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粉
粉应该是中国古代女性最早使用的化妆品之一。“化妆”一词最早出现在《韩非子·献血篇》中,在《韩非子》中也有提及“西方美人之美,无益于我们的容颜,而早一倍于使用油脂栅栏”。从“白粉配黑”这句话可以知道,粉是一种具有美白功能的化妆品。同时,在《说文解字》中,大部分文字与食物有关,也有一部分与化妆有关。除了粉,还有饼和蛋糕。糊状物体。而且,从米到面,面是指脸。从“米”字可以看出,它的主要原料是人们日常食用的大米。制作时,将浸泡过的新米细磨成浆,放入圆饭碗中,发酵沉淀,得到洁白细腻的米粉。然后晒干,研磨成粉,得到米粉;加入香料,也就是“粉”。《石矛疏》说:“兰,香草也。汉宫里种的都可以粉。”在《齐姚敏书》中,也有关于香粉的记载。“只有粉盒丁香自然香。”兰草和丁香都是香草,和米粉作用一样的美白化妆品,还有铅粉,属于中国古代女性使用的高级化妆品。
铅粉质地细腻,颜色洁白,制作工艺接近现代化妆品。它是通过化学反应得到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化学产物。其提取和生产方法复杂。据《抱朴子内篇》记载,铅、锡与醋酸反应生成黄丹,再由黄丹将其转化为糊状铅粉。和米粉一样,晒干后磨成粉,故名“铅粉”,有的还做成粉块。
2.黛眉
眉妆是面部化妆后的第二道工序。古人用来形容女性的眉妆,最常见的就是穿眉之说。《太平御览》记载:“染青石为点戴。”据说戴氏来自西域。一种戴氏颜料被放入戴燕砚中,磨成粉末,然后与水混合并涂在玉梅上。黛安是一种从矿物质中提取的蓝黑色染料。在《释名与首饰》中记载:“戴,戴也。毁掉你的眉毛,换成这幅画。”可见戴不仅是一种染,更是一种抽插方式,即先修眉再抽插。古代有些女性的眉形不好,就先拔一部分,再涂上去。这种抽插方式一直延续至今,与今天的抽插方式并无不同。
3、嘴唇
红唇是对古代女性唇妆最典型的描述。韦庄《江城子》诗中有句:“唇动,口香。”这句话概括了古代唇部化妆品的特点:一是颜色红,二是脂类物质,三是有香味。可见古代的口红应该是混有动物脂肪,如朱砂,并混有香料的糊状物。
4.胭脂
胭脂是古代女性的另一种必备化妆品。据说胭脂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但其制作方法仍取自纯天然。胭脂最早取自一种叫红蓝花的植物,用研磨、熬煮等方法制成。除了红蓝花,还有其他花果也可以称为胭脂的原料。《齐姚明书》中记载:“(葵花籽)实为浆果,深紫色,可作胭脂,名曰胭脂菜。”《天宫吴凯》中也提到了另一种可以用作胭脂的材料——石榴花。“古法制作(阎志)是以紫矿染锦为主,其次是红花汁和石榴花。”
5.寇丹
青玉手,十指丹科。这是古代女性双手最美的表现。是古代的指甲油,丹是红色的,寇是肉豆蔻。古代妇女用天然植物中的色素染指甲。明代瞿佑《剪灯新论》中有一句诗:“染细红甲,夜捣凤仙花金盆。”可见凤仙花是古代女性用来染指甲的来源之一。而且这种染指甲的方法,即使到现在,还是有很多老年人在用。把花和叶子捣碎后,用叶子包起来,涂在指甲上。大约两三天后,指甲会被染成橘黄色。比起现在刺鼻的指甲油味道,古代的美甲自然清新多了。
6.花蕾
在古代,女性除了基本的妆容外,还会在额头上画一些小图案作为装饰,称之为花苞。据宋高澄《杂五行》引自《物语·后稷》记载,南朝“寿阳公主,宋武帝女,日卧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成五花。洗了三天就掉了,宫女们各不相同,比拼成绩。“不知什么原因就叫‘梅花妆’或者‘寿阳妆’。古代制作花苞的材料非常丰富,有金箔、纸、鱼鳞、茶花饼等。最有趣的是,连蜻蜓翅膀都可以用来做花苞。如宋代写的《梦》说:“晚唐时,内廷或网得蜻蜓,爱其娇嫩翠绿,故以金笔绘其翅,作小花。“可见,在古代,女性的化妆方法不仅丰富,而且独特,不拘一格。除了梅花造型,还有各种小鸟、小鱼、小鸭子,非常漂亮新颖。
7.小圆面包
在头顶或脑后盘成各种形状的头发:发髻。《礼记·曲礼》注中记载,准嫁女十五人,不准嫁女二十人。“福”原是梳头用的发簪。《梳妆台》说:“周文王在发髻上加了珍珠和花朵,又涂了铅粉,使发髻比凤凰发髻还要高。还有一种云髻,一步一步摇,所以叫步摇。当初在宫里学了神仙的本事,但是梳了仙髻,后宫还是做了。之后还有迎春馍馍和垂云馍馍,也不错。汉武帝李夫人拿着一个玉簪挠头。此后朝廷多用玉。”在著名的周舫画作《簪花仕女图》上,几位穿着薄纱衣服的仕女都盘着高髻,唐代称之为鄂髻,高度可达一尺多,显示了少女的优雅。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面部化妆在色彩运用上比以前更加大胆,化妆的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以瘦为美。这一时期的女子发式以百花发式、伏云发式等各种发式为主,富家妇女佩戴金、玉、玳瑁、珍宝制成的发簪,鲜花受到各界欢迎。
中医和古代化妆品也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国产化妆品的一大特色。秦汉神农本草经中出现了植物性化妆品。有人提出,许多草药对皮肤有益,如白芷,可以生长和滋润皮肤,使面部脂肪。白芷是我国传统植物化妆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白芷制成的面部脂肪是当时女性使用的植物化妆品,是医生推荐的。植物性化妆品在唐代非常流行,为上流社会女性所偏爱,许多医学典籍中也出现过不少记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钱进方》中记载了当归四逆汤、八百散等80余种中药美容方剂。其中最著名的美容方子是元代宫廷御医徐国甲编撰的《神医院》中记载最详细的一个,而现在最流行的七白膏就出自这本书。
《诗经》中记载“伯起河如飞檐。没有药膏吗?谁适合你。”大概意思是她老公走后,她懒得化妆了。不是她没有化妆,而是她对自己很宽容。可见当时女性的美容化妆是非常流行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妆容变化不大,主要有酒晕妆、桃花妆和费霞妆。这一时期还有一种特殊的化妆风格,叫做“紫妆”。《中国古今笔记》记载,魏文帝最喜欢的宫女之一是段乔霄,她经常穿着锦缎,脸上涂着紫色的粉末。当时这种化妆方式还很少见,但可以看出,古紫是奢侈审美意识的象征。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了一首著名的诗《当代妆》,传遍全城。时尚没有距离,脸颊也没有粉。唇上黑糊如泥,双眉画低。颜欢黑白失去了本来的状态,妆容看起来像是伤心哭泣。浑圆的珐琅不像发髻堆在太阳穴上,偏红不晕。昨天听说被派到宜川,辛有见识,有见识。元和妆梳君记得那堆面不是中国风。“这首诗生动细致地描绘了唐诗中那些曾经疯癫的女人的妆容,脸上不施脂粉,嘴唇涂上黑药膏,使嘴唇看起来像泥巴。最后的情况是“闫妍失去了她最初的黑白状态”。
宋代的《圣经·道》中非常强调“驻颜之美,应以益气血为先。如果没有,那无非就是画脸染胡的本事!”明确反对只注重粉饰,不求根子的做法。所以女性的妆容清新淡雅自然,但白红是面部妆容的基本元素。因此,红妆仍然是宋代女性化妆方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的传统美在明代达到了顶峰。明初朱材等人编纂的《普济方》是对中国美容方剂的伟大总结,美容美容药物的收藏规模空前。明代女性普遍喜欢扁圆发型,如“桃心髻”、“桃尖髻”、“鹅胆羽髻”。这一时期制作的假发越来越精致,很多是用银、金、马尾辫、纱等制成的饰品,如发髻、云髻等,戴在真发上。头饰有头饰、簪、冠,并从国外引进了珐琅烧制技术,使饰品更加精致。细长微弯的眉毛,细长的眼睛,薄薄的嘴唇,素净白皙的脸庞,是明代女性给人留下的整体印象。他们很美,很漂亮。
《楚辞·赵达》这样描述当时的美:“钟艺李信,唯以行动;白与黑,石芳泽而已。”可见早在先秦时代,那些灵动、优雅、自然的美女就开始化妆了。他们画粉、画眉、上香,精心打扮。那个时候,化妆和美容已经出现,先秦时期的女性特别喜欢敷粉,这对中国现代女性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战国策·楚策三》中所谓的“郑周之女,白带白带黑”,反映了同时代女性的审美情趣。不仅屈原居住的南方楚国的女子喜欢化妆,北方和西方的郑、周的女子也喜欢化妆,以至于连楚王都惊呼在中原地区从未见过如此美丽的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