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孩子在宫苑里玩耍,五爪青漆瓷缸里种的粉莲正在盛开。主题取儿童“子”与“莲”花的谐音,成为“儿孙和睦”之意。白白胖胖活泼的戏娃,充满了追求多子多孙的吉祥寓意。这类作品还包括《99阳春图》,其中杨是“吉祥”的谐音,寓意吉祥。《跳枣图》中,抢枣吃,意为“早生”。五瑞图,以傩戏为题材,描写了五个孩子戴着傩面具,扮演不同的神,拿着道具跳舞,一派热闹喜庆的景象。傩戏是古代元宵节举行的一种巫术活动。“傩”是以驱鬼除疫、犒赏那吉神为目的的祭祀活动。它起源于湘西古贵州的土地上。《说文解字》对傩的定义是:“鬼”字,即鬼发出的尖叫声。慈海在古代被解释为在腊月驱赶疫鬼的仪式。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崇武节等。,是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驱除瘟疫的日子。端午节在古人眼中是毒日,是邪日。这种思想在民间信仰中流传下来,所以有各种求平安、解灾的习俗。苏卓的《端阳婴戏轴》描绘了三个淘气的孩子玩耍的场景。一个淘气的孩子一手拿着两个石榴,一手拿着一只拴着绳子的蛤蟆,正把蛤蟆放在他小朋友的头上。小伙伴吓得赶紧用手捂住头,另一个小朋友赶紧去拿蛤蟆救他的伙伴。画面定格在这一刻,孩子的俏皮可爱跃然纸上。蟾蜍是五毒之一。孩子们用绳子绑住蟾蜍,意思是和蟾蜍玩耍,把它们赶走。另外,古代有石榴花开百子的说法。石榴果被誉为千屋同膜,千子如一。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吉祥之物,是多子多福长寿的象征。这幅画把蛤蟆和石榴放在同一个孩子手里,有驱邪和祈福的双重目的。此外,苏汉臣的《午后儿戏》也是表现端午节辟邪的作品。在宋代现实生活作品和婴戏图象征性作品两大类中,现实生活作品多以满足贵族喜好、记录生活场景为目的。胡以训《中国古代人物画中的妇孺形象谱系研究》指出,“这种创作是基于宫廷的习俗、礼制或贵族的实际需要,……单纯为了贵族的喜欢或记录其子女的生活场景作为生活的形象记录”。象征性的婴戏画吸收了民间绘画的许多因素,运用隐喻、托辞、象征等手段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多子多福的信仰和希望,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两种题材分别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出发,使婴戏画面更加生动,具有较强的文化承载能力,构成了宋代特殊历史情境下婴戏画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