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时,有个名叫孙康的人,非常好学。他家太穷了,买不起灯油,晚上也不能学习,所以他尽力努力学习。冬天的夜晚,他常常不顾寒冷,在户外借着雪光学习。(孙康英努力学习)
当时,还有一个叫车胤的人,他和孙康一样,没钱买灯油。夏天的晚上,他捉了许多萤火虫,放在纱布袋里,用日光灯照着,日夜研究。(车胤胶囊萤火虫夜读)
把头发绑在房梁上,用锥子戳大腿以保持清醒――刻苦/勤奋学习
东汉时,有一个人叫孙敬,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好学,经常关着门,一个人不停地看书。每天从早读到晚,常常是废寝忘食。学习了很久,累了,还是不休息。过了很久,我累得打瞌睡了。他怕影响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在古代,男人留长发。他找到一根绳子,把它牢牢地绑在横梁上。当他读累了,他就打瞌睡。当他头低下来的时候,绳子会勒住他的头发,会弄疼他的头皮,马上清醒过来,然后继续学习。(孙静悬梁苦读)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
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次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思想,并进行了科学试验。1970年,他和助手李碧湖、冯克善在海南发现了一种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1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1号B”,次年育成第一个强优组合“南优2号”,并研究了一整套制种技术。1986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利用品种间杂种优势、两系法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一系法利用远缘杂种优势”的战略设想。被同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