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当前,世界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是:人的发展。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的人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收获一个习惯,就会收获一份成功”,一个人习惯的养成,往往与童年的养成息息相关。儿童时期是身心发展特别是大脑结构和功能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这是由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点决定的。一旦孩子在此期间养成生活、学习、自我保护、品行、健康心理等良好习惯,将终身受益。
目前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的溺爱养成了各种不良习惯,这不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也关系到孩子自信心、意志品质、沟通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随着外向型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性很大。我们园区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我们园区就读。据统计,流动人口的孩子已占我园孩子的30%以上。这些孩子大多聪明有灵气,但是有很多坏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一方面不是家庭能做到的,另一方面也不是幼儿园能做到的。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得到充分的效果。”研究证明,家庭对孩子发展的贡献远远高于学前教育机构。因此,充分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有机的家庭合作,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因素和途径。
二、学科的核心概念及其定义:
核心概念:
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综合心理学家的观点,行为习惯具有以下特点:习惯是自动行为,是在一定时期内逐渐形成的,与人的后天条件反射系统的建立密切相关。习惯不仅仅是自动化的动作或行为,还包括思维和情感内容。习惯是指经过长时间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儿童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在科学指导的基础上经过多次锻炼形成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主题定义:
行为习惯是一种刻板的行为,是通过反复实践形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其实也是条件反射。行为一旦成为习惯,就会成为人的一种需要。
家合教育就是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无论是家庭还是幼儿园,都不是单方面进行教育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的重要伙伴。要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积极支持和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是利用家长资源,在家中实现互动合作、共育。我们在这里学到的“家教共育”的概念,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学管理”和“家庭教育技术”,而是指将幼儿自然智力开发的课堂教学延伸到“教后”,将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为一体的功能。通过整合家庭教育资源,实现教与学双方的智慧和潜能的整合。“家庭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旨在遵循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借鉴他人对这一内容的探索和实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家与家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寻求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和方法,改善教育环境。通过一定阶段的研究,幼儿园的孩子可以形成这个年龄段的良好习惯,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园教育的提高。
第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和创新点。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就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来看,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侧重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而忽略了对行为习惯的研究。大多是基于一些精心设计的实验,涉及儿童道德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但“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知、情、行”最终要落到实处。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进一步研究了皮亚杰的理论,着眼于儿童的道德认知。这些国外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发展儿童行为习惯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上的参考。幸运的是,这些研究成果大部分已经被一些心理学领域的学者引入中国,并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陈鹤琴早期对儿童教育的研究,以及潘蔚和朱智贤最近对儿童心理学的研究。
近年来,儿童行为习惯的研究也开始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科院心理所王继生教授对1560例儿童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了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宏宇副教授对儿童的养成教育进行过研究;200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道德教育与习惯养成”大型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出席论坛,深入探讨儿童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