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晏堂是西洋楼景区最大的园林景观,乾隆二十四年基本建成。海晏堂主体建筑朝西,大门周围有数十道弧形重叠的石阶,围绕着楼下的喷泉。在池塘的东面,有一个巨大的石雕贝壳状的香花,十二生肖的人头铜像围绕着池塘呈八字形排列。每个小时由对应的十二生肖轮流喷,中午一起喷,俗称液压钟。铜像高50厘米,精雕细刻,是清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圆明园,圆明园中的国家级建筑,位于北京西北郊。一般来说,圆明园还包括它的两个附属园林,长春园和蕲春园(万春园),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是清代北京西北郊五大离宫即“三山五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长春园)中最大的一座,面积347公顷。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先掠夺后放火焚烧这座名园,只留下废墟、朽草和浓烟。
圆明园、长春园、蕲春园总平面图
圆明园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它建在康熙帝赐给尹真帝的明代私家花园的旧址上。胤禛登上雍正帝宝座后,扩建为皇帝长期居住的宫殿。乾隆年间再次扩建,乾隆九年(1744)竣工。后来在园的东面建了长春园,在园的东南面建了蕲春园作为附属园。乾隆三十七年建成,形成三位一体的园林群。
圆明园全是人工建造的。造园者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各种手法,提山理水,创造出完整的景观,作为造景的骨架。圆明三园的景色都是关于水的,所以很有趣。泉水和溪流挖掘的水体占整个公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水面宽600多米如福海;中等水面宽约200米,如后湖;很多小水面宽40-50米,作为特写水景的草图。蜿蜒的河流将这些大大小小的水面串联成一个完整的河湖系统,构成了整个公园的脉络和纽带,用于行船和交通。公园内分布着叠石假山、土墩、岛、洲、堤,约占公园总面积的1/3。它们与水系相结合,形成100多个山水复杂、层次多变的园林空间。这些人工营造的景观,既是自然风光的缩影,也是江南水乡薄雾风光的再现。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名园,喜欢的风景都命画师画出来,作为造园的参考。因此,圆明园可以在继承北方园林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江南园林的精华,成为艺术水平很高的大型人工景观园林。
圆明园里有大量各种类型的建筑。虽然都是以院落的形式出现,但它们被排列在那些山水、树木、花草之间,创造出一系列色彩斑斓、风格各异的“景点”。这样的景点总共有150多个,主要的有“圆明园四十景”、“蕲春三十六景”等,都是皇帝命名的。公园里的一些建筑具有特定的功能,如宫殿、住宅、寺庙、剧院、图书馆、展览馆、商店、山村、水屋、船屋等。,但其中大量是供娱乐和宴饮的园林建筑。除少数大殿和寺庙外,总体外观古朴典雅,少画,与园林的自然风貌十分协调,但内部装饰、摆设和陈设极为丰富,以适应皇帝奢侈的生活方式。圆明园作为皇帝长期居住的地方,具有“宫”和“园”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花园正门旁边建造一个相对独立的宫殿区,包括皇帝和皇后的生活区、皇帝在宫廷的宫殿、大臣的法庭和各政府部门的值班室,是北京皇城的缩影。
圆明园150多组建筑群各具特色。有江南景点的模仿,如福海沿岸杭州西湖十景的模仿,绍兴兰亭“坐石行云流水”的模仿;有的取古代诗画意境,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春色”;有的表现神仙境界,如象征东海神话三神山的“澎岛瑶台”;有封建统治的象征,如后湖,九岛环抱,代表龚宇九州,反映“天下非王之地”;有的以奇树、名花、奇石为主题造景,如“雕月开云”牡丹、竹子的“自然画卷”等。这些主题突出、景观多样的景点,大多被打造成“园中园”,以山川或植物相隔,以蜿蜒的河流、道路相连,自然地引导游客从一个场景到另一个场景。园中有园,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独特的布局形式。圆明园可以算是这方面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