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考试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阶段举行的考试称为常课,皇帝临时举行的考试称为制课。常规科目有秀才、明静、进士、君子、法明、子明、舒鸣等50多种。其中,法明、舒鸣、子明等科目不被重视。秀才等科目不经常举行,秀才科目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逐渐取消。因此,明经和士成为唐代正规科的主体(士考时事和诗文,明经考时事和义;前者很难,后者很容易。到了唐朝,武术也出现了。武术始于公元702年武则天长安二年。应武举考生是相公,兵部考。考试科目有射马、步射、平射、卡宾枪、负重摔跤等。"排名最高的人被授予官职,然后晋升一级."在唐朝,最著名的武术冠军是郭子仪。唐玄宗年间,诗文赋成为进士的主要考试内容。在位期间,他亲自在长安、洛阳宫面试科举考生八次,录取了不少人才。开元年间,任命高级官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的地位,后来成为定制。
自隋朝以来,各个朝代的科举考试科目一直在不断变化。从不同朝代科举考试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级用人的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文帝只问问题,杨迪开十科。唐代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静(经学)、进士、(法学)、(写作)、(算术)。到了明朝,进士只有一科。清朝打击明制,但也开设专门(专科),如博学、翻译、经济学等。除了特别的科目外,明静和进士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不同朝代的考试形式也不同。唐代主要有墨夷、口试、贴经、战术和诗歌等。宋代主要有《景宜》、《韬略》、《诗品》等。到了明朝,只有一个景宜。
墨夷
墨的意义是围绕经典和笔记意义的简单问答问题。在一篇论文中,这样的题目往往多达30到50个。口试是口头回答类似墨夷的问题。
铁晶
贴经典就像在现代诗卷里填空,默写。考官从名著中选一页,在试卷上印一行。按照这一行,考生要填写与之相关的上下文。
策文
提问就是讨论。考生根据考官关于道德或政治的提问,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对策。政策问题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这比贴经典和墨家义更难,有的还有点实用价值。
诗与赋
诗赋,永隆二年(681),有人以为明经抄义文多,只讲旧策,仍未能显出真才实学。他们建议加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宫媛四川北路(四川宫媛)
精艺
儒家经典与义是围绕书的意义展开的讨论。如果在政策制定上还有考生发挥的空间,儒家经典中没有个人思想,考生只是遵从朝廷指定的“圣贤书”。从宋代开始,经学和墨学的意义就被经学所取代,而到了明代,经学就被简单的考了,读书人真正进入了一个“死读书,死读书”的死胡同。
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300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和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最初的目的是从民间为政府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现象,整顿官制。相对于世袭制和推荐制,科举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方法,完善了用人制度。起初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都是在中国举行科举,越南废除科举是在中国之后。16、17世纪,欧洲传教士看到了中国的科举制度,并在游记中介绍到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许多英法思想家都称赞中国在阆中国子监的公平考场。
和公正的制度。19世纪中后期英国确立的公务员录用办法,规定政府公务员通过定期公开考试录用,逐渐形成了被欧美国家效仿的公务员制度。英国文官制度采用的考试原则和方法与中国科举考试非常相似,很大程度上吸收了科举的优点。所以有人把科举称为中华文明的第五大发明。今天的考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科举制度的延续。从宋代开始,科举就不分出身、贫富。这不仅大大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依据,也让中下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研流向社会上层。这一政策对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明清进士中,有近一半是祖上不读书,或虽读书但不做官的“贫寒之家”。但只要能“登上龙门”,自然就“身价十倍”了。这些年来,成千上万的学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希望一举成名,孝敬祖先。可以说,科举考试是网络和控制士人以巩固统治的有效途径。科举为中国历代王朝挖掘和培养了大量人才。1300年间,科举产生了近10万进士,百万士子。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有识之士,但绝大多数都不是闲着没事干的。宋明清时期,汉人名臣、国家栋梁中,进士出身的占绝大多数。明朝英宗以后的惯例是“不进士不入翰林,翰林不入阁”,科举成为高官必经之路。利玛窦在明朝中期来到中国,负责治理整个国家的士大夫是由科举制度产生的。因科举作弊被拘留
科举考试对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也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虽然这种提升是因为普通人对名望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中国的文风得到了普遍的提升,因为科举成为了一种时尚。明清时期,中国读书人的数量大部分时间都不低于50万。算上孩子,有几百万。除了少数能在仕途上更进一步外,大部分都成了生活在各地的基层知识分子,起到了一定的普及知识的作用。而且,由于这些士子都是同一体制下的产物,学的都是同样的“圣贤书”,间接维护了中国各地文化和思想的团结和向心力。科举的不良影响主要在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上。明代以来,科举考试的内容变得僵化,只要求考生创作符合形式的文章,而不注重考生的实际知识。大多数学者为了参加科学考试,被狭隘的四书五经和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视野、创造力还是独立思考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大多数人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为了通过科考,而读书只是为了做官,为了祭祖。此外,科举也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大多数在文学创作或各种技术上有突出成就的名家都在科场失意。可以推断,科举制度在为政府挖掘人才的同时,也埋葬了其他方面的优秀人才;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各样的精英被困在考场上,虚度光阴。为了奴役汉人,清政府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严格的约束。清代科举制度日渐衰落,弊端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科举作弊的惩罚非常严厉,但由于科举制度本身的弊端,作弊愈演愈烈,科举制度最终消亡。即使在科举被废除后,它仍然在中国社会留下了许多痕迹。比如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五权分立,其中的“考试院”源于中国的科举传统。此外,在中国大陆的高考中仍然可以看到科举考试的一些习惯。比如分省录取,将试卷抬头与考生身份信息绑定,防止考官与考生串通,将高考最高分称为状元等。,都是科举考试的残余。
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考经义、诗、书、礼、易、春秋的内容,在五经中选择一定的题目来写。题目和写作方式都有一定的格式。八股有四段,每段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笔,后来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一个人能否升迁,关系到他能否在科举中升迁。所以在小说中说:“今天子重文章,不必谈汉唐。”“汉”指的是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唐代的诗词歌赋,都没有今天帝王看重的八股文重要。八股文在当时很重要。所以当时的人一心想着八股文,只有八股文才能敲开科举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