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管:战国秦汉时期管仲的四个不可信的故事
子曰:“管仲为公,为暴君,为天下之征服者,百姓至今蒙其福。魏冠中,我留守。”如果说齐桓公是春秋第一霸,那么管仲就是春秋第一相。可见,管仲的确是春秋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也正因为如此,管仲成为了胡适所说的“箭桩人物”。战国秦汉时期的学者在发表政治见解时,往往会把一些符合自己观点的传说放在历史名人身上。于是,这些历史人物就像箭头一样,被越来越多的故事所附着。像管仲这样的历史人物很多,比如古代帝王中的伏羲、黄帝、大禹,商周时期的伊尹、周公、鲁商。管仲作为春秋时期第一名臣,也是大家都愿意赞美的对象。战国时期,齐国拥有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学者甚至专门写《管子》,一直到西汉都是有益的。可以说,这是一部集体创作的拖骨改制作品。这些故事很多都很精彩,后人耳熟能详;还涉及一些政治、法律、军事史料,被学者们广泛用于研究春秋时期的齐国历史。除了《管子》,还有很多关于管仲的史书。其中,《国语·齐语》、《史记·严观列传》和新清化简《管仲》比较系统。此外,《左传》、《论语》、《战国策》、《韩非子》、《说苑》、《汉书》也零零碎碎地记载了管仲的一些言行。其中公认《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历史最可靠、信息量最大的一部书,而其他史书在记述春秋时期历史时,都有一些古代改制的成分。所以要考察管仲的历史,仔细分析战国秦汉的史料,特别注意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第一,管仲并非出身贫寒——史记不可信。在《史记·严观列传》中,管仲讲述了他早年的经历:“当我遇到困难时,我品尝了鲍叔甲,并与自己分享了我的财富。包书不认为我贪婪,知道我很穷。我试过给宝叔找工作,更穷了。宝叔不觉得我傻,但是知道什么时候是好是坏。尝过三官三民,被你带动。宝叔并不觉得我邪恶,但他知道我没闯祸。我尝过三战三走,宝叔不怕我,知道我有老母亲。”管仲是个聪明人。他曾与包合伙做生意。他每次都给自己分更多的钱。多次被君主驱逐,多次逃亡。可以说经历很坎坷。《战国策》说,“管仲是好人,南阳之弊是安静”。管仲是住在城外的商人,在南阳很穷。《管子·小匡》管仲自称“一物尝如人”,他也做了毕马文。《说文·傅园恩》中,管仲说:“我曾与鲍子在南阳卖身,被城池所辱。包子不怕我,他清楚地知道我的欲望。”也就是说他在生意上被羞辱了很多次。《说苑尊贤》中说“管仲成了殷的狗,天下的贼”。原来他还偷了一只狗。《说苑山说》曰:“昔关子说项公,项公不言。”原来,管子也游到了齐襄公。综上所述,以上关于管仲出身的史料,无非是说他出身贫寒,事事不顺。其实,这些记载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一个人,那就是鲁商,管仲和齐国的前身。同样是《战国策·秦策》,说吕尚是“齐国追夫,废屠宋,追子良臣,刺津之仇”;《说苑·尊贤》中也说“老妪为夫,徒作崇歌,舍人迎客”。吕尚被泼妇赶出家门,在朝戈亏本卖肉,被石梁废黜,在平津连个卖身的都没人要,这和管仲的出身何其相似!但我们也要注意到,《秦策》中说这些话的谋士,本来就是“监国之子,梁之贼,赵之臣”,他说这些典故只是为了说服秦任用自己。事实上,姚佳不是在讲述历史,而是在解释真相。尤其是在战国贵族政治解体的时代,下层游客为了得到君王的重视,故意把一些历史名人塑造成卑微的出身,所以尚贤思想在诸子中非常流行。但他们讲述的这些史料,至少不会被所有人接受。比如孟子说吕尚是“天下最老的人”,管仲是“一介书生”,所以吕尚本来就是一个很有威望的长者,管仲也是从底层贵族中选拔出来的,而不是一个又穷又倒霉的小贩。这类史料除了与其他记载有一些矛盾外,最大的不公平之处在于春秋时期的社会形态与战国时期是一致的,而春秋战国时期恰恰是大变革时期。简单来说,春秋以前的社会主体就是宗族。战国以后,由于铁犁和牛耕的普及,个体家庭成为社会主体。只要抓住这条线索,我们就能注意到,战国以前的很多人物,对于贫穷卑微出身的描述,都缺乏可信度。当时个人和宗族是一个整体,即使是宗族中的底层家庭,也仍然拥有共有的土地。管仲党出生于齐国的管氏家族。齐桓公的哥哥齐襄公被大夫和关雎的父亲杀死,证明关雎在管仲之前就存在于齐国。《史记》引用史本说“庄钟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忠臣”,管仲的父亲姓全(庄)、字全(钟)、名全(山),显然是管仲的贵族。春秋时期的选官是“世官世长”制,即一方面由氏族首领统治自己的氏族,另一方面大臣隶属于琦君,形成了“复合君权”的模式。那么管仲本人就是齐国关氏宗亲的一员,因为他的学识和能力,可以担任宫子久的主子。第二,衡山之计源于汉代的重刑论——管子不可信。《管子》中有一篇关于严厉的文章,讲述了管仲在帮助之后,用经济手段打败了其他诸侯,帮助齐国称霸。很多文章,都是以轻重文章的内容为基础,赞美管仲的政治手段有多高明。那么《管子·清篇》的故事是怎样的呢?轻重之初,管仲向齐桓公介绍了“轻重之道”。所谓轻重之道,就是削弱大诸侯,扶持小诸侯复兴王者之道。于是问关,如何处理鲁智深和梁?管子的建议是,山东和梁的百姓以织布为业,桓公可以带头和官员一起穿衣服,这样百姓才会效仿。而且还下令不许齐织布,必须从山东、梁进口。就这样,山东和梁看到有利可图,都回去织布了,农业荒废了。桓公采纳了管仲的策略,十三个月后突然切断了与两国的贸易。再过十个月,两国人民还会继续陷入饥饿,但粮食不可能很快种植。这样算下来,山东、梁国的粮食每石价格是几千,而齐国只有十几块钱。于是鲁国和梁国的人民逐渐投奔齐国,两年后,他们的人口减少了十分之六。再过三年,两国国王只能臣服于齐国。打败鲁、梁之后,管仲又故技重施,在莱、居用铜钱换柴火,然后征伐莱、居。后来,黄金被用来从楚国购买鹿,所有的楚王都加入了齐桓公。更有甚者,管仲后来高价订购了代国的白狐皮,代国人上山捉狐狸。结果被分公司攻击,代王只能投靠齐国,这次却连一分钱都没花。最后,就是对付衡山。这次管仲派人高价购买衡山的武器转手,就是为了抬高价格。10个月后,闫和戴发现了商机,纷纷效仿。三个月后,秦也有样学样。衡山国君见天下疯抢,直接下令涨价到二十倍!于是,人们纷纷铸造武器。这时,派人高价向赵购买粮食,于是各国把粮食运到齐国出售。衡山的武器卖完了,齐国又和他断绝了联系。此时鲁侵衡山南麓,齐侵北麓。衡山军无力抵抗,只好投降。以上是管子轻重篇的大致内容。遗漏非常明显,就是涉及的诸侯国。鲁(今山东曲阜)、莱(今山东莱芜)、莒(今山东莒县)与齐(今山东临淄)相邻,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秦(今陕西凤翔)、楚(今湖北翼城)、燕(今北京房山)虽远,但至少是清国。而戴和赵明贤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家。最不可信的是横山国(今安徽六安),秦末项羽首创,以吴锐为秦横山郡,西汉文帝、景帝也相继建立。古人早就讲究轻重文章的不忠实。明代王应麟对《汉书·艺文志》的考证,引用《三国志·傅玄》中的付梓说:管子的书,有一半以上是后来好事者所加,‘轻重’篇尤俗。宋代诗人刘舒在《资同治建外集》中引用付梓的话说:“管仲的书,有一大半是他死后好事者加进去的。它的‘轻重’篇尤其庸俗。现代学者王国维最早提出轻重篇是在汉代文景时期。马的《管子轻重篇新解》是对轻重篇文本研究最透彻的一部,指出许多问题是西汉至时代所特有的。另外,在轻重篇描述的画面中,国家权力可以直接延伸到个人,这也与春秋初期的氏族社会不符。如此大规模的贸易战,如果真的存在,《左传》中根本没有记载,也是不合理的。那么真实的情况是,《轻重篇》是继《川圹之景》之后的一部古代佳作,而创作者显然只是想说明他的经济思想,并不太在意甚至不太了解史实,所以编造了春秋时期齐国与战国时期赵国、西汉时期衡山国的贸易战。第三,伐戎救南燕——“诸事不顺”不可信。齐桓公的伐戎救燕也是一个经典的故事,留下了一个著名的成语——老马认路。据《韩非子·上林尽事》:“管仲、彭几自桓公伐孤竹,春转冬,迷迷迷途。管仲说:老马的智慧也可以用。就是放出老马跟着走,然后得到路。山中无水,朋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阳光下,夏天住在山的树荫下,蚁土一寸有水。它正在挖地取水。向老马和蚂蚁学习并不难,但人以愚痴之心向圣人的智慧学习并不难。“齐桓公讨伐孤竹,回来时迷了路。多亏了管仲,他才能在一匹老马的帮助下返回。在那之后,他找不到水,这多亏了彭几对蚂蚁的利用。许多史料也涉及这场众所周知的战争。”《史记·燕召公世家》说:“二十七年,善融来侵我,救燕,所以北上攻善融而归。燕军把齐桓公送出国门,桓公因为把燕国去的地方砍了,给了燕国,让燕国向天子进贡,好像在当周公一样;复燕归之法》,而《国语·齐语》说“北伐至山荣,斩枝斩孤竹而归南”。为了救北伐到山嵘的颜,无时无刻不在打灵芝和孤竹。这件事在《春秋左传》中也有记载。”春秋经典《庄公三十年》:“齐人攻山戎。《左传·庄公三十年》:“冬遇陆机,作山。也是因为它的病。《左传·庄公》三十一年:三十一年,夏、六月,齐公来献,非礼。”《左传·Xi公九年》管仲说:“齐桓公勤政深远,所以北伐山戎,南伐楚,西征至此。“总的来说,鲁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冬,曾与鲁庄公会面,商议如何救燕,但后来只有齐人单独前往,次年夏成功。齐桓公攻打山嵘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也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在《左传》中,齐桓公伐山荣是冬至日夏归,而在《韩非子》中,伐孤竹却变成了春归冬。攻山、指挥枝、孤竹是一回事,在文献中也常有体现。这说明《韩非子》和《左传》是有矛盾的,所以“老马识途”这个典故也是值得怀疑的,然后《韩非子》的整个记载也是可疑的。此外,我们注意到《左传》以非常简单和普通的方式记录了齐桓公征服山戎的故事,甚至没有提到灵芝和孤竹的名字。孤竹、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可以证实,冀、辽、内蒙交界地区不存在争议。灵芝和传世文献记载都在古竹附近。《史记·匈奴列传》山容说在燕国北部。那么,山戎、孤竹、灵芝入侵今天北京西南的燕国也就顺理成章了。因此,尽管《韩非子》的记载不乏添油加醋之处,但自古以来,学者们很少对《燕召公家世》的记载提出质疑。一般认为,齐桓公拯救的燕国就是燕召公家族的鼻祖、战国七雄的燕国。但吕思勉先生在《中国通史》中说:“此燕应为南燕,在今河南封丘县。《史记》说是战国时期的北燕。在今天的河北省蓟县,恐怕是不对的,因为在春秋时期,只有燕被称为南燕。“刚接触这个理论的时候,觉得鲁老脑洞大开,就一笑置之了。但是后来我熟悉了《左传》的文本之后,觉得陆老的理论真的很高明。虽然目前只有鲁老一个人持有这种观念,但这大概反映了真实的历史情况。南方燕国在后世的名气远不如北方燕国,但在春秋初期确实很活跃。南燕,位于演金东北部,是黄帝之后的姓氏国。因为地处战乱频繁的中原,所以在《左传》中频繁出现。据《左传》记载,公元前718年,魏命令燕国攻打郑国,被打败。公元前699年,联合了姬、鲁、齐、宋、魏、燕。公元前694年,周王子科篡位阴谋失败,投奔燕国。公元前675年,卫国和燕驱逐了周;次年,在斡旋无果的情况下,郑厉公囚禁了颜冠中。以上燕国明显是南燕,不是北燕。《史记》中没有把驱逐皇帝列入燕召公家族的依据。然后在公元前664年救了燕。如果抛弃我们对北燕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从《左传》可以看出,这个燕是南燕,不是北燕。虽然有人对山戎北伐提出质疑,但实际上从《左传》中并没有明确山戎活动于燕山地区,童书业先生的《春秋史》指出,春秋时期山戎生活在太行山附近。太行山比燕山更接近中原。“山荣”这个名字好像没有错。从南燕北上太行山,也可称为“北伐山戎”。此后,“燕”在《左传》中消失了一百多年,直到公元前553年,的追随者才跑到“燕”。这个“燕”不像南燕,更像北燕。后来普遍明确指出涉及“北燕”,史实基本都与齐国有关:如公元前539年齐国的吕普贞被流放到北燕,北燕简去了齐国;公元前536年,齐景公攻打北燕;公元前530年,齐国把北方的贡置于唐朝;公元前479年,高启的邬丕去了北燕。只是公元前500年,卫戍国是怎么去“燕”的?这个“燕”也像北燕,南燕大概早就灭了。一般来说,公元前664年以前《左传》中的“燕”都是南燕,公元前553年以后的“燕”、“北燕”都是北燕。到了战国时期,南燕和山荣早已被灭,于是齐桓公救南燕的传说被移植到了北燕,山荣也被称为更远的燕山荣。春秋初期,黄河下游以北还有“北戎”和“常棣”,但到了战国时期,中原都是中国的领土了。《燕召公家族》中的另一个疏漏是,燕庄公为了奖赏齐桓公,无意中将齐桓公送出了国境。为了帮助维持礼仪,齐桓公把进入的齐国领土让给了燕。其实春秋初期是没有国界这个概念的,国与国之间有广大的外域(野区)。等到齐燕的领土连成一片的时候,已经是战国时期了。燕召公家族史料可信度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连中国战国时期的家族都犯了严重的错误,比如称为平亲王、燕王。但从赵氏家族和出土的《汪锋志歌》来看,平太子死于子嗣之乱,成为燕王,是赵武灵王建立的,还不如赵氏家族写自己的历史。山东淄博管仲纪念馆。“四民支”不符合春秋时期的社会形态——不能信任《国语》记载春秋时期的史料。最客观的当然是春秋时期的金文,但是资料太少,太零碎。所以,我们还是要依靠传世文献,其中最客观、信息量最大的是编年体《左传》。其次,《国语》这种国别性的书,记载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史实,其中很多也是可信度很高的,甚至在古代被称为《春秋传》。但在《国语》中,记载齐桓公霸业的只有一卷《齐语》,与《管子·校匡篇》相似,而史籍很少引用其正文。顾颉刚先生认为“后人能看到《校勘篇》对齐人的记载,足以弥补《国语》的不足”。《管子·小匡》和《国语·奇语》是先来后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管子》作为战国秦汉时期的作品,对春秋时期的历史是不真实的,就像上面说的。如果《奇遇》抄袭《管子》,可靠性当然更低。顾颉刚先生已经指出了这个问题,但在他与童书业先生合著的《春秋史讲义》中,他采用了《国语》等记载来论述管仲的治齐政策。后来,童书业将该书修改为《春秋》史,增加了一句话:“虽然《国语》等书中的记载不可信,但必须保留当时真相的一些影子”。可见童书业先生对此也有疑问,但毕竟《左传》中关于管仲治国的史料太少,所以齐豫的内容不得不描述一下。但是这些内容的可信度有多大呢?据齐豫说,管仲当时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政策。三十郊为一城,十城为一卒,十卒为一乡,三乡为一县,十县为一属。全国有五个属,分别由五个博士领导。五所初中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乡,五乡为一军。全国分为三支军队,分别由桓公、尚青和高适率领。这样整齐的行政区划显然是不存在的。同时《春秋》史中提到,春秋中期,齐宫铃把易立的三百郡给了亦舒,现在一个城市还有三百郡,说明祁县是一个非常小的社会组织。《论语》中也提到管仲夺取了三百亳城,这个“三百”也应该是郡。那么齐豫的说法就不攻自破了。如前所述,当时还没有从氏族中分离出来的单个家族,所以这种政治理论只能在战国以后出现,切糕之类的行政区划不可能在历朝历代真正实行。这种划分在《管子》的《李政·骑马·丈量土地·小匡》中有所记载,与《貘子汉简·苦法·田法》中的内容相似。臧志飞先生认为以上都是戚迹治下诸侯所为,篇序不一,多为战国之事。上面提到的地方行政描述的不同,说明当时至少在春秋时期还没有稳定统一的地方行政体系,所以众说纷纭,都是以管仲的名义。”可以说是揭示了《齐物语》的渊源,可信度不是《管子》可比的。按照齐豫的说法,管仲可以这样划分,依据来自于“四民分立”,即士、农、工、商分开居住,各司其职。首都分为二十一个乡镇,包括十五个乡镇和六个工商业乡镇,农民居住在郊区。这当然是不合理的。在宗族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的底层成员,学者和农民怎么可能完全分开生活?《诗经》中“国风”部分多是歌颂战争和农耕的,而“国风”主要是春秋时期的作品,说明当时的武士并没有脱离生产,兵农合一是春秋时期兵制的显著特点。现在的“商人”之名,多被认为来源于商人多次迁徙,善于经商,但这种说法并没有太多依据。甲骨文中的“商”字只是一个地名,没有商业意义。更可靠的来源是,很多商人在周朝受压迫,在周朝从事工商业等廉价行业,所以被称为“商人”。那时候还没有民营经济。他们都是为周政府服务的,都要提前满足自己的生存,所以不能完全脱离农业活动。所以,当时不可能有士农工商分离的生活形态。总之,战国秦汉时期关于管仲的记载,大多来源于当时社会思想的反映,但用在《春秋》史中就容易犯大错误,历史的读者一定要注意。参考资料:顾颉刚讲义、刘注:《春秋三传·官话综论》,成都:巴蜀书局,1988。吕思勉。中国通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童书业。春秋史。上海:中华书局,2006年。《沾化军:齐国人物》,济南:齐鲁书店,2004年。赵世超。周代国有田制研究。Xi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王东:《管子轻重篇》成书时间考证,《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期,2010。臧:齐国行政体制考——兼论《国语·齐豫·文史哲》第4期1995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