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明成海盛计算广告(CompAd)
一个阴霾很浓的下午,老G请我去望京的一家星巴克,流着鼻涕流着泪向我哭诉了他和他CTO之间不可告人的故事。
老g有一个行业网站,靠卖广告盈利可观,但是增长速度慢。去年他听说巨头们做AI赚了不少钱,再回头看看那些自己黑手脚干活的骨干,恨得牙根直跳:这些人的能力和眼光限制了我们公司的发展,耽误了我上市发财!于是,他四处寻找,请来了一个BAT家族的CTO。
CTO到任后,果断做了几件大事:管理层在PM2.5超过1,000的会议室里彻夜未眠,制定了1,000多字的五年规划,其中72次提到马花藤、马云、马东敏;然后,围绕这个计划,团队分为核心产品、创新产品、商业产品三个业务组,以及负责支持的大数据部门;另外还建立了1到10的技术序列,还需要负责晋级答辩的委员会。三级以上干部都要做好接班人的准备,防止某天996后猝死,耽误工期。
从此,公司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员工在几个月内翻了两番,搬进了崭新的办公楼。一年来大家都在如火如荼的工作,大数据平台和精准广告体系如期建立,做了六七个创新app。但是原来网站的流量和收入都没有提升,新的app没有一个一天活在三位数的。唯一可喜的是成本,公司快要黄了。老G找到CTO谈话,他却很淡定:“不是要先交钱再赚吗?”
当然,老G心里打鼓,问我:“大公司的中层管理者都是这样的吗?为什么不靠谱?”我听到这里就笑了:“老G,你这个CTO,你知道你在大公司干得不错,但是如果用他,就有点节外生枝了。”初创公司的管理者首先关注生产率;而大公司里的中层,重点首先是生产关系。你没工作过,那我来告诉你怎么做一个大公司的中层干部!"
(为写作方便,对话式改为叙述式。)
单田芳老师有云:百人之众,形形色色;有千千万万人,与天完全相连;一万个人没有界限。公司到了1000人,老板肯定不认了,成绩只看PPT,这是大公司。
但是,大公司里成功的中层管理者,在世界范围内都做不了国家的决策,也不用自己做。基本上开会和写PPT是唯一的工作方式,对生产力的影响有限,还得把精力放在生产关系上。当然,生产关系有时比生产力更重要,但需要的理念和技能完全不同。要想在遥不可及的中层岗位上混口饭吃,就要重点解决三大问题:战略、人才、组织。但这三样东西的本质,恐怕没几个人懂。
战略愿景
有些哺乳动物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总是先翘起后腿,用排泄物来确定自己的势力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没有人能抢走它们的食物、阳光和水。大公司制定战略的思路也差不多,原理就是大公司组织行为学中著名的“hu2项目截止定律”:
在大公司里,项目成果被砍掉的概率和项目的成功成正比。
如果莫名其妙地撸起袖子,哪怕是项目大火,最多也就以庆功宴上领导讲话中轻描淡写的一句表扬结束:在CEO的英明领导下,在的大力支持下,在曹的全力配合下,我带领团队与兄弟部门XXX、XXX紧密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此,我们要表彰一些骨干员工,比如XXX,XXX(你),给他们每人发半个月的奖金!
所以,要想获得信用,做事情之前先做出榜样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还在如火如荼的时候,很少有人会跟你来邀功。借此机会,一定要充分请示,经常汇报。计划,头脑风暴和开球将继续下去,直到代码皇帝磨茧在他们的耳朵,让你负责这个项目。整个公司都知道你有御剑。事情传开了,别人再来抢功劳,就不得而知了。
才能
有理有据之后,你要要求尽可能多的人头数,快速扩充团队。最关键的一步是找到人才。搞生产力,人才弥足珍贵;在生产关系中,人才更贵。这里的理论基础是大公司组织行为学中另一个著名的“团队规模定律”:
在大公司,当一个干部管理的团队足够大的时候,他只有两种可能的后续状态:升职和离职。
项目成败在天,干部升迁在人。把自己的事业寄托在一个虚无缥缈的项目成败上是不负责任的。项目启动,团队迅速扩大,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老板永远不可能承认一个高调的团队什么都没做,因为这也是他的失职,最后还得找机会给你升职加薪。你应该在大公司见过很多这样的事情。
所以这一步是干部上升的核心一步:巧立名目,招十几个人,经理的位置就稳了;做同样的事情,招几十个人,然后抓住一切机会多人头,基本上就可以进入中层了。
还听说有个公司真正的高手甚至跳过标题:移动应用火的那两年,经理跳出来说,我要给公司招100 iOS和Android工程师!别管你在做什么,这是公司的战略储备!老板兴奋不已,当即批道:马上办!后来,他成为移动开发部门的总经理。
一个小公司20个人做的工作,怎么编200个人头,在我的生活中还有意义?这方面需要特殊的技能和经验,以后有机会再写文章解释。
组织
如果前两步进展顺利,恭喜你,你的团队应该已经人浮于事了。从现在开始,你不用去想产品的结构,不用去设计运营方案,因为哪怕是用多少针装订文件这样的小事,至少也有两三个人做好了方案等着你翻牌;你真正担心的是如何给这些下属找工作:如果让工程师闲置,他们会给生产线增加很多垃圾代码;如果产品经理被闲置,他们会继续给产品添加蛋疼的功能;而且长此以往,如果离职率上升,真的有可能团队分崩离析。
我们做什么呢这里重要的技巧是建立一个晋升奖励制度,让员工耍花招,升级,也叫建立一个组织。就像失业的年轻人没有时间天天上街闹事,把员工分成多个级别,每隔一段时间给他们一次升职的机会,大家都闲不起。他们每天都在统计标准,收集KPI,非常忙碌。比如我在软校的时候,公司把码农分成二十多个级别。说实话,相当一部分人除了应付层出不穷的晋升审核,基本上没心思干别的。
当然,公司中层干部的级别不能确定,但是有其他方法可以调整每个人的有效工作时间:技术骨干要成立部门的技术委员会,让他们每天进行评估和面试;如果管理岗位太多,给每个组长配一个副组长,这叫建立后备力量;实在不行,可以再成立一个联络决策委员会,把比屁大的事情都拿到会上讨论,保证大家都忙一半。
你越是在一个人浮于事的组织里,你就越是要组织一种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如果你随便拿一个大公司,随时观察,你会发现所有的经理和董事不是在会议室,就是在去会议室的路上。
把握好战略、人才、组织三个环节,你就可以在大公司高枕无忧的进行职业生涯了。曾子有句谚语:“一声喊,两个要求,三个内耗”,这样就好记多了。有人可能会问,这三个步骤适用于各个层次的管理吗?可以,原理是一样的,但是你要根据你现阶段的影响力灵活调整火力规模:如果你是前端团队负责人,必须立项做一款全语音交互的手机,为此事申请2000人头。就算方案再详细,也肯定过不了。别忘了,领导重视风险甚于产出。
你可以说我腹黑,但这些大公司的组织规则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您将看到相同的项目。大公司往往需要臃肿到莫名其妙的团队,而且总是为人头卡的紧而道歉。你也会看到,无论老板怎么称呼,越来越多的职级会慢慢成长起来,各种不知道说什么的委员会只会越来越多。
当然,如果一个产品脱颖而出,短时间内爆发,可能别人抢胡都来不及,项目本身的影响也不需要团队规模背书,让产品改变公司和行业。但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和房子,大多数中层不得不采取“一喊两求三内耗”的稳健策略,这也是这个博弈场景中无奈的纳什均衡状态。
老G听到这里,倒吸一口冷气:“好像人多了以后,所有原本简单直接的事情都变得复杂了!但也有例外。看看在那家公司工作的小啊。她从来不争项目,也不要很多人。她怎么能升得这么快?”我苦笑着摇摇头:“你看看人家小A的颜值,就不会问这么傻的问题了!"
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赞同或支持该观点;请注明作者姓名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