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每日运势

所谓的知青下乡是怎么回事?

1,广义上是指被送到农村并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泛指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

2.从1950年代到文革结束,自愿或被迫从城市送到农村去当农民的青年。这些人实际上大部分只受过初中或高中教育。

在1955中,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你可以大有作为。”成了后来知青上山下乡的口号。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青总数估计在1200到18万之间。

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是北京的蔡立坚。

年轻知识分子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下乡。当时党和国家为了解决城市青年学生就业,加强农业生产,号召和鼓励城市青年“上山下乡”。

1955年9月,毛泽东“天地广阔,成就伟业”的最高指示,标志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开始。1956那一年,中国有近20万城市青年自愿或被动员加入垦荒队伍。

整个50年代,中央政府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统筹管理。那时候城市知青上山下乡,基本都是由地方安排组织的。1962年,农垦部成立了安置办公室,然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

资料显示,文革前,中国有654.38+0.969万城市知青和社会闲散劳动力。其中,知青人数达到654.38+0.2928万人,占全部下乡人数的65.6%。

在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和60年代初回乡下乡的知识青年中,影响最大的是邢燕子、河北侯娟和江苏董加耕。2月26日,董加耕和邢燕子应邀参加了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一个小型生日聚会。他们的座位靠近毛的左右。

席间,毛泽东询问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并反复给他们提供食物劝他们吃饭。侯娟的增长也吸引了周恩来的注意。他们是那一代上山下乡知青中的幸运儿。

1966蔡立坚,18岁,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二学生。红卫兵串联时,她随学校的一个长征队去延安,途经山西榆次县的贫困山村杜家山。蔡立坚看到有许多山区,其中大部分是未开发的,农民过着艰苦的生活。

她觉得这是个扮演知识青年的好地方,不知道该不该留在这里插队。直到长征队伍已经离开杜家山280多里,她毅然告别同学,独自回到杜家山,向乡亲们表示要扎根杜家山,和他们一起建设山区。在办理了一系列手续后,1968年3月,她正式成为了这里的新会员。

1967 10北京市第二十五中学、第二十二中学、第八女子中学、第十一中学毕业生到内蒙古西吴齐秦白音宝力格公社插队。出发的那天早上,他们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前,在毛主席的巨幅画像前宣读誓词。这是首都第一批去内蒙古大草原的红卫兵。

2月8日,1968,北京市东城区中学红代会的55名红卫兵摘下臂章,在天安门广场毛主席像前宣誓告别,成为首都第一批参加西双版纳建设的红卫兵。

首都红卫兵率先下乡,掀起了城市知青和工农结合的浪潮。这是一股无尽的洪流。其中不仅有数以百万计的大学生、中学生、高中生、初中生、初中生和社会青年,还有成千上万的城市居民、大量的医务、文教工作者、国家干部和一些受运动影响的“专政对象”。

从一望无际的北大荒的原野到洋洋得意的西双版纳,从天山南北的戈壁绿洲到南疆诸岛的橡胶林场,从呼伦贝尔大草原到世界屋脊上的西藏,到处都有知青的足迹和身影。

百度百科-知青下乡

  • 所谓的知青下乡是怎么回事?
  • 屏风墙和屏风门
  • 儿子30岁还没结婚,我没心情做什么。我该怎么办?
  • 海洋习语
  • 山东生日命名服务
  • 嫁给一个高个子
  • 带红尘的网名
  • 郭,男,2012年3月26日上午9: 26出生于湖北武汉,能不
  • 八字中有财库。
  • 如何通过八字看流年的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