达得巧妙准确。第一,要利用笔的天然弹性,比如他在重庆做的猪鬃笔,弹性好,纵横方向都合适。书写者可以破刚成柔或变柔为刚,写出有立体感的线条,使点画有跳出纸面的立体感。第二,除了中锋之外,还要加强侧翼和下笔。他意识到中心很重要,但他不能做到最好。笔杆和侧面不光滑是人为外力造成的,丰富了笔杆的潜力。在讨论《楚书》时,他还说:“我以前迷信中心,王羲之的《悼帖》看了好几遍都不像。后来反复琢磨,确认侧翼还真不少,尤其是“痛彻心扉”这几个字,真的是笔尖边画出来的。所以笔高边急,真的很像一些。”我们花了三天时间看了他晚年的《乐全集》,从形式到精神都准备好了,真的是中间方互相利用形成的。第三,他认为力量来自于潜力。徐先生将沈老的“胜笔”说改为“得势”,实际上是对汉晋书论的继承和发展。崔原草书势是中国第一部书论,以势论书。蔡邕的《九势》和魏衡的《四体书势》都研究过势这个词。但是,语言太华丽,看不懂。张怀瓘的“写一个字,先要了解情况”和康有为的“当你了解了情况,你就打胜仗了”的论断,历来被人重视。徐老师对“势”的作用阐述的比较详细,势是用笔的节奏来把握的,是用心做笔来获得的。他说:“为什么不拘一格、变化多端的点画能组合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个矛盾的混沌呢?”诀窍就在于两个字:“实力”和“潜力”。力就是笔力,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印印泥出的书,又陡又快。书写过程中横画不拖,竖画不直,用笔工整不粘。势是笔势和态势,善于发力和控制书写的轻重缓急是动力。点画的多样性取决于这种力量和潜力。”他认为,力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和本质特征之一,而神采只是力感的旋律表现。他自己的草书很有特色,像猎鹰的尾巴一样快速弹出,被认为是徐体书法的特色之一。
(三)基础理论
徐老师喜欢用韩愈的古训“你病而无知,你病而”来教导弟子,反对急功近利。1991曾经对我说:“你要多坚持岗位,多练手腕和肘关节的力量。五十后可以随便写。”一句看似普通的话,其实包含了对我的鼓励。在《秦汉篆书略》中,他叙述了自己学篆书四十余年,悟出了篆书的三昧。用强有力的笔,扎实的功夫,吊肘练腕肘,就能写出任何风格的文笔。从65438年到0990年,他带着8名书法研究生及其家属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进行专业考察,一路为接待单位写书,往往一书写尽,很少失败,令人惊叹。回想起来,他在假期给我写信说:“书法艺术靠的是技巧。不进则退。”到目前为止,我把它引向了右边。1993换书前,附言说:“历年的书和记录,都用废纸丢弃了。自从二月份贵由病重以来,他已经在成都住了三天,所以他可以在这里拿到通行证,所以他可以留着它,以便改天检查他进入中国的情况。”可见他是如此的勤奋,以至于不知道自己多大了。为了积累技巧,他认为具体要做到:(1)一定要在最精细的作品上下功夫。(2)最大胆的作品也要彻底研究。(3)查阅古代名家的经典作品。谈到临摹篆书,他说初学者不要谈古,更不要追求奇。他反对初学者的“粗枝大叶”,不求完美。《论谢无量书法》诗中说:“心手相忘,故人诗卷云。天下患虚名,无风难画虎”,是对走捷径南下者的警示。“写篆书时,他反对为了藏锋而削去笔尖的做法,认为因少提而显得俗气,令人沮丧。
二、书意理论
书的意义,简单来说就是隐藏在书法形象中的高趣味或艺术境界。徐老师认为,在掌握了书法技巧之后,一定要注重书意的表达,即表达书法家生命意识的观念。为此,老徐认为必须做到四点:第一,忘记对方;第二,书要有韵;第三,自我修养;第四,精通写作。忘我之心,忘我之手,可以不顾功利的自由表达。他在绍兴旅游,他说:“野山川少而长,永和当年流于此。”秘密会忘记心和手,以及如何规划未来。"王右军晚年这本书的妙处在于他对世俗的超脱。"离避风头不远了,来了还是会看到崇山。”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兴趣。他称赞赵茜的书法,说“英雄是相当过时的”,他说黄鹂的诗,“傅翁的书是什么味道?“或者像回到甘爽静茶。我想亲自去参拜,但不想求开悟,吃桃花。”简单而神秘的美,在于心灵的距离。评论倪宽赞为伪书,说此碑缺乏楚碑的严谨,失去了初唐保存下来的六朝古义。这个“古意”是唯一有意义的,不可言说的“韵”。他说:“笔法可以在临池中揣摩而得,笔法还需要书法以外的各种修养。苏东坡说,‘退笔如山还不够,读万卷书才明白精神’。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人的篆书和飘逸的笔法比专门的书法家更胜一筹。“很多年轻人刻意追求“成熟的年轻人”,其实并不确切,写的很奇怪,但是很陌生。徐老师认为,写作要充满能量,能量一定来自于熟悉,能量自有潜力。他反对“凡笔为体,墨为形”的观点。他在评论王铎的卷轴时说:“由于书法的娴熟和对规则的熟悉,加上用笔的自然操作,形成了非凡的效果。“追求‘精于’是宋代以来理学家普遍的读书准则,它促进了抽象思维的发展。徐老师认为,熟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他为《戴明贤书法集》作序说:他的书和篆刻学古而不从古,没有工匠的看外表的精神。他懂得了“以书为心画”的真谛,用书和版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朴实自然。他反对书写篆书和烧掉钢笔的做法。他说:“燃烧笔尖的错误在于,我不明白篆书一看就是提有无饭,实际上还是有无饭,始末分明,只是一种向内转的潜气,是含蓄的。“这里强调隐笔法,有相当的指导意义。
第三,理论创新
徐先生认为创新是书法发展的目的和客观规律,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有两个基本点:(1)创新很难。(2)要创新。只有创新才有出路。为此,他提出了“古之不善,今之有异弊”和“化猫为猫”的著名观点。
(一)“古之不当,今之不当”的理论
孙的这句名言,是许先生借用来表达他的书法思想的。他和朱文刻好后,做了一个界段,说:“这八字是我的座右铭,‘无为而成’。".这一主张成了他一生的目标。在课堂上,他反复强调书法篆刻要提高,一要精,二要避免匠气和土气。不学古人,根基不牢,只有将二者结合成时代精神,才能创出风格。刀和笔法是其次。对于处理古今关系,王先生认为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才是可靠的。吸取古代的精华,克服现代人的缺陷,是同一个道理。吸取过去的教训,要“从心而学,不循迹而行。"他对道士李瑞卿首创的"箭筒笔"法,以清高夸张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不是绝对反对箭筒笔,但它不值得拿,书籍对自然是珍贵的。这是书法艺术非常重要的美学原则,应该努力追求,不应该刻意违背。“他认为创新是很自然的事情,应该遵循书法两千多年的发展轨迹。于右任、谢无量等。没谈过创新,但他们确实创新了。而创新就是写模型作品,那些涂鸦作品,还有借助弩的草书,其实都是表面文章。他在《题深如画》中说:“草书虽如醉僧狂,不写芭蕉可惜。好鸟偷看一个久未去的人,声音醇厚芬芳。“草书也是心灵的产物,不是疯癫的外在形式,懂的人都知道。
(二)“精彩会议”理论
要创新,不仅要精研古文字,还要走万里路,掌握秘笈,拓展胸襟,开阔眼界,这些都是创新的必要准备。1990带研究生考察泰山金刚经汉字、铁山摩崖石刻、山东石雕博物馆、文房四宝产地安徽。他们不避困难,写了几首诗,但都厌倦了。如《游黄山诗》云:“山川谷满云雨,土薄,石坚长而劲松。谁留在玄机,谁就有会,他做事就能成功。”这首诗有很多小读者的书,寓意很深。他的印章中有“山河无限”、“山河处处可赏”、“今算西山胜败甚为重要”等多处文字,表达了对祖国神奇山河的向往,得到了山河的帮助,养育了天地之义,是提升书法家人格的必要手段。拜访名师也是走出去的内容之一。1990期间,许先生专程拜访先生,并赠送新出版的《东坡文选》。在许的墓志铭中,周教授说:“虽然我继承了家业,并向许多老师求助...或者我日复一日地追随他们,或者我来回地听说他们,我尊敬他们,所以我能够变得深刻;翻山越岭,参考古迹,可以得到自然的帮助,所以可以成为大的。有传承才有创造,有实践才有交流。”此语概括准确,并无夸张之意。徐老师觉得先生的书法挺有意思的,虽然没有谈自己的创新。没有怜悯之心的人才让人生气,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悠长。达到了自然美的境界。
第四,修养理论
徐老师认为,任何达到一定境界的艺术都是自身修养的结果。在他主编的《书法教程》中说“书法是一门关于汉字书写学习的艺术和学问。从写作的结果来看,是艺术,从怎么写、要求、法度、内容、气质、精神、欣赏等方面来看。,它是一门要求极高的科学,涉及面非常广,影响深远。”这一观点首次将书法艺术明确定义为修养之学,揭示了传统艺术的本质,为此,徐先生强调了四点:
(1)先制书论:自宋代理学建立理学体系以来,理学的书论强调理想人格,推崇圣贤之气,追求孔颜之乐,培养气节,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大目标,为近代的士人找到了一个具体而抽象的目标。
(二)学会培养艺术理论
徐先生认为,作为一个文人书法家,书法作品要有书石精神。他赞赏刘熙载“书贵清,而厚”的理论,提出了“高质量,富学问”的理论。他在《论杨守敬学贵言》中说:“心画本源,能通心,要高质量地积累财富。百帖千碑,各有所悟。”
(3)名副其实的理论
“名”与“实”一直是书法家关注的问题,关系到背后的影响。徐先生主张名不虚传,反对浮名恶名。君子的事业是建立在正道上的。关于马叙伦的书法诗,他说:“书悬无肘无肘,是金针石狮。但有益身心,名只是耳语。”赞美马先生不求名利,但求利书天下的可贵精神,其实是他自身追求的写照。
(四)书外求书,书外印刷论。
徐老师强调了字外功夫和印外功夫。虽然是小道的最后一技之长,但他要很好地理解中国的哲学精神,才能全面理解书法的精髓。在篆刻史上,他强调:“黄牧甫的印章很古朴,看起来很古老。清朝和印度的发展与金石学的发展有关。绝不是一块石头配一把切肉刀就能结婚的。”这揭示了所有艺术家的共同成功。他评价易君石先生说:“他的篆书飘逸,飘逸,笔法优美。”也就是称赞易先生深厚的字外功力对书籍印刷的促进作用。
五、风格理论
对书法风格的追求,就是对书法家人格的追求。徐老师多次告诉学生,要把最精致的作品做好,把最野性的作品攻下来。50后开始研究创作《大草》。特别是对怀素、张旭和皇姑草书的临摹最为勤奋。他的临摹更方便文人的抒情风格,追求气韵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薄而硬。
(2)不刺激,不做,风规矩就远了。
(3)雅化论。
徐老师认为,文人书法家要靠自身的修养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应该追求狂放怪诞,而应该注重体现自己的气质。许先生在文中称赞了许多学者,并用“醇厚典雅”二字来评价。比如多次说过,文人所写的篆书,比专门书法家和易君石所写的篆书更为典雅,典雅大方,结构独特,笔法优美。醇,纯而浓,雅,清而正。徐先生认为,优雅应该有很多特点:
第一,高雅要反对甜俗,它具有清新自然的特点。
第二,优雅是独特的。
第三,优雅要以优雅为特征。
徐先生的书法思想是深厚实践的理论结晶。先生的一生波澜壮阔,不平凡,也不平凡。他一生追求学术精神的回归,努力倡导学者之风。大学精神是现代人在与古人的对话中获得的最理想的目标,也是现代人在盲目追求创新中自身理念迷失后的必然归宿。
时至今日,徐先生的书法思想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依然鲜活、光芒四射、光彩夺目,令大家十分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