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政区划概况:
村名由来:据史料记载,宋代时期,人们逃往深山老林避难,分别居住在小洼自然村、陈坑自然村、小渡自然村、大可自然村、杨梅坑谷自然村。因五个自然村的中心在杨梅坑谷自然村,又有小森、杨梅坑谷等自然村,故名小梅村。
解放初期,小梅村创建于1951,隶属明霞阳七区小梅村。后来下洋公社成立,改称小美大队,从下洋成立起一直沿用至今。
其中,上瓦自然村因靠近下洋镇新兴街,于1956并入新兴街,于1957归小美村。小梅村成立于1951,下辖原有的五个自然村。后来的1961,由于五个自然村分布分散,管理难度较大,分为三个行政村,分别是陈坑村(下辖陈坑自然村和上瓦自然村)、小渡村(下辖小渡自然村和大可自然村)、小梅村。分为三个村,在1966并入小梅村。
2.基本情况:小梅村辖5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2011年常住总户数464户1787人。其中男性934人,占52.2%;女性853人,占47.8%;04岁以下65438+292人,占16.3%;15-64岁1260人,占70.5%;65岁以上的有265人,占14.8%。民族大部分是汉族,只有10多姓钟的是苗族。后来因为70年代改户口本,被误抄为汉族。姓氏分布;杨梅坑沟自然村的主要姓氏是范和魏。陈坑自然村的主要姓氏是颜和谢。小渡自然村主要姓范、黄。自然村的主要姓氏是吴和赵。上瓦自然村主要姓氏有吴和吴、罗。其他约有20个姓氏,占人口比例较小。林地总面积2.68万亩,人口密度18人/平方公里。
3.特点:
特色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辅以种植食用菌(竹荪)烟叶。山林中主要种植林木、毛竹和果树,每年盛产木材、笋干、毛竹、山茶油等农产品。养殖业主要以养猪、肉鸡、蛋鸭为主。
小梅村附近有下洋英焕修墓、下洋石英状元陵、下洋石英状元庙、下洋八字桥、屏山书院、庄舞王庙等旅游景点。还有南平烤烟、延平百合、龙凤汤、南平竹笋、张虎光饼等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