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历史上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中传说她叫大玉儿,实在是没有根据。科尔沁蒙古更早加入后金并与之联姻,巩固了双方的政治联盟。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34岁的皇太极,嫁给努尔哈赤八子,成为死党。早在11年前,她的姑姑哲哲就已经嫁给了皇太极为第一大财主,而9年后的天聪八年(1634),已经继承了可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所以姑姑和侄子是三个同事。婚后,布木布泰先后为皇太极生了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下四个皇帝的女儿,后被封为古伦永母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了五个女儿,后来被封为长公主,一个古伦舒慧;第二年,她生下了皇帝的七个女儿,这些女儿后来被命名为古伦端贤公主。这三位公主分别嫁给了蒙古贵族比尔塔哈尔、色布腾、肯吉尔格。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朝,在盛京(沈阳)称帝。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众多妻妾中分五妾。布木布太被封为庄公主,住在西二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书是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的,字很简单:“...蒙古库尔沁的女儿齐尔本·布泰出嫁,成了大美人。我登上了古色古香的大宝,书名叫永福宫公主。你忠厚淳朴,纯洁卑微,却听从女王的指示,不负我的性命。”庄妃的姑姑喆喆当然是中宫的皇后,她的姐姐海兰珠,在庄妃之后入宫,取名宸妃,地位仅次于东宫——关雎宫的皇后。西宫的另外两个妃子和东宫的延庆宫淑妃,原本是察哈尔蒙古力丹汗的妻子,皇太极在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了她们。这种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考虑。所以在后宫中,庄妃的侄子地位是最突出的。除了她的姐姐宸妃,最小的庄妃也很受青睐。尤其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被皇太极视为继承人的宸妃的第八子死了,庄妃在两天后适时生下了第九子福临,进一步提升了她的地位。清代官书上说庄妃曾“辅佐过唐太宗文”,但在唐太宗和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在政治上不太可能有太大表现。只有“庄妃劝降疆域”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为后来的“王太后出嫁”说做了铺垫。看来这位聪明漂亮的庄妃娘娘是习惯用美人计了。崇德七年(1642),明清宋金战争期间,关外明军总司令洪承畴战败被俘,被押往盛京。皇太极急于让洪承畴叛变并加以利用,于是派范文程等一帮汉臣依次投降。但洪承畴似乎很坚决,不为所动,绝食在狱中至死,皇太极不知所措。一天晚上,监狱的门被轻轻打开,庄妃飘到了现场,手伸进了汤里。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他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后来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被许多文学作品生动地诠释着。但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而是被皇太极的思想软肋抓住,亲自成功投降。崇德八年(1643九月21)八月初九,打了一辈子仗的皇太极病逝。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了君王争夺皇位的混乱局面。最后,各派达成妥协,让年仅六岁的福临当了皇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扮演了五皇后的重要角色。八月二十六日(65438+10月8日),福临登基,改年号顺治,庄妃被尊为“太后”。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是在孝庄的监督下,各方面的学习还是比较优秀的。肖壮上台后,仍不时对其言行进行训诫,使其在政治上颇有成就。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叶璇继承皇位。他再次肩负起保护和教育年轻皇帝的重任,地位进一步提升为皇太后。会徽增加为“昭圣慈寿安邑敦惠文和弘景皇太后”。小壮很爱康熙。当他年轻时,他把他放在膝盖下,并让他的贴身女仆马谡·拉古照顾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很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当我还是个蹒跚学步、会说话的孩子时,我得到了我神圣的祖母的教导。我所有的食物、鞋子和话语都被管理得井井有条。虽然我一个人住,但我被教导不敢越轨。不然我就被监督了。这是因为我的成功。”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晓庄以自己的影响力平衡了各种关系。特别是她没有继续从母系家族博尔济吉特选皇后,而是认定索尼的孙女赫赛里·哈拉(heseri hala)为皇后,由索尼独占的侍郎鳌拜体现了她政治家的胸怀和见识。康熙成功铲除鳌拜也离不开孝庄的支持。康熙不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成功的英国大师。他对小庄也极为孝顺,祖孙感情深厚。小壮晚年过得很幸福。康熙二十六年(1688 65438+10月27日)十二月二十五日,萧庄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她临终前告诉康熙,太宗山陵已久安,不能为我轻举妄动。况且我心里舍不得你们父子,所以她选了个地方把我埋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在康熙的授意下,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宫五间房被拆除,建在昌瑞山脚下,名为“临时安风堂”,供其休息。直到雍三年(1725)才在临时安风堂的原址建起墓地,葬于地宫。因其陵墓位于盛京太宗赵静陵之西,故称“赵茜陵”。赵茜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如果围在东陵的风水墙内,就会形成屏障。对小庄的父母和爷爷奶奶来说,小庄的父亲是科尔沁部扎日古齐判官芒古斯的长子,是清朝开国皇帝皇太极的正式皇后哲哲的长兄。他叫布赫,有宰桑的职位,甚至叫宰桑-布赫。宰桑在汉语中是“宰相”的谐音,是部落首领的幕僚和助手。清代历史上多处记载庄妃的父亲叫宰桑,以其职为名,就像现在张、李都被当作他的名字一样。宰桑的哈屯(夫人)叫博里(平安的意思),清人称婆婆为科尔沁大公主,称她为科尔沁二公主。博丽贤惠、敏捷、孝顺、谦虚,有很强的沟通能力。早在1623年正月,伯力就开始让他的长子——乌克山太吉派使臣与后金交流。努尔哈赤死于1626,她作为蒙古族姑娘塔吉哈屯的妻子,带领大儿子吴克善到盛京守丧。此后,她多次陪同婆婆科尔沁公主到后金宫探亲。崇德二年(1637)秋,大学士范文程亲自到科尔沁草原女王、庄妃的故乡,宣读诏书:哲人之父、宸妃、庄妃的祖父芒古斯被封为和硕夫亲王,墓前立碑;冯哲哲的母亲宸妃和庄妃的祖母是科尔沁的大公主。随即,宓妃特地赴京朝见谢恩。也是李博陪着婆婆,让她的两个儿子吴克善和满竹溪护送她到盛京。皇太极亲自率领王贝勒和福晋到武场迎接,直奔皇宫,在那里受到了最高规格的接待仪式。宴会期间,他们聚在一起。崇德三年夏(1638),宓妃照例进京朝见,由李博陪同,并让两个儿子护送她到盛京。皇太极热情款待,歌舞庆祝。过了几天,皇太极立海兰珠和布木布泰的母亲、科尔沁的二公主李博为和硕的贤妃,并给她举行了祭祀仪式。这个礼仪仪式由16人组成,包括护卫、乐师、侍女等。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巨大荣誉,也是除了Aisingiorro家族之外唯一的一个。金改国号清并迁都北京后,伯力多次进京看望女儿孝庄皇后和长孙顺治皇帝,加强了博尔吉金家和爱新觉罗家的关系,很受朝廷的尊重和爱戴。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宰桑、勃利的子孙为清朝的建立、边疆的巩固和安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孝庄文父母的墓地在嫩江与第二松花江交汇处左岸以南约18里,正好在第二松花江与查干湖(圣水湖)中间。此地原是小壮爷爷芒古斯和父兄三代人的游牧之地,现在是左中旗的地盘。清顺治五年(1648),建立郭尔罗斯前旗,以奔巴镇为札萨克。于是郭尔罗斯人跨过第二松花江,大举南下,与今天的长春(当时叫毛盖图)毗邻科左中旗。在这种情况下,科尔沁部落首领、吐西耶图齐(今科右中旗)王子巴达力邀请科右前旗扎萨克郡王布达次(1651)、卓力克图齐(科左中旗前身)扎萨克王子吴克善、前郭尔罗斯旗本巴及相关官员入盟。由于科右中、前尔旗的祖切克、科左三旗的祖那木赛、前后郭尔罗斯的乌帕三人是一母所生的兄弟,为了防止后代因边界纠纷伤害兄弟姐妹,基于礼让顺利达成协议。在海埂东北约15华里的金科县左中旗漆树乡竖起了一个大土堆,群众称之为“四王边陲堆”。平定铁路修建后,设立了一个火车站,叫边昭(坨子)站,至今还存在。这样,庄妃父母陵墓所在地划归郭尔罗斯前旗管辖,但陵墓仍归科左中旗管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划归吉林省前郭昌蒙古族自治县管辖,即前郭昌县库里村(屯)。库里,蒙古语谐音为Wuri(坟墓),村子叫Wuren(日语)Aili,意思是有坟墓的村子。不是先有村后有坟,而是先有坟后建村,所以得名。据《大清约法》记载。妾表”,“孝庄文皇后之父,乃宰桑与莽古子。顺治十一年五月,太子何被追授。”这个称号可以理解为皇帝单独的主权。宰桑-布赫英年早逝,按照当时蒙古人的丧葬习俗,葬在现在的库里屯南坡,没有坟墓。庄皇后的母亲、硕贤公主伯力死后,与丈夫宰桑合葬。被皇帝封为和硕忠亲王和硕贤公主。其实早在1638年,玻璃贤妃的称号就被皇太极封了。这次在顺治皇帝里,我把我爷爷宰桑封为和硕忠亲王,把我奶奶封为贤惠公主,只是起到了一个重申的作用。第二年,也就是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初七,按照顺治皇帝的遗嘱,他们的长孙和塔在墓前立了碑。至此,这个地方有了“库里”这个名字。库里屯四面被土堆包围,呈椭圆形,中间有一个盆地。东西长约65,438+00,南北宽8华里,高65,438+00余丈,生长着多少杨、柳、榆。盆地中央有一个隆起,西高东低。当地人称之为土龙岗,将盆地一分为二,形成平坦的“岳”字形地貌,村落位于土龙岗北侧的平原上。土龙岗东端有一处泉眼,四季流水连绵,清澈甘甜,蜿蜒向南,形成杭州龙井村九溪十八溪般的景色,在南坨子北侧形成一个小水泡。泡泡里,夏天荷花盛开,金鱼在浅浅的水底游来游去,一群大雁也时常来戏水。真是风水宝地。庄妃父母的葬墓在土龙岗中部的南坡。在顺治皇帝的命令下,国家拨出巨资在金科左中旗扎萨克(政府)修建了芒古斯和宰桑两座公墓。和硕忠亲王的宰桑墓地,南面隔着一坨,南北与父亲芒古斯墓地相对。陵园由墓、碑亭、祭祀庙三部分组成。忠诚的王子和贤惠的公主合葬的坟墓是一个带青砖围裙的土堆圆顶。墓南50多米处有一块石碑,上面建有亭子,呈方形,青砖黄瓦结构。亭东约30米处有一庙,外为青砖砌墙,前有三门人,中间为朱红大门,门周围有平、周仓等泥塑。园内有五个主要院落,东西三间,均为人字形青砖青瓦房。正殿是祭祀殿,有三个光明日和两个黑暗日。明室北墙附近有平台和桌子,中间有佛龛。上层是皇帝的两封信,即桑载、钟硕王子和李博作为贤惠公主的印章。书信呈折子状,用黄绢包裹,龙面用黄缎包裹,置于镶有精制紫檀木和白玉金边的盒子中。中间层包含了哈萨尔的族谱,从哈萨尔到宰桑十八代的名字。相传,哲里木盟(今通辽市)的左克、尤克等旗都曾派比车旗(文书)到此抄写。现藏于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科尔沁谱牒手抄本是从左克中旗收集的,也是该谱牒的复印件。其内容来自《蒙古的起源》一书的作者萨斯喀彻温族的兄弟包道-太极所写的黄色大黄书(155页)。西方有佛经收藏室,东方有宣扬忠义之道的大众偶像。这座寺庙被蒙古人称为宾图-额赫因-苏摩。宾图是指有学问、有智慧、高贵、稳重、正直、有教养的人;总和指的是妈妈;音意为“得”;相扑,指寺庙。伪满洲国民生部保健司10月(1941)编辑的《满洲里古遗址、古物、名胜古迹自然遗迹汇编》中,郭尔罗斯旗记载:“宾图公主墓在塔湖库屯。清朝顺治年间,宾图公主驾崩;达汗王在本旗库力屯选择墓葬葬修庙宇,与留在墓葬中的十户人家一起管理祭祀。”这里记载的“宾图公主”与碑文中的“贤妃”一致。解放初期,坟墓和纪念碑都被毁坏了。重点文物:贺太子、先妃墓碑,由碑体、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同高5.82米。碑为长方体,顶部两角略圆,高145cm,宽130cm,厚40cm。额头前后各有两条盘绕的龙。双龙前肢撑地,被对方尾巴夹住。后爪一起踢一个球,在云和水中翻滚,栩栩如生,精雕细刻。在球的下面,有一个长45厘米,宽40厘米的长方形凸面。在它上面,两行汉字刻着蒙文双行,中文意思是“站起来”。左边两个字是新满语,右边三个字是蒙古语。满族人崇拜东方,说明他们在清初就用蒙语和汉语行使权利。文底至碑底宽度为12 cm,均为精雕云水纹。纪念碑为长方体,高292厘米,宽125厘米,厚34厘米。纪念碑正面四周宽12.5cm的云龙浮雕图案。里面雕着十二条小龙,上面两条,下面两条。每组两首对歌,直奔一颗珠子。左右各有四个,都是头朝上,身朝内,各有佛珠一颗一颗。一球接一球,火苗飘飘,生机勃勃。碑面上并排竖有15行,共计383字,一行刻有蒙古文和满文,左侧七行为满文,共计182字;右边8行是蒙文,共201字。每个字的第一行是“忠君及忠君贤妃奏章”,最后一行是“大清顺治十二年五月初七”。碑文主要是歌颂庄妃父母的功绩。碑的背面和正面一样,也是中间无字的云龙浮雕。基座是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刻而成的石龟(名桫椤),头尾长310厘米,高145厘米,最宽处132厘米。乌龟四肢着地,昂着头,双眼向前看,泰然自若,负重千年而不怨。精美的身体装饰和雕刻使石龟更加栩栩如生。这座纪念碑于1947年秋天被推倒。碑与座分离,碑断为两截,抛于荒野。1981年后吉林省文物队发现,翻译碑文后认为,此碑是艺术处理较为完善的石碑之一,因其规模宏大,主人名号高,雕刻精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特别是满文和古蒙文碑刻,对研究蒙满文的发展和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此碑被列为吉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命名为“满蒙石碑”。1983吉林省文化厅拨款进行了原地粘合修复,恢复了历史风貌,加盖了一座六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凉亭,修建了防护围栏,设立了标志。1987,长山电厂建立珍珠园,园内建省博物馆——孝庄祖陵陈列馆。满清碑刻被搬到展厅中央,盖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重檐歇山顶式黄瓦青砖,四角结构,被保护起来,变成了旅游景点和研究历史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