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常常从《陶安之梦》中回忆起张岱有趣的一生。从《夜行舟》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南方水乡的八卦,从而佩服张岱的广博知识,无所不包。还是从那句著名的给自己的墓志铭中,感觉张岱浮华了半辈子,却很少真正了解他这位晚明之辈作为学者和历史学家的心酸和艰辛。
现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史景迁为这位放荡不羁的学者写了一本传记。
正如张岱在《陶安孟頫序》中所写:
张岱,明末学者,明末文学家、史学家。他的文学造诣极高,与谭潜、万斯同、查济祚并称浙东四大史家。游山的杂文,写作实践,留下了一部历史巨著《石室书》。
万历二十五年,张岱出生在绍兴一个官僚家庭。这是一个有家世的书香门第。大部分家庭都是博学多才的儒家。曾祖父张元疃在隆庆当了五年状元。祖父是万历秀才,父亲也是朝中官员。家里很多人都是史家、经学、理学、文学。此外,身处南方繁华美丽之地,小谷弦歌,丝竹画,富贵烟火,张岱前半生可谓享尽荣华富贵,纵情声色。
从他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中,我们可以看出:
即使他的繁华稍纵即逝,以他一生的所见所闻所娱,在世人眼中也算得上是一个花花公子,但他只希望一切的真正本质,世界的真正美好,玩乐的完美成为精神上的兴趣。这种自我评价,既是一种叹息般的告白,也是一种自负。
作为一个精神挖掘者,他竭尽全力去探索各种事物,欣赏山水,读诗,享受一切。
当他品尝泉水泡茶时,他首先想到了它,并意识到了它的意义。在发现一个甜美的春天后,他用手写了下来。“看其色,如秋月霜,天白。又比如,光雾出洞,炫目的岩石隐隐而散。然后将茶叶焙干,配以泉水,精心研制出一种茶,叫做“蓝雪茶”。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茶在五年内受到了著名艺术家的青睐,甚至假冒伪劣商家的劣质蓝雪茶也被人们洗劫一空。最后泉水因为名声太大,被毁了。张岱虽然很舍不得放弃这些甘泉,但终究没用,以至于看完后感叹“福与罪对等。”
有一段时间,他被钢琴声迷住了。他知道如果不练习钢琴的声音,他就不可能取得进步。他拉着亲戚朋友组成丝团,练习绍兴钢琴曲,听起来像小溪,放松了风。他一直有“和而雅生于手”之意,勤加练习,便能“一手好,诸听必取”。
天启的第二年,25岁的张岱又迷上了斗鸡,并以王波为榜样写了一篇檄文。他的二叔靠古董、字画、金文和四川扇子赢了,但往往以失败告终。这种快乐并没有结束,直到张岱发现唐玄宗擅长斗鸡,死于野史。
他一边欣赏风景,一边穿梭于天地之间,到处赞美精致的风景。
比如他把演员带到城隍庙门口,坐着看“山有雪,月有瘦,月不能光,雪全白”。中秋节的虎丘上,“抬头望去,如雁落平沙,霞浦河”;丰门荷塘里“约露千花笑,云出峡,迷映星,歌如雷。”
就连话剧,张岱也很精通,这来自于家族的传承,张家都偏爱沉湎于俗尘。张岱多次写及陶安蒙艺艺人的歌唱舞台。在他自己的剧团里,他写的是女演员朱楚生教话剧,弟弟平子的剧团在月光下唱歌,“像新浴”
他就像一个流浪的游客,在世界上寻找不同的乐趣。每一次沉迷,他都像一个沉迷的绅士,视之为安身立命之本。偏偏他爱好多,在不同的兴趣中游走,仿佛在寻找隐居与隐居,可以慵懒地寻求人间享乐的真谛。
所以,当张岱在雪天捧着衣火,独自去湖中亭子看雪的时候,周子低声说:“不要说相公疯了,像相公这样的疯的多了去了。”
张岱的前半生,幸福地生活了几十年,不为名利,只为物的精致,享乐淫荡,学识广博,博学多才,名利双收,在财富上是个白痴。
这样一个有趣的人,游走于世界各地,用笔墨书写,不拘一格,也形成了独特的随笔,大概是带着他后来的情怀,还是想把明朝的这个有趣的故事留给后来的人物。
崇祯十七年,也就是公元276年,明朝的京城已经油尽粮绝,崇祯上吊自杀,史称沈嘉之变。清军大规模入关,中原疆域在战火中面目全非。
明末战乱中,张岱目睹世态炎凉,亲人失散,挚友为明官而死。他曾有侍奉鲁王、抗敌的想法,但只是个“东海布”,还是个书生。
当末日来临的时候,张岱在梦中梦见了他的朋友齐。那时,齐已经为国捐躯了。张岱很佩服他,说“为我们这一代生色”,但在这个梦里,史培指责他说:“不埋名出山有什么意思?”张岱考虑跟随鲁王,但是齐国的史培不同意。
天数怎么样,无奈,无奈!明朝亡了,没什么可救的了!
不管他还有什么样的幻想,他的余生都成了明朝的遗风。就像他在序言里写的“每次要画诀,因石室之书未完成,仍要在人间歇息”,真的只是在人间歇息。
张岱带着一堆明史书籍匆匆跑来,隐居深山,把所有家当都留给了军队,然后安置了在世的儿子和妻子。家里的三万册藏书根本没时间打理。“40年的积累,一天就没了。”
他在绍兴西南隐居了三年,然后搬到了其他地方。其中的艰辛难以言表,他只是把全部心血放在了明史上,用一生的时间去努力付出《石室记》。
过去的繁茂繁华,在“进山为野人”的条件下,真的成了过眼云烟。
“姚思往事,忆之为书,捧之于佛,一一忏悔。”
已经进山的张岱,承受的苦难超乎想象。他早年不愁吃穿,饿着肚子煮饭也不稀奇。匿名后流浪了几年,让半百人破。
因此,当公鸡在枕头上啼叫时,他想起了古老的古董歌剧,音乐是深褐色的,灯光明亮,无数昔日的繁荣像海市蜃楼的碎片一样留在他的脑海里。“饿了就很容易写墨。”于是,他在对旧事的回忆中写下一篇篇散文,实现了陶安的梦想。
过去挥金如土,今天穷困潦倒。在他眼里,眼前的一切灾难都成了过去糜烂奢侈的报应。他在《陶安》的序言中写了一段自白,在为自己写的墓志铭中写了一段自嘲的话。
他经常有自杀的念头,但因为书没写完就放弃了。想起来,国家危在旦夕,其惨况令人叹息。
隐居之初,他非常崇拜陶渊明,经常以他的诗作为慰藉。后来,他不再抱怨别人,在快园里悠闲自得。“浓汤轻饭就歇,破衣就歇。”你不去想报应,而是决心写一本书,把你家人的轶事写进《快园路古》。
更不用说《史魁书》的编纂了,这部写于崇祯元年的历史著作,在明朝灭亡十年后才完成,几经修改,九次都是正确的。顺治年间,顾应台非常欣赏张岱的才华。顾应台在编纂《明朝笔记》的时候,花了一百块钱买了《史奎书》,很多都是引自这本书。
对于自己的生活,张岱决定按照徐文长自己的墓志铭。整篇文章嘲讽自己是一个没文化没用的人,但回首前半生。作为作家和历史学家,他呕心沥血留下的作品不是空洞的,更是他一生的写照。
1680年,张岱写完最后一本书后突然去世,享年84岁。
前半生追求极致的精神财富,后半生经历极致的身体困难。在喧嚣中,他像个白痴;在世界的混沌中,他瞥见了人间的真情,然后在苍凉中清醒地审视着自己。
“努力半辈子,终成梦想”的背后,就是这样一个半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