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最大深度达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在海峡里,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冬季表层水温0.5-3.0℃,浮冰可漂至南美南端。夏季3.0-5.5℃,无浮冰。地表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逐渐增加。这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域之一。
在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之前,德雷克海峡在19年和20世纪初的贸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巨型油轮的出现和日益拥挤的巴拿马运河,德雷克海峡可能会再次成为重要的水道。事实上,是1615年斯科顿率领的佛兰德探险队第一次穿越了这个海峡。英国航海家德雷克只通过麦哲伦海峡到达火地岛。
基本介绍中文名:德雷克海峡mbth:德雷克海峡地理位置: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宽:300 km,宽:900-950 km,平均水深:3400m,平均风力:8级以上连接海域:?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地理意义:南极洲和南美洲的边界气候:极地苔原气候简介,名称由来,自然环境,地理位置,历史演变,气候特征,地震记录,开关效应,卫星数据,原因介绍,季节变化,科学研究,最新证据,低温记录,简介德雷克海峡的名称由来以发现者弗朗西斯·德雷克命名,他是16世纪英国私掠船的船长,德雷克本人最终合并。事实上,德雷克并不是第一个发现它的人。早在1525年,西班牙航海家FranciscodeHoces就已经发现了这条海峡,并亲自航行通过,因此他将这条海峡命名为MardeHoces。可惜这个名字并没有广为流传。自然环境德雷克海峡平均水深3400米,南北分界线最深处约4800米。海峡上空盛行西风,尤其是在北半部。北方年平均气温5℃,南方零下3℃。七月的最低温度是零下20度。峡内夏季(2月)不结冰,9月结冰面积最大。但是漂浮的冰山在任何季节都可能出现在海峡里。德雷克海峡的海水从太平洋流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南极环流的一部分,流量为每秒654.38+05万立方米。地表水温从北部的6℃到南部的-1℃不等。在南纬60度,气温变化明显。这个区域被称为南极辐合带或极锋,它被亚极地表层水和较冷的南极表层水所包围。在500-3050米深度,有一个相对温暖的高盐度深水环流。就整个德雷克海峡而言,海水的盐度和含氧量从南到北递增。水下摄影显示,这里有很多海洋动物,大部分是海胆和海星,还有海绵。浮游生物也相当丰富。南方盛产磷虾。地理位置德雷克海峡位于南美洲最南端和南极洲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靠近智利和阿根廷。它是沟通南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也是南美洲和南极洲的分界线。在巴拿马运河开凿之前,德雷克海峡是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重要海上通道之一。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它位于南美洲的南端和南极洲的南设得兰群岛之间。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970公里。德雷克海峡是世界各地通往南极洲的重要通道。由于极地气旋的影响,海峡经常出现大风大浪,有时浪高可达10-20米。从南极坠落的冰山经常漂浮在海峡中,导致航行困难。德雷克海峡历史65438+6世纪初,西班牙占领了南美大陆。为了切断其他西方国家与亚洲和美洲的贸易,他们封锁了海上航线,禁止其他国家的一切船只来往,使太平洋成为西班牙的私人海域。这时,英国人德雷克的奴隶船在西班牙遭到袭击。德雷克逃脱后,成为一名海盗,为报复抢劫西班牙商船。1577年,德雷克在躲避西班牙军舰的追击时,偶然发现了这个海峡。这一发现为英国找到了一条不经过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的新通道。从那时起,这个海峡就以它的发现者,英国的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名字命名。德雷克海峡事实上,西班牙和西班牙语国家都不承认德雷克海峡这个名字。虽然德雷克认为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这条通道的人,但他实际上并没有穿过这条危险的走廊。事实上,德雷克并不是第一个发现这个频道的人。早在1525年,西班牙航海家弗朗西斯科·德·霍塞斯(Francisco de Hoces)就发现了这条海峡,并亲自驾船通过,因此将其命名为马尔·德·霍塞斯(Mar de Hoces)。可惜这个名字并没有广为流传。巴拿马运河开通后,德雷克海峡运输通道的作用逐渐下降。然而,随着南极大陆与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关系越来越重要,世界各国对南极越来越重视,纷纷前往南极进行科学考察和探索。德雷克海峡,一条从南美洲到南极洲的海上通道,成为许多国家前往南极进行科学研究的必经之路,因此被赋予了新的战略意义。可以预见,随着南极大陆科学研究和开发的深入,德雷克海峡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高。德雷克海峡的气候特征海峡两岸的气压差为1.2毫巴,使得南极大陆干冷的空气与美洲大陆相对湿润温暖的空气进行交换。南极辐合带穿过南纬60°附近的海峡中部,东风环流和西风环流在此交汇。德雷克海峡以汹涌的海浪闻名。因为太平洋和大西洋在这里交汇,而且是在南半球的高纬度,风暴成了德雷克海峡的主宰。好像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飓风波都聚集在这个海峡,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就连万吨巨轮也像惊涛骇浪中的一片树叶一样摇摇晃晃。这条常年呼啸的海峡,历史上让无数船只在这里的海底翻船。所以德雷克海峡被称为“杀人西风带”、“风暴走廊”、“魔鬼海峡”,是名副其实的“死亡走廊”。德雷克海峡地震记录:2018 10 10月29日14时54分,德雷克海峡(南纬57.35度,西经66.40度)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对1982 ~ 2004年NOAA卫星数据(高级甚高分辨率雷达)的南极地表温度趋势图分析表明,南极地表温度趋势偏冷,而南极半岛趋势明显偏暖。上述“地表温度”指的是极地陆地表面和海面的几毫米,而不是南极地区的大气温度。南极极地地区变冷趋势的一个可能解释是,南极周围的海水温度变暖,导致南极大陆内陆降雪增多,从而使南极高地地区变冷。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臭氧的减少。通常情况下,臭氧在极地平流层吸收紫外线使平流层变暖,但臭氧的减少使极地平流层趋于变冷,从而增强了极地涡旋。它所形成的极地周围的强风就像一个大气栅栏,阻挡了来自南极海岸的暖空气向南极内陆移动。强极涡的形成是南极内陆变冷趋势的一个解释。事实上,更科学的解释是南极大陆周围的海洋环极环流。南极半岛变暖使海冰大量融化,扩大了德雷克海峡通道,拓宽了南极周围的环流,阻断了极地热量向南极的输送,从而使南极极地地区变冷。介绍了南极企鹅的由来。德雷克海峡海冰的转换效应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以及始新世中期和渐新世早期的总温降是整个新生代最剧烈的。这种下降被认为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1,德雷克海峡和塔斯马尼亚以南的海峡开始为全球环流和气候隔离的环极流开辟道路;2.随着澳大利亚北移至新几内亚,赤道水域吸热面积减少;3.特提斯海是封闭的,赤道环流过不去。德雷克海峡的开通可能形成环极流,切断极地热量向南极的输送,导致冰架和底层水变冷。同理,德雷克海峡被延伸的南极冰盖封闭,导致气候隔绝的环极西风漂流带消失,加强了赤道热流向两极的输送,使延伸的冰盖趋于消失。这是南极冰盖无法扩展成南半球大型冰川的重要原因。季节变化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很大。海冰净冰面积2月最小,为243.8平方公里,9月最大,为1632.4平方公里,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7倍。南极海冰从70年代到90年代的长期趋势有两次突变,一次发生在1975年底和1976年初(厄尔尼诺年),另一次发生在1988(拉尼娜年),海冰从少到多缓慢变化。海冰的减少和厄尔尼诺现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南太平洋低纬度海温在3月附近最暖,9月附近最冷。1973年,南半球冬季海冰范围比夏季大幅度扩大;最小值出现在2月10,最大值出现在7月16(与9月最大值的一般情况相比是一个特殊的异常)。与之相关,4月1972至2月1973期间为厄尔尼诺事件,6月1973至4月1974期间为拉尼娜事件。对比两者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南极海冰与南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即德雷克海峡冻结线的季节性北移关闭了德雷克海峡的“海冰开关”,导致秘鲁寒流相应增强,这是拉尼娜事件和秘鲁沿岸表层海水季节性变冷的主要原因。科学研究的最新证据最新证据证实了德雷克海峡海冰全球气候开关功能的存在。地质资料表明,德雷克海峡在中长期气候变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德雷克海峡海冰的进退意义重大。一种可能的模式是:德雷克海峡的水循环因冰的推进而减少,水位升高,部分水被阻挡向北流动,加强了秘鲁寒流,冷却了东太平洋表面的海水,加强了沃克环流,触发了拉尼娜冷事件,增强了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即西风漂流),变暖的南极环流使德雷克海峡冰后退;冰退导致德雷克海峡的水循环增加,水位下降。本应向北流动的一部分水进入德雷克海峡,削弱了秘鲁的寒流,使东太平洋表面的海水变暖,削弱了沃克环流,使西太平洋积累的暖水向东流动,引发厄尔尼诺暖事件,削弱了赤道太平洋热流与南极环流的热交换,变冷的南极环流使德雷克海峡结冰。东西太平洋海平面的反向波动和极地冰盖的波动会引起强烈的火山地震活动和洋壳的跷跷板运动。2005年2月德雷克海峡记录的最低温度将使海冰面积增加,南极环流减弱,秘鲁寒流加强,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这就是2004年9月至2005年2月弱厄尔尼诺事件突然中断的原因。2005年5月以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持续降低,2005年底可能出现拉尼娜事件。这一预测得到了证实。德雷克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