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又称对仗、门对、春贴、春联、对联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木、柱上的对句。对联对仗工整均匀,是汉语特有的一字一音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以下是我为你收集的对联格式和写法。我希望你会喜欢它们。
第一,关于对联的书写格式
所谓格式(或文体、风格)是指对联书写的形式。对联书法虽然简单来说是竖写的两行作品,但表现形式并不完全相同,文字排列也不尽相同。就格式而言,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
1.二“条幅”式:条幅是竖着写的长文,有竖的形状,是写对联最常见、最常用的格式。具体来说,“横幅”是指将整张宣纸垂直切成两半,或切成三长条,尺子呈短横长竖的形状。它贴在、挂在或刻在左右两边。因为实用对联一般字数少(短的四五个字,长的十几个字),两边的文字可以自上而下写。这种对联书法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书房、厅堂、楼房、商店、名胜古迹、展览中(见图1)。
2.“nave”风格:nave是一面更宽的旗帜。顾名思义,nave一般挂在客厅前墙的正中央。正方是指写在一整张宣纸上的作品。通常宣纸长宽比为2:1,以竖排样式为准。整张宣纸的尺寸有三尺、四尺、六尺、八尺。整张宣纸不用竖裁,对联按左右线写在一张纸上,竖挂。这种风格常见于卧室布置、书法展、书报杂志和网络上(见图2)。传统上,对联的尺度可以等于中堂(就宽度而言)或小于中堂,但不能大于中堂。
上述横幅样式属于单边线条(尤其是文字),左右成对,上半部分在右边,下半部分在左边,不能颠倒;Nave style属于一张图两行。这两种格式一般适合写作中的短链接。
3.“龙门”式:有的对联几十字甚至上百字。写这么长的对联,一定要用“龙门”来处理格式。龙门对的特点是至少两行甚至几行上下对联。上面的对联从右向左排列,下面的对联相反,从左向右排列。上下两行相等,每行字数相等。
上下对联最后一行不能填,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签字。由于两个单关节相对对称,就像一扇双门,所以俗称“龙门对”(见图3)。
使用这种格式,可以写在整张宣纸上(按照nave风格),也可以剪成两条横幅,分别书写。这个要根据实际用途和场合来选择。如果是用来雕刻牌坊、寺庙等建筑的门柱,就必须剪成两排细长的条幅来书写;如果只是用于房间悬挂,或者展览印刷,可以写成整个中殿风格。
4.秦兑:秦兑是指对联集中在条幅上部(约占长度的五分之四或四分之三),段落放在对联下的对联,形似阿沁(见图4)。一般来说,一架钢琴的字数较少,往往是四五个字,一般不会超过七个字。上一段放在上联下面,下一段放在下联下面。对联少,纸长时,常采用这种书写形式。字少了大方醒目,字多了会局促拥挤。“秦兑”一般是两个条幅分开写,或者在一个中堂上。
以上四种写法都是以上下联的形式体现两行的“左右对称”,这是传统的写法,不能随意改动,也不能刻意创新。那么,对联书写可以用其他风格表达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现实中还有其他形式的对联书写,那只能算是“联旗”、“联句”、“联扇”,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书法。
第二,关于对联书写和印章的技巧。
对联的书写技巧或构图包括三个部分:正文、题记和印章,它们是书法作品的三个基本要素。三者有机结合,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正文的写作
文字是对联书法的主体,占据主画面,处于中心和醒目的位置。比如一个人的脸,往往决定了整个人的基本形象。所以,文字写出来,整个书法作品就成功了一大半。要写好一篇课文,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本的可读性。很容易识别,让人一目了然。我们知道,对联书法具有独特的普及性、实用性和欣赏性。特别是那些刻在建筑物门柱上的对联,是永久供人们在公共视野下阅读的,必须让人一看就知道。如果人们猜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那对联再好,书法再精彩,也没有观赏和存在的价值。如果书法家不考虑对联书法的具体场合,一味追求所谓的艺术特色和个性,把字写得奇形怪状,时间久了,大多数人都认不出来,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宣传效果。所以要充分考虑到书的不同受众(广大普通大众还是少数书法家),切忌不加思考,掉以轻心,询问对象和目的。
二是文字的书写位置。一幅对联书法首先进入人们视线的是两行文字,这是主体和重点。所以要注意上下字间距(即单个字的中心点)是相等对称的。也就是说,从纵向看,每个字的重心基本保持在一个垂直的中轴线上,不应该左右歪斜;从横向来看,左右对应的单词基本都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不要上下错位,以免造成不稳定感。字与字之间的大小要基本平衡,反差不能太大。尤其像写龙门对,由于字数多,行数多,每一行都要平在头顶,做到横平竖直,使之左右均匀协调。对于数字较多的短文,更要注意纵横排列的统一、对称、协调。同时,对联的数量本来就少,要注意每个字的大小基本一致,不能相差太大。为了避免贴面,当然可以稍微改一下,不一定要写在标准的米字格,直径大小都差不多,但一定要大体平衡。
第三是字体的选择。中国的书法包括五种风格:篆书(甲骨文、大小篆书)、隶书(汉碑和秦汉简帛)、楷书、行书和草书(、曹锦和大草)。其中,介于楷书和行书之间的称为行书;介于行书和草书之间的,叫行书。一般来说可以用来写对联,再创作。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对联书法的实用性和观赏性,保持一致,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区别对待。就书法的艺术和实用效果而言,对联书写字体的选择要注重实用性。具体来说,对于受众群体较大、易于识别、具有永久观赏性的对联,如商店、牌坊、石碑、名胜古迹、亭台楼阁等建筑,应选用楷书、行书、隶书;至于篆书、草书(尤其是草书)等。,一般适用于客厅,书展印刷,以及书法家交流等观众较少的场合。
第四,字的结构和笔画要清晰流畅。写对联的时候,正文的字数一般比较少。所以每个字的线条、笔画要清晰流畅,不能有线条模糊、交叉点不清、炸墨、干笔、断笔等痕迹。尤其是需要刻在木板、竹子、石柱、石碑上的对联,如果书写不当,会给雕塑家的再创作带来困难,也很难保持书法作品原有的水墨面貌。
写对联时,正文是主体,是中心。如果两个单横幅从上到下一次写一行,字形必须在纵向中心线上,不能偏移。如果写龙门对,因为字数和行数不同于短对联,所以一定要提前算好折格,竖多少字横多少字,上下对联最后一行留多少空格签字,这些都要安排好,不能马虎。
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龙门对的文字不可能写在一行,至少两行甚至几行,因为字数太多。需要注意的是,上下对联的最后一行不能写满,一定要留有足够的空间供题字;字数不能太少,写出来的字长度一般不小于相邻行的三分之一。如果只写一两个字,会显得不协调,缺乏美感。如果整副短联写的是中堂体,虽然宣纸没有对折,但方法是合理的,就是把宣纸垂直对折,然后把两边的中线对折就可以确定文字的位置。
先说五种书的基本特点和不同处理方法:
1,篆书。篆书是甲骨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最早的可辨认的代代相传的文字,古人主要用它来占卜。笔法细而有力,直线较多。有方笔、圆笔、尖笔,笔迹中有许多“挂针”(见图5)。大篆是指金文、青铜器、六国文字上的铭文,保存了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征(见图6)。小篆,又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语言(见图7)。
甲骨文和《大孝传》都是独立的、互不关联的,属于一种静态的文体。其中,小篆的字形较长,石鼓文的字形为偏方,但字形均整齐划一,大小一致。甲骨文和钟鼎文的大小、长短、平坦度都不一样。
篆书对联一般用在古代的寺庙、厅堂中,以保持古朴庄重的整体效果,与时空相协调。篆书用笔要藏头护尾,笔居中,圆自转,触感含蓄,力感内蕴,自然不留痕迹,笔力相当健康。
一般篆书的对联大小是一样的,没有大的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应该处理得松散,而不是紧密。我们必须留一个宽松的舒朗间距,使其可见和醒目。上下环节关系的处理一定要对称,排列整齐。
2.正式剧本。从隶书到东汉鼎盛时期,中国书法以符号代替象形文字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张迁碑》、《曹全碑》和《礼记》是他的代表作,其中大部分是古代圣贤讴歌功德的内容。用笔特点是“曲折、蚕头、鹅尾”,比篆书生动得多;结构扁平方正,与篆书相比静态感大大增强。隶书对联整体效果端庄、大方、沉稳、宁静,比较适合寺庙、厅堂。隶书对联的结大小与篆书相同,变化不大,基本保持相同的字形。但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要比其他书宽松,每个字的上下部分要对称。汉碑成熟定型的隶书,也是工整静楷,字体扁平,对联。无论是方格子还是长格子,对联自然就成了横格(指龙门对),也就是竖排接近,字间距大,横排明显。这是隶书特有的构图形式,字也可以占据平格,使纵横间距基本相等,形成统一布局(见图8)。
平面结构是隶书的突出特点。只有在构图中大胆布局白色,才能增强其空洞的灵感,言之有真,言之有假,真实与现实并存。如果把扁平的隶书从上到下压在一起,会显得毫无生气。
3.楷书。楷书,又称楷书、真迹、隶书,是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变得更加简化,更加横平竖直。是“形方笔挺,可作典范。”它主要指和渭北(此外还有金人的小楷、古文等。),属于标准、工整、静态的风格。写对联时,字占一格,字体大小基本一致(见图9)。
楷书对联也适用于庄严的寺庙和庄严的场合。其书写形式,除了要求上下环节对称工整外,在字体上还必须遵循“以字造形”的原则。如果楷书对联里的字都写得无大无小,无长无短,无轻无重,无方无圆,那就没有艺术性可言了。
4.运行脚本。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草书的写法。既简单又复杂,人物连续生动,字体大小可随潮流伸缩,形成美观易懂、易写、实用、有观赏性的书(见图10)。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形体的运动和流动有很大的回旋余地,所以也分为楷书和草书。如果用行书作对联,可以参考行书的章法,纵横;也可以垂直排列,不能水平排列,这样比较紧凑。还可以适当放宽水平和垂直间距,构图简洁独特。另一方面,草书对联可以利用字势连续、结构自由活泼的特点,只求上下联之间整体平衡、和谐互护,不求每字每部对称,在整体基本对称中尽可能形成不均匀、分散的构图变化,充分发挥草书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但要注意上下对联开头齐平,结尾基本一致,重量、疏密、长短不能太不平衡,会造成相互割裂,风格各异,杂乱无章,破坏了对称统一的基本要求。
行书对联的适用范围最广,无论皇宫大殿、寺庙、亭台楼阁、书房卧房等。,可以当行书用,因为行书既美观大方,又好写易认,是最流行的一种文体。所以写行书对联时,在上下联基本对称工整的前提下,用笔、结要比楷书做更大胆的变化。
5、草书。草书是一种为了书写方便的书写方式。其特点是结构简单,笔画连续。它形成于汉代,为书写方便,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有曹彰、曹金和狂草。曹彰是一种优雅的草书体式,兼容韩立早期草书,波浪分明,波浪形笔画,独立的字符,方形和横向笔画(见图11)。汉末,曹彰被进一步“草化”,隶书的笔画被去除。上下字笔画相连,部首简化借用,称为“今草”(见图12)。到了唐代,这种草写得比较放纵,笔画连绵,字形奇妙,变化多样。它被称为“疯草”,也被称为“大草”(见图13)。在今天,草书的审美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使用价值。草书是把字的点和笔画按照一定的规律连接起来,结构简单,有旁贷,并不是任意乱涂乱画。草书符号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笔画的勾连,包括上下勾连和左右勾连。曹彰的笔画呈“一”字形,曹锦的笔画呈“S”字形。这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写曹彰对联和隶书对联基本相同,即字间距为舒朗,大面积布白,虚实效果突出。写大草书对联时,上下联的字不必排列得左右整齐,每个字的大小长短可以根据整体需要大幅度调整,只要上下联的长短没有太大的悬殊即可。
草书与篆书有相通之处,即难以鉴别,实用价值低,艺术欣赏价值高,一般用于室内欣赏。因此,为公众写实用的对联是不合适的,更何况是字数多于两行的龙门对。
至于不同字体的实用范围,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每本书都有不同的风格,或典雅端庄,或古朴厚重,或潇洒奔放,或苍老苍劲,或圆润细腻。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场合和编剧的特长选择相应的风格。
(2)、签名的书写
题字即署名和题字,是指书法作品中除正文以外的书写内容。题记包括:文字内容来源、赠与对象、创作原因、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及字号等。
签名格式有“双段”和“单段”两种。在双段中,书的对象和作者分别放在正文的上方和下方,前者是上一段,后者是下一段。前款应当写明作品的名称、来源和接受者的姓名;下一段记录作者的年份、地点、姓名(见图14)。上一段:职位比较高以示尊重,包括姓名、头衔、谦虚。下一段:写时间,地点,名字,谦虚。
如果有前一段但没有前一段,称为单段,可以包含也可以不包含前一段的内容。如果没有图书赠送对象,则只进行单笔支付(见图15)。单个段落因字数不同,可分为长段、短段、差段。长段是指在文字来源的写作时间、名称、地点前面加上作者的感受或创作这部作品的理由。文字要真诚,要有意义,让人回味无穷。既能调整作品的重心,又能体现作者的性格和修养。短段落只包括文字的出处、时间、名称、地点。如果作品中有很多空白或者出于作文的需要,可以留一大段;如果作品的内容占据了全图,那就需要短小或者贫乏。如果剩下的纸张不多,空白处太少,也可以只用作者的名字称之为“穷钱”(见图16)。只掉差钱的好处是这类作品容易转让、交换、拍卖。
经过长期的发展,题写已经成为书法作品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整个构图中起着补充、协调、衬托的作用。碑文虽然不是作品的主要部分,但碑文的编排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古人称之为“妙词千金”,“妙词”一词往往能体现出作家的艺术修养和创作素质。所以写对联,不仅要注意作品的文字布局,还要在题字上下功夫。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签名外,还有一种全覆盖签名,即四行(图17和18)需要分别在上半部分的左右两侧和下半部分的左右两侧填写题字,基本属于“两段”的范畴,不必单独归类。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碑文是作品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体构图起着协调、丰富和完善的作用。因此,不应该因为它不属于正文而忽视它,而应该将其纳入对联整体构图的创作构思中。一幅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第一段可以省略,但第二段必须包含。
一部作品是用单段还是双段,是长段还是短段还是差段,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固定的格式。
写对联时,主要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签名的字体必须与文本相协调。书法风格的字体可以完全一样,也可以不一样,也可以完全不一样,这需要根据文字的字体来决定。一般来说,不用公章,不用隶书,不用草书。传统的写法是“师古为今用”、“师古为今用”、“保持静止”、“使今不更古”。若以李、魏、楷为文,则以楷、兴为签。若以大篆为文,则以隶书、楷书、行书署名;草书,除了自己的草书,一般不用于签名,因为很难识别。实际上,行书中的签名通常比较多,容易识别,避免枯燥。此外,在书写篆书等难以辨认的字体时,尤其是甲骨文,往往会在文字的一侧附上注释,以帮助阅读。
第二,签名的字体大小必须与文字相协调。汉字的题字一定要比主字小,大小一般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具体签名时,也要根据空白处的大小来确定文字。如果留白太大,字体太小,作品重心无法稳定;留白小了,字太大了,重量会失衡,会篡夺客人。
三、前段不能与正文齐头并进,一般应低于正文,落在上部;下一段不能与正文齐平,要有一定的空白,一般在中下位置,否则会给人沉闷、闷的感觉。
第四,如果签名和正文走在一起,两者之间要有空隙,不能太紧。间隙一般是一个字的宽度左右。
一般情况下,最后一段要写在对联的右上位置和左下位置,使之上下呼应。但当代一些书法家追求作品的虚幻和动感,喜欢将题字位置抬高到底联的左上方,以营造观者视线的仰视效果,也是可取的。然而,对于“龙门对”来说,它的签名方式相当特殊。龙门对的最后一段是沿着第一部分最后一行底部的正文从右向左写的;而下一段则是沿着正文从左到右写在下一联的最后一行的底部。上下对联的最后一个字不要和正文的最后一个字齐平,至少要留一个字,否则字太重,显得闷。说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龙门对的签名有时候字数太多,一行写不完,所以出现了双行。目前对这种题字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一种是上半部的题字从右向左书写,下半部的题字仍然从右向左书写(左右不是相对的),一些著名书法家在实践和理论上都持这种意见(见图19)。另一种是上联从右向左写,下联从左向右写(见图20)。那么,这两种格式哪个更科学合理呢?依我拙见,我更倾向于同意后者。原因很简单:因为保持了与上下链接书写格式的一致性,所以更加对称、协调、一致。
龙门对的双线签名一定要一致协调,不能前一段是双线下一段是单行;也不能前一段是单行,后一段是双行。而且签的字数也要大致平衡。另外,双线签名的宽度不能超过正文字的宽度,否则会与正文不协调。
三、怎么封?
一幅完整的对联书法作品,除了书写的文字和题字外,还包括印章。所谓“封”,就是封印的意思。盖章是写完正文、签字后的第三步,也是最后的收尾工序。没有印章,就不是正规、正式、正确、完美的书法作品。善用印章,可使对联书法画龙点睛,增色添彩;反而会让工作半途而废,之前的一切努力前功尽弃。
所以,不要操之过急,收工,而是要小心谨慎,以免留下遗憾。烫金往往有调整完善宣纸白布的作用,没有烫金的书法作品只能说是半成品。印章是书写者必备的书法工具之一。这里所指的印章是专门用于画水墨画(即国画)和书法作品的,不同于其他私人俗名印章。印章一般用石头雕刻,字体一般用篆书(大印或小印)雕刻。所以,了解印章的一般知识,正确使用印章,是每个书法家必须具备的基本功。
印章有两种:朱和白两种。朱又叫,就是字突出,印在纸上的字是红色的;白印又叫阴印,即字是凹的,印在纸上的字是白的。从印的内容看,有名印、斋戒印、闲印。
怎么封?具体来说:
首先要封下一段。一幅对联书法作品至少需要一枚印章(阴阳两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和标准。下一段必须加盖作者姓名章或字号章(方形),章的大小等于或小于碑文字的宽度,一般与碑文最后一个字相隔一个字。印章最低位置高于正文最后一个字的底线。可以覆盖一两个,但是覆盖三个以上不是画龙点睛,而是画蛇添足。如果两枚印章同时加盖,最好是一朱一白,体现阴阳变化,切忌两个朱两个白字紧挨着。印章上下之间应不少于一个印刷位置,不能太挤,也不能太开。这两个密封件大小相同。如果有一些差异,应该在上面用小字印刷,在下面用大字印刷。柏文在上面,朱文在下面。两印应保持其印刷、构图、刀法、风格基本一致,不应有明显对比。这两个印章应该是方形的,而不是圆形的。下一联签完后不要随便盖章。
二是盖上前段的印章。一般在对联上部的右上部分加盖闲章,也叫首章或第一章(圆形、竖长方形、竖椭圆形、不规则形)。印章位置一般在正文上部第一、二个字的中间。如果在对联的上半部分写有收信人或作者的名字,则禁止加盖手印,以免造成压抑感,以示对收信人的尊重。比如为了协调和搞活画面,可以用方形的休闲章,可以盖在上联之后,但不能像国画角章那样盖在角位。
上款和下款中的部分需要盖章的,要体现一朱一白,相映成趣,充满变化;如果因为字数太多,下面一段的底部没有空格,可以调整到倒数第二个字的左边,但不能超过正文的底线。
三是熟练掌握冲压技巧。检验印章是否加盖得当、完美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印刷位置适中、公正,二是印痕牢固、清晰。盖章的时候可以在宣纸下面垫一个小胶垫或者本子。密封件定位后,用双手紧紧握住密封件的顶部,以稳定重心。先垂直均匀用力,然后上下左右轻微倾斜,用力盖章。然后揭开封条,左手压纸,右手轻轻提起封条。有的书法家为了精益求精,用一个小阴规的直角槽口(呈“L”形或倒“T”形)来调节印章的位置,以防止印章滑落,使其保持直立。它的效果明显不一样。
把对联写成一幅书法作品,其实是一个创作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临摹和书写,需要动很多脑筋。比如,提供的对联虽然是现成的,但是标题的内容是没有的,涉及到标题怎么写,用单段还是双段,多少字,用什么字体,怎么盖章等等。,这些都是需要书本考虑的。即使面对现成的联合文章,也要认真考虑,三思而后行。比如写字,平时用繁体字,但不像用电脑键盘打字,繁体字会自动转换。你只需要复制它们。众所周知,在繁体字的使用中,由于词义有多重含义,不同的词语搭配有不同的用法,不能简单套用。否则容易造成一些著名书法家把“应侯”误认为“应侯”,把“范仲淹”误认为笑话。
一幅对联书法作品的最终成型,从宣纸的整体画面效果来看,无论是双联还是单联,都要在字形外的四边留有适当的空间,不能过于拥挤或空旷,更不能像水墨画一样四边不留空间,否则会影响作品的美观。
对了,还有一种对联,比如春联、挽联、喜联、乔迁对联等。,其中不需要宣纸,只需写在普通的红、白等色纸上即可。由于其短暂的实用性和时效性,不需要题写或盖章,所以不能视为严格意义上的完整书法作品。这里就不赘述了。
综上所述,对联的书写属于二度创作,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涉及到书法家多方面的基本功和艺术修养。要达到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选择好的对联,使内容健康积极,符合对联节奏,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如果内容再好,但不符合规律,我宁愿放弃,也不写。有些书法家往往不辨或不善于辨,取之即抄之,既造成遗憾,又留下笑柄。这应该被视为一个警告。其次,根据对联的长短和使用场所(这点很重要),适当安排书写格式和字体选择。三是正确处理正文、标题和印章的关系,即突出重点,分清主次,兼顾三者。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幅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对联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