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广达大师说,凡事都要从尊重中求。一切无非是福报和智慧。学佛要懂得修福修智,就是从恭敬中学习。尊重,落实到生活中,表现为对人、事、物的尊重。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很容易在来到佛前就有一颗恭敬的心;我们来了一个领导,似乎就会有恐惧感,自然不敢乱动;我们在路上遇到乞丐,作为佛教徒,看到他可怜,就会施舍给他。但是这个时候,你能恭敬的给他吗?我们只能生一种慈悲心,随便给他钱,而不是毕恭毕敬地给他。
文殊菩萨曰:“众生学平等,心随世波。”这意味着尊重是培养一颗平等的心。无论对一个杰出的人还是一个普通人,都会产生一种敬意。
我们不仅要尊重人,也要尊重事物,甚至是一个无情的事物。弘毅律师告诉我们:把佛陀当成真正的佛陀。到了佛像那里,要保持尊严。在供佛的地方,你不能笑,不能躺,甚至不能伸脚和佛坐在一起。大师打比方说,在世界领袖面前,人们一般都不敢释怀,更别说在佛面前了。
你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来自一颗尊敬的心。义就是义。尊重应该从处理每一件事和对待每一个人中培养出来。
在Hokkekyo,有一个菩萨,常常是不光明的。他对每个人都很尊重。他不敢轻视任何人,经常向别人低头。别人有时向他扔石头,或者骂他,他却说:“你是未来的佛,我不敢轻视你。”
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就佛教而言,虽然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你是你,我是我,但是说到身体,我们每个人的佛性都是一样的。关于佛,我们都是平等的。不仅人人平等,犬猫亦然,甚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猫狗和我们的佛性是完全一样的。
在古老的轮回中,虽然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世,甚至几百世,是下了地狱还是变成了动物,但是我们的佛性从来没有改变过。所以众生皆有平等的佛性,众生皆通过相而平等。
为什么众生形成不同的相?即使是人,也因为彼此不同而不同。在讲五戒的时候,我们也说过,如果一个人能圆满地持守五戒,那么这个人就很高贵,很有钱,很有地位。接受五戒,可以满分接受五戒,也可以只接受其中一个。一戒也是做人的事业,但是和持戒的人相比,这个人是很自卑的。所以人也是有差异的,而这种差异是每个人过去自己的努力造成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此生所为者也。”
另外,透过这些现象,我们也要看到它的本质。既然都是未来的佛,为什么不能尊重那些动物呢?也就是说,现在不要把它当小猫或者小狗看。也许它会比我们修行得更快,在有生之年转世为人时,比我们先成佛。
所以,当你遇到任何人,哪怕是所有的小动物,你都应该能够以尊重、同情、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但这并不容易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