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扩展信息
童谣是一种带有民歌风味的短诗,主要为幼儿所接受。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是民歌的一种,全国各地都有。
内容多体现孩子对生活的兴趣,传播生活、生产方面的知识。歌词多采用比兴的手法,词韵流畅,容易上口。曲调接近语言的音调,节奏轻快。有独唱也有二重唱,比如公认的世界第一首儿歌《一闪一闪小星星》。
儿歌既有民间童谣,也有作家写的诗。近年来的《叶鹏新儿歌》很有时代感;另一首梁静茹歌曲被命名为儿歌。
二、表现手法
1.暗喻
这是儿歌常用的修辞手法。运用这种手法不仅可以使儿歌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那些远离生活、难以理解的事物。孩子们对比喻很熟悉。
这样一波“月亮”:“月亮是弯曲的,像一只小船,摇来摇去,越摇越圆。月亮是弯曲的,像一个银盘,转啊转,转啊弯。”因为把弯月比作摇船,把满月比作旋转的银盘,月亮盈亏变化的自然现象在亲切而动态的描绘过程中变得有趣而生动。
2.化身
拟人手法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审美情趣,因此在儿歌创作中被广泛运用。比如李文燕的儿歌《雨滴》:“雨滴,爱干净,/道路闪亮。”小孩子把小玉比作一个干净的孩子,很有意思。
夸大
儿歌中的夸张与想象密切相关,往往带有一些幻想色彩。如《种向日葵》:“海与蓝天相连,山与蓝天相连。我要种向日葵,种遍山野。
葵花叶,青油,葵花瓣,黄灿灿,葵花杆,如竹竿,距天仅三尺。要剁一个葵花盘,需要拿一个大火箭,投下一粒种子,渔夫就是一条船。“可想而知,这首童谣会因为夸张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惊喜。
兴奋起来
儿歌开头一般用欢呼来营造气氛。比如传统儿歌《菊花开》:“板凳歪了,菊花开了。多少花?开三个,一个给爸爸,一个给妈妈,一个给鸽子。”
第一句是即兴句,似乎和下面的文字无关。如果仔细品味,可以想象小主人公坐在长椅上玩耍,突然看到旁边菊花盛开的场景,起到了营造环境氛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