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订婚句容旧社会,婚姻是媒妁之言,由媒人按父母之命包办。两人年龄相仿,相貌相似,双方认为不般配,男方准备了少量礼金、红饼、红头绳(毛线)供女方“订购”。双方父母与公婆相称
2、彩礼句旧社会,女方婚前索要彩礼,叫彩礼。礼物的厚薄因贫富而异。有钱人有金银首饰,有绸缎,有衣服(材料)。贫困户礼物少,但鱼、肉、饼、糖、万年青(草)都少不了。在农村,大部分伴娘都是给女儿做嫁妆的,嫁妆的丰富程度取决于彩礼的厚薄。
3.婚礼前夕,女方父母为亲友中的“全福”(双方父母)姑娘设宴,为嫁出去的女子饯行,称为吃酒待嫁。
4.结婚当天或前一天,出嫁女子的嫁妆由男方送去见面取。一般有八块木(盒、厨、柜、桌、凳、童桶、盆)等。有贫富之分,但水桶(马桶)是儿孙必备(表示儿孙有福气)。这种做法在农村一直沿袭至今。
5.婚礼当天,男方必须用轿子接新娘,并在轿子发出前“暖轿”、“祭轿神”。轿子到女的,要赏你“开门钱”。新娘卧床不起,叫“床”,哥哥要出钱起床。新娘由父亲和哥哥抬上轿子,称为“抬轿子”。上轿子前,母女俩痛哭流涕,直呼“哭婚”,以示告别。轿子到了男方,不让新娘下轿,这叫“忍耐力”。下了轿子,麻袋进屋,这叫“代”。去客房“拜堂”送洞房后,就算结婚了。解放后,旧习已改,婚姻双方已按婚姻法向基层政府登记,领证结婚。
6.新人入洞房,青年男女争相见新娘,用各种方式戏弄新婚夫妇,取笑他们,称为“造新房”。还有人调侃爷爷和叔叔,说“三朝无大小。”这种习俗仍然流行。
7、会亲女方的父亲、哥哥、哥哥和叔叔、舅舅在婚后第二天到男方的外省亲戚家,与男方的主要亲戚初次见面,称为新亲会,男方以隆重的礼遇接待。宴席前,三茶(糖、饼、蛋)必不可少。大多数亲戚都是男性。
8.回门新娘会在婚后三天回娘家,称为“回门”。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开放,这种习俗已经淡化。还有人会在婚礼当天见亲戚,回老家,称为“一堂”。
施殿庄
化妆意味着穿上红色。当新娘下了轿子,一个有父亲和母亲的女孩帮助她下了轿子,然后一个女人在新娘的脸上涂上红色。化妆的女人一定有老公,有儿子,有女儿,一边化妆一边讲开心的故事。上妆的顺序是第一点在眉毛中间,第二点在鼻尖,第三点到第十点在脸的两侧。化好妆后,姑娘会搀扶着新娘进男方家。
十首化妆歌:
化一点妆会长寿,化一点妆会有助于从此幸福。
三分妆三元四分妆都是最好的。
五分妆,五分妆,六分妆。
七时七子团圆,八时八洞神仙。
九点化妆,留九代,十点化妆是真的。
春节
那句话叫过年,腊月到了,家家户户都会置办年货,做新衣服。年货主要有:腌制肉、鸡、鹅、鸭,买瓜子、花生、糖果糕点、包包拜年,母亲则为孩子缝制棉衣棉裤,取鞋底做新鞋。除夕前几天,我们泡了磨豆腐脑,做了年糕和馒头。此外,为了辞旧迎新,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除尘”。我们要清理家里的废旧物品,清理屋顶墙上的灰尘和旧年画,擦洗灶台和家具,清洗洗脸台,装满水,每个人都要在澡堂洗个澡,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
人们相信灶神(厨房主人)掌管着一个家庭的所有命运。所以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灶(敬厨主)、蒸饺(粘嘴)、做年糕(糊嘴)、撒调料豆、烧老灶神,称为“送灶”。除夕夜会更换新的灶神雕像,称为“取灶”。
除夕夜,大人们准备年夜饭,贴年画。家里所有的门都要贴新对联,门楣上要贴条幅和红纸雕。“挂下来”的数字是奇数,牛棚、猪圈、鸡笼、灶台、水缸都要贴上相应的报纸,内容为“六畜兴旺”、“喜报丰收”、“喜报丰收”,窗户、柱子等处贴上“富贵”、“福字”,春联用墨水和红纸书写。当年办丧事的人用的是黄纸,第二年就换成了绿纸。第三年恢复红纸对联,对联上门后讨债人不能上门。
除夕前,上菜祭祖,焚香,点蜡烛,烧纸钱(锡纸折成元宝),人们磕头鞠躬。祭奠完祖先后,食物会被送回厨房,然后端上餐桌。放完鞭炮,全家人会坐下来吃团圆饭。其间,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饭后炒瓜子花生,买饺子(正月初一早餐吃饺子)。
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放鞭炮收“天地”,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戴上新帽子。邻里相见,必有福报。
新年快乐。拜年是有规矩的。我第一天不出门。我崇拜家里的父母和邻居。第二天,我祭拜我的叔叔。我的叔叔是个大块头。第三天,我拜公公。第四天及以后,拜姨妈姨妈。
第五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放鞭炮,收“财神”。
在农历正月十五
句容有很多“河南人”,几百年前从河南光山、罗山逃难而来。
句容“河南人”有过正月十五的习俗,有“正月十五如过年”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
相传隋唐时期,李世民带兵打仗,一仗打到了前年后年,三十夜前夕一直没抓到。
战斗结束了,是正月十五。李世民很高兴赢得了这场战斗,他说他在2000年从未抓住它,但他今天弥补了。
结果杀猪宰羊补了一年,比平时过年还隆重。
这是从正月十五过年的习俗流传下来的,也有正月十五像过年的说法。
句容也有很多“湖北佬”,来自湖北沙市、襄樊,也有这个习俗。
有人把南翔的河南人称为“湖北佬”。为什么?原来河南光山、罗山一带,很久以前也属于“湖北”。
句容南翔的正月十五一直保留至今,但对这一习俗的起源却知之甚少。最近采访了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种习俗在他们的家乡是不为人知的。
清明节
家属带“新纸”和铁锹到坟前“挂纸”。先在田埂里挖两个碗状的草土块(坟帽),然后把旧坟帽摘下来,把新坟帽一个个叠起来,中间压上新纸,用铁锹把坟清理干净,给祖宗磕头。据说在房屋的屋檐上插上柳条是为了消灾驱邪。叠好纸钱准备酒菜,点上蜡烛烧香,烧纸磕头,把桌上的每一顿饭各放一点在杯子里,倒在门外的空中,念道:“慢行,祖宗,七月半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