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出血为主要症状的伤口敷料
在出血的情况下,伤口敷料的实施必须以止血为基础。如果不及时止血,会造成严重失血、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有时候,包扎本身就是一种止血的措施。比如组织损伤引起的毛细血管出血,出血时,血液像水滴一样从伤口流出,稍加压迫即可止血,有时还能自动凝固止血。对于这种出血,往往只需要在伤口上贴上止血贴,或者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再施加一点压力进行包扎,就完成了止血和包扎的双重任务。但对于动脉血管损伤导致的“动脉出血”和静脉血管损伤导致的“静脉出血”,单纯的压迫包扎伤口往往达不到止血的目的。
动脉出血时,出血呈搏动性、喷射状,血色鲜红,可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失血,危及生命;静脉出血时,出血缓慢而持续地流出,血的颜色呈紫色。这些可以通过“指压”、“止血带”等急救措施暂时止住,然后送往医院或邀请救护人员前来救治。
指压止血就是找到伤口上方跳动的血管,也就是心脏端附近,用手指紧紧压住。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只能用于短时间控制血流,应立即使用“止血带”法止血。
止血带为弹性橡皮筋(带与皮肤之间应放置敷料),也可以用宽度大于3cm的布带、毛巾、扎带代替,并在1/3的交界处扎上臂或大腿(注意:上臂不能扎得太低,否则容易损伤神经),扎的松紧应以伤口无血流出为准。另外,一定要在显著的位置标出止血带贴上的时间,每小时松开止血带几分钟。再绑一次。
着装不当会导致严重后果。
有人在给孩子包扎手肘伤的时候,把小臂和上臂固定在一条直线上很长时间。导致孩子的肘关节失去了应有的弯曲功能,残疾。原因是刘读者不知道穿衣时关节要固定在“功能位置”。即使损伤后关节不能活动,也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关节的部分生理功能。
对于上肢来说,最重要的是保证手的功能;对于下肢来说,主要是保证负重和行走的功能。因此,肘关节的功能位是屈曲近90度,膝关节的功能位是微屈10度,手的手指关节的功能位是屈曲45度。踝关节功能位90~95度。
以创伤性骨折为例:敷料松动、无固定是导致不正常愈合或假关节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骨折脱位的复位是靠固定的。如果敷料松动,无法固定,近期可能会有出血、疼痛、休克等危险,长期可能会造成不正常愈合和假关节。
相反,裹得太紧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新的伤害。包扎过紧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引起肢体肿胀、脸色苍白、发绀、畏寒、麻木等表现。如果不及时放松,重新正确包扎,可能会造成肢体缺血坏死。
此外,不恰当地移动患者以包扎伤口也会造成不可修复的损伤。比如完全性长骨骨折患者的骨折端刺伤了重要的血管和神经,脊柱骨折患者的脊髓受到损伤,出现截瘫。所以穿衣打扮一定要讲究技巧。
2.包扎伤口的方法有哪些?
(1)绷带环法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绷带法,一般用于清洗后的小伤口包扎。
也适用于颈、头、腿、胸、腹。方法是:第一圈稍微倾斜,第二圈和第三圈是环形,第一圈的倾斜角压在环形圈内,这样固定更牢靠。
最后用粘合胶把尾巴固定住,或者把尾巴剪成两个结。②常用绷带蛇法固定夹板。
方法如下:先将环法缠绕的绷带数量固定,然后根据绷带的宽度,每隔一段距离斜向上或斜向下缠绕绷带。就是这样。
③螺旋绷带法多用于厚度相近的地方。方法如下:先按环法缠绕数次固定,再向上缠绕覆盖前环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形成螺旋状。
(4)用绷带包扎三角形的头部。先将三角形的底边折在额头上,两边拉到后脑勺与底边打个半结,再绕在额头上打结固定。
3.手割伤后怎么包扎?
第一步,止血。
对于一般的出血,用干净的纱布或手帕、毛巾压住出血部位,或者用另一只手或其他人压住受伤的手,都是有效的,不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果手部动脉损伤导致大出血,可用止血带或弹性软管捆绑上臂1/3止血。
但送大医院做手术时,每1小时要松开止血带5 ~ 10分钟,以免手部缺血坏死。注意不要用尼龙绳或铁丝绑住手腕或上臂,否则不但不能止血,反而会加重出血,有的甚至会造成手指坏死。
第二步是防止进一步污染。不要在伤口上涂抹紫色药水等药物,以免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
第三步是防止损害恶化。如果手指骨折,没有完全折断,应该用小木板和铁皮临时固定,也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
如果有断指或断手,不要随意丢弃。用无菌纱布包裹断指,用塑料袋套住,袋外放些冰块或冰糕,尽快运送,以便在6~8小时内进行再植手术。切忌将断指浸泡在酒精、消毒剂、盐水等液体中运输,以免破坏断指组织结构,影响再植成活率。
另外,对于一些手部小伤,如果家里有常备的急救工具,可以自己处理。如果手被重物挤压,大部分皮肤不会破,但会有皮下淤青或血肿。此时要用冷毛巾或冷水袋外敷半小时左右,防止血肿增大,减轻疼痛。
如果指甲下有血肿,可以用烧红的针在指甲血肿上垂直刺一个小洞,让积血从洞里流出,然后贴上胶布,减轻疼痛,防止指甲脱落。如果手被刺伤了,首先要检查是否有穿刺物。如果有穿刺物,要尽量挑出来。方法是:捏住伤口,用消过毒的针戳皮肤,挑出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