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2开始,陆续引进各种农作物品种,培育繁殖新品种,使种子不断更新,一期比一期好。1985年,县农业部门对1949年以来的各类农作物品种进行普查,全县共有344个品种,其中水稻135种,小麦49种,大麦14种,玉米4种,高粱7种,花生6种,芝麻7种,大麻3种,棉花5种。在目前的品种中,每种作物都有几个适合当地水土和耕作条件的主要品种,而大部分老的水稻、小麦、油菜和棉花品种已被淘汰。
稻田
水稻品种更新一般经历三个阶段,每一代产量都上一个新台阶。1952-1963,去了陈步新,推广了胜利,中农四号,南京1 (399),蜂球,五嘴川。平均亩产量从80公斤提高到124公斤。由于种植绿肥(紫云英)等高茎品种的推广,在1964-1983,植株矮而不高,矮南特、丛矮、二九矮、方矮、珍珠矮等耐肥品种,平均亩产提高到230公斤,高产田可达400公斤。从1983开始,全县在各地种植杂交组合11000多亩,平均亩产500多斤。这一成功引起了农民的极大兴趣。此后,杂交水稻面积逐年扩大,从65438亩增加到0987亩,全县增加到54.3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44.8%,平均亩产416公斤,高产田亩产达到600公斤以上。全县杂交水稻总产量达到2.26亿公斤,占水稻总产量的55.3%。全县有7个杂交水稻组合,其中汕优6号为主导品种,矮籼稻和少量粳糯稻占种植面积的55.2%,还有南京11、桂朝2号、淮河糯稻等。平均亩产只有274公斤,占水稻总产量的44.7%。
小麦
小麦品种更替经历了四个阶段。从1956开始,陆续引进了丰收3号、南大2419、矮粒多等抗病虫害品种。到1965,小麦平均亩产从43.5公斤提高到62公斤。1965左右,华东6号、万年2号、意大利阿福、吉利矮红等早熟抗锈病品种陆续引进,到1975,平均亩产提高到96.5公斤。1975左右,引进早熟、高产、耐肥、抗病品种如早红、早白、中山6号、尹正1、欧柔、艾博7422等。到1980,平均亩产量逐步提高到128公斤。自1981以来,先后引进了扬麦5号、马场2号、偃师9号、徐州21、泗塘936、宿豫1、山农7859,1987平均亩产达到166公斤。
棉花
1956年在寿县试种成功,1958年在全县推广,平均亩产皮棉18公斤,是1949的2.2倍。县棉种场每年保证向缺种队供应零代(原种)和一代代籽棉。1975左右,徐州142、沪棉749等良种引入该县。1980年,为解决一年两熟棉种问题,引进中国棉所10号接种油菜茬或早麦茬。同时,县棉种场育成新品种岱字16,引进泗棉2号。1987年以代子棉和中棉所10号品种为主,全县平均皮棉亩产34公斤。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5110000公顷,与去年持平。其中,小麦面积113700公顷,增长2.9%;油料种植面积8600公顷,下降30.6%;水田面积109500公顷,与去年持平。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731.3亿元,增长0.8%。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41270吨,增长4.6,再创新高。石油产量2.28万吨,增长5.1%;棉花产量4478吨,增长0.4%;水稻总产量88.87万吨,增长2.7%;蔬菜、凉席等其他经济作物总量在扩大优质品种的基础上继续增加。寿县的手工业起源较早,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有铁、木、竹、石、砖瓦、陶瓷、酿酒、制浆、制革、染织、印刷等。清光绪年间,祖籍周(咸丰状元,官至国务院主席,为太学)的提倡开矿、修铁路、兴办实业,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后人孙多森、孙多玉不遗余力地策划投资了一批工矿企业。厂矿虽然不在寿县,但也鼓舞和激励了家乡人民。
1950年冬,寿县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号召,淮河一定要修,65438+多万农民工奋战在犀首淮上、正南淮上。为了保证农民工的口粮供应,国家分别在城关和正阳建设了粮食加工厂。
1951年秋,寿县的铁业、竹木业、服装业先后开展了建立生产合作社、组的试点工作。其做法是:供销社或国营商业公司供应原料,加工订单,包销产品;社、组内部实行按劳付酬,原属于业主所有的工具、设备、原材料折价入股参与分红,社、组成员也可投资入股;同工同酬,雇佣关系不复存在,学徒留用并支付相应工资;民主选举机构,组长,会计,保管员。
1952省财经委批复寿县使用农业税105亿元(旧人民币),用于电力、粮油加工厂、公私合营等投资。当年6月,淮南电厂输电线路彩寿段接入向县城供电,后逐步向农村延伸;电力的开通促进和加速了寿县的经济建设。1953 10、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应当按照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逐步实现”的指示,寿县加快了手工业由点及面的合作步伐和私营工业向公私合营转变的进程。
1955 165438+10月,九福烟厂实行公私合营(建国初全县有8家卷烟厂,其中7家因亏损严重而倒闭)。当年,为了满足统购统销后棉花的需要,县联合社在城关建了轧花厂(后来又在农村设厂)。1956三月,合作高潮来了。城关酱园全行业合并成立公私合营酱园厂。各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进一步扩大,股份分红陆续取消,收入完全按劳分配。秋天,城关七家印刷社合并,组成地方国营光明印刷厂(现寿县印刷厂),开始印刷中共寿县县委主办的周刊。同时,在加强粮油计划供应的情况下,糕点行业也并入了一家地方国营寿县食品厂。到1958年春,城关、正阳的生产合作社有了一定的生产规模和管理水平,相继兴办了集体所有制工厂,如农具厂、服装厂、鞋帽厂、木器厂、化工厂、百货商店等。
1958-1959,县里拨款208万元,集资120万元,兴办了炼铁厂、焦化厂、耐火砖厂、玻璃厂、地毯厂、锅炉厂、磷肥厂、农机厂。同时,省财政下拨8654.38+万元,支持建立化肥厂、水泥厂,补贴钢铁成本(其中水家湖小高炉12台13立方米,基建1.2万元)。大行动高潮时,公私合营酱园厂的一部分在财政和商业部门的支持下转为国有,称为淮新酱园厂(现商业局酱园厂)。一些属于集体经济的企业,如鞋帽厂、木材厂、化工厂、砖瓦厂等,经主管部门批准,陆续挂上了地方国营工厂的头衔。
1961年秋,根据中央指示,纠正“五风”错误,清理报销平准经费。
65438年至0962年,全面调整国民经济,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实施《国有工业管理条例》(即工业70条)。按照各省区要求,大部分新建产业被“下马”,或注销或停产,农机厂经全面清产核资后保留。那些在大跃进中被转为国有的集体工厂仍然恢复了集体经济成分。今年年初,公私合营的九福烟厂被省令撤销,其设备和部分技术人员、职工分别转移到合肥卷烟厂和六安裕民烟厂。
从1964到1965,继续实施以调整为中心内容的“八字方针”,寿县工业建设进入新阶段。在省、地、县再投资的支持下,水泥厂率先恢复生产,化肥厂也在改进设备后投产。农机厂扩大生产范围,从一般农业机械进入动力机械的试制。
从65438年到0967年,“文革”动乱达到高潮。在极左路线的指导和派别干涉下,规章制度被当作资产阶级的合法权利抛弃了,主管部门的职能瘫痪了,工厂处于半停产或停工状态。
1969年撤销县拖拉机站(建于1958年秋),机车及配套农具全部分配到公社。这个站的修理车间扩建成了农机二厂(现在的农机修理厂),原来的农机厂叫一厂。
1972年,农机一厂能够批量生产195-12柴油机,所以算专业,更名为寿县柴油机厂。
1978年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批判极左路线,逐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寿县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亏损面积和金额逐年下降。
1982年柴油机厂因产品滞销,长期亏损关闭;省、县两级政府投资240万元创办织布厂,次年试生产。从1982到1984,省粮食局先后在南关外投资建设了现代化中型植物油(精炼)厂和新型混合饲料厂。
65438年至0985年,县供销合作联社和省属国营瘦西湖农场先后在北山开办小型水泥厂。
2012年完成工业增加值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654.38+0.2.3亿元,同比增长654.38+0.5%,轻重工业增加值比重由上年的67.4︰32.6变为68.6 ︰ 365.438+0.4。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51.08万元,同比增长5.8%;股份制企业增加值654.38+0.6亿元,增长654.38+04.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3866万元,增长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