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书院北门的设计很有讲究,顶部形似官帽,体现了旧社会读书为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三门组成一个“质”字,意思是做高官。要进入学院的大厅,你必须爬十三级台阶。前六步是努力学习,从第七级开始,你将获得七个等级到一个等级,这意味着你将一步步晋升。大门上方的木雕月亮梁看起来像一本打开的书,意思是“打开书是有益的”。“卷轴”原来镶嵌着“天开云纹”几个字,可惜现在已经不在了。和平书院创办时是黄氏宗亲所办的学校,专为宗亲子弟而设,开创了和平宗亲办学的先河。邵武南部各姓氏、宗族竞相效仿,从此宗族办学习以为常。自宋代以来,和平书院逐渐成为一所地方学校,吸引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在书院讲学,如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等。据说,在现存的和平学院东门上的“和平学院”字样是朱题写的。和平历史文化教育的发展,造就了一千多年和平学习的氛围,文风蒸蒸日上,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人。比如宋代,大理国的程黄同,司农的黄慎,二把手龙哥的上官钧,元朝的国史编纂,文学家黄清老,都是从和平书院出来的。和平学院可以说是邵南人才的摇篮。《和平学院》这本书仍然留在村民们的袖子里。李寨
和平东门街旁有一座老秀才牌坊,是和平唯一的老秀才牌坊。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秀才李有度所建,同治年间重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南宋著名人物李纲的第七子修的一个分支的后代,和平相处,他们的地方被称为“李家祥”。据《清秦里李氏》记载,清代此巷有进士三人,故又称“进士巷”。穿过金石巷便是李宅,门楼古朴壮观。李寨是古镇中仅存的两座明代建筑。其结构特点是大庭院独立,小庭院相连。天井讲究四水归堂,采用明沟导流。大殿前矗立着两根巨大的柱子,这是明代的建筑特色之一。
施立达笛福
位于和平古镇东门。这门是清末“一医九医”。李大夫,建于清同治年间,是郑风、周智李春江、冯至和周支立李彤七川的居所,俗称“李恒生”(意为长盛不衰)。门楼砖雕精美绝伦,人物栩栩如生,美不胜收。八字墙上有《三国演义》中的四个典故:“斩颜良”、“华容道”、“长坂坡”、“博望坡”、“宋太祖千里送京娘”,还有雕刻精美的松、竹、梅、鹤、鹿、麒麟等图画。雕龙是清代同治的典型产物,历史特征非常明显。大福地建筑占地1,000余平方米,为四合院式院落建筑,南侧为木质二层门卫。院内三厅,均为三开间,斗式结构,大规模修行。门格、窗格、麻雀替身等构件上雕刻有花卉图案和人物故事。石柱的底座有一个叉。大殿的柱上,曾经有一副用沉甸甸的竹片刻成的寓意深刻的对联:天下第一忠臣孝子;世界上只有两件事:耕田和读书。充分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忠孝节义和长期农耕读书文化。站在第三个大厅的中央,远远就能看到第二个大厅的屋顶有一个形似怪兽的屋脊装饰,古朴而神秘。
黄大夫第
黄大夫是郑氏第十九孙黄应璧在黄桥三房的住处。雍正至嘉庆,黄氏三代封为大夫,称为“一大夫三大夫”。黄应璧是清嘉庆十七年(1812)冯至大夫,直隶府五品知府。黄的《大福地》和《大业主》。黄的“大夫第”位于镇北门,有三个院落,分别位于和平大街的东西两侧,占地2000多平方米。街道东侧的两栋楼并排相连,东西向。后屋原来的花园和戏台,可惜,戏台已经拆了。只有21世纪在和平民居修建戏台时发现过此例,绝无仅有,真的很少见。西边有一条街,坐西朝东。黄大夫主院建筑技艺精湛。砖石牌楼式八字门楼,雕刻精美,气势磅礴。四幅主图以粗犷的写意手法,雕以梅、竹、松、锦鸡、鹤等物,是“宋鹤延年”、“富贵长存”、“竹报平安”、“锦绣喜事”的和谐隐喻。既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又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主院三进两厅,正殿一厅三天井,均有三开间,南侧有卫。房屋为斗式结构,建筑规模宏大,木质构件小巧细致,瓜柱、月亮梁、麻雀、花窗、隔扇等雕刻精美逼真。除了雕刻精美的花草,花窗还雕刻了蝙蝠和鹿。蝙蝠象征“福”,鹿象征“禄”,充分体现了主人为祈福的美好愿望。这里的天井以地下沟渠排水,漏水处设计成铜钱形状,精雕细刻,寓意“肥水不流外人田”
廖氏大笛福
廖氏“大夫第”,又名“廖建顺”,建于清同治年间,是朝医、广东四级候补法官廖传珍的住所。晚清廖家三代“一医四医”也是儒、官、商。廖大夫有四个院子,占地2000多平方米。临街两个院落,三个入口,两厅三天井,前店后屋。位于西门的两座建筑朝东,主庭院有三个入口,两个大厅和两个天井,另一个庭院有一个单一的入口大厅。西门廖家主院三进两厅,占地500多平方米。大门有点斜,走的是正西方向,这是廖大夫的特点之一。主院第一入口在正门楼外,两侧只建走廊,楼上是书房,称为“克子楼”。门楼只有几块花花草草的砖雕,朴实无华;大门上刻着楷书“大福地”三个大字,雄浑有力。“柯子楼”的雕刻和对联精美绝伦,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优秀的艺术品,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其建筑吸收了西方建筑文化,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历史象征和见证。南廊有一棵古柏,建廊前就有了。在建造房屋时,强调自然、时空、人员的和谐,注重环境协调和生态保护,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建筑体现。一首名为《穿柏》的诗中写道:“根在雕轩下,干透屋顶荫。雕廊色旧,柏青犹鲜。”这是柏树的真实写照。堂内“贤孝”匾额,为清末少武府正殿朱恩为廖德昌媳妇、廖玉堂夫人悦福所赞。傅伊人贤惠孝顺,热心公益,是公认的贤妻良母。廖大夫的四合院临街,三进两厅三天井,前店后屋。这座房子有一个桶形结构和三个开间。花草雕刻图案,历史故事等。窗花雕刻有《二十四孝》中王翔“卧冰求鲤”、“黄翔“询蚊补血”、“孟宗哭笋”等典故。此外还刻有历史上著名的故事,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关羽在华容道放曹操的故事。这些雕刻技艺精湛,形象生动。
此外,和平古镇还有司马地、郎官地、“恩光”宅、“宫媛”宅。
郎官寨
郎官府,位于古镇主街西侧,是现存的两座郎官府之一。这座朗关民居,门面朴素,但砖雕窗棂精致而深邃。窗棂用青砖精雕细刻,雕有琴、棋、书、画四物,充分展示了清代光绪时期书法家杜的艺术品位。
“恩光”屋
“恩光”屋位于古镇的北门。这家的大门是青砖砌成的,有几处砖雕,古朴大方。门口青石板上刻着“恩光”二字,笔画苍劲有力。“恩光”的房子有两个特点:一是大门朝北,在和平年代极为罕见;第二,厅堂不是在天井后面,而是在天井旁边,与其他古宅不同。和平古镇东北有两座宝塔。东门塔为三檐歇山式,其余三塔均为两檐。东门宝塔,门口用的是石条,墙用的是大鹅卵石。这块城墙脚下“禁止移动,保地方”的石头,是和平“老城三大禁碑”之一,建立于清朝。当时因为地主少,农民多,农民每次都把大部分收成交给地主。庄稼歉收,粮价上涨,地主把大部分粮食运到邵武城关或福州,导致产粮区成为缺粮区,农民面临饥饿威胁。所以设立了这个碑,轮流看守,规定所有私自运输的粮食必须没收或者低价收购,所以起到了维护当时粮食市场的作用。北门宝塔被当地人称为“舞阳塔”,因为对面的山叫舞阳山,是清朝同治年间翻修的。城门的门洞是石头造的,比东门的门洞还高。城门两侧,保留了一段鹅卵石砌成的明城墙。鹅卵石上长满了青苔,石缝里长着绿色的野草,四季野花盛开,充满了诗情画意。风雨兼程,见证百年夕阳;古色古香的城门迎来了很多古镇,有欢乐也有悲伤。单露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描写支离破碎,斑驳陆离,但却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古镇历史。
和平古民居的朝向多为西朝东或东朝西。这种朝向导致夏季阳光从天井上方长时间照射在大厅上,使大厅异常炎热。为了解决暑假的问题,这里的房子有两种遮阳方式,分别是轨道推拉式和百叶式。黄大夫朝西的两个院落,采用轨道推拉遮阳方式。这种遮阳方式是在厅堂檐前的横梁上设置一个可移动的机构,用牡蛎片做一个遮阳板,既能遮阳又能采光。如果要遮阳,拉动机构的缆绳,遮阳板就会沿着天井上方的轨道运行,直到完全遮挡;当向相反方向拉动拉线时,遮阳板将向后移动。另一种转轴,即用来卷遮光布的转轴。廖大夫用的就是这种内底纹法。位于南门的“谢氏粮仓”,又称“谢氏庄仓”,是一座清中叶的建筑。它的外观是一个砖桶砌成的四合院。风火墙具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色,占地约2000平方米。粮仓是木头做的,粮仓的地面离地20-30厘米,防止受潮。粮仓大多保存完好,是古代庄园不可多得的主粮仓。
老城义位置位于古镇的东面。早在明朝,平安就建过仓库。义仓主要用于帮助孤儿、穷人和荒年灾民。现存的义仓,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占地近400平方米。建筑外部是一个有桶墙和堆积墙的四边形,有4个仓库,可储存65,438+0,000多块石头。由于年久失修,现在看到的义仓十分破旧,嵌在墙里的石板上雕刻的义仓规章制度和修建义仓的功德碑,至今仍清晰可辨。和平古镇内有天后宫、万寿宫、三仙宫,山谷被称为“老城三宫”。
天后宫位于古镇区街北,朝东朝西,临街。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供奉妈祖娘娘。邵武历史上造纸业发达,太平廖建顺、李家族在清朝时到福州、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经营纸品贸易,因此发家致富。天后宫是由廖建顺、李等人建造的。占地400多平方米,有上下两个大厅,建有戏台。每年元宵节,一尊木质的妈祖像被抬上由八个人抬着的官方轿子,在大街小巷游行,在皇宫里表演。天后宫通常兼作“福州会馆”,多为纸商洽谈生意、交换纸市的聚集地。
万寿宫位于古镇区街北,朝东朝西,临街而建,为清中叶游历江西邵的商人所建。占地约500平方米,四柱三单门,八字牌楼式门楼,门楣青石板上刻有“万寿宫”三个大字。砖雕内容丰富,技艺精湛。有两个大厅,上面一个是专门为许真君的巨型雕像。宫内不迎神不祭祀,实际上被视为“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和平集会和活动的场所。
在古镇东门的东北侧,有一座道观——三仙宫,又称灵仙宫,坐西朝东,是供奉邱、王、郭三仙塑像的上下大殿。
“颜夕宝堰”位于和平大街西侧,距离黄的“大福地”30多米,是镇上唯一的选举大厅。“颜夕宝堰”建于元代,但后来数次毁建。现存的主体建筑建于清代,上世纪80年代进行了修缮。一进门就能看到弥勒佛,他的肚子能容纳世间万物,一开口就嘲笑世间所有可笑的人。大雄宝殿供奉观音菩萨。和平古镇保留了完整的古街巷。城堡内有两条街道,分别连接东西门和南北门。街道两旁纵横交错的大小巷子,中间铺的是青石板,两边铺的是鹅卵石,有的全是河卵石。古城街,贯穿古镇南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古街长600多米,宽6-8米。街道中央铺着青石板。由于北高南低的地形关系,街道顺势形成“九弯十三弯”,宛如一条飞龙。古街两旁,近百条古石巷纵横交错,或长或短,或宽或窄,高墙窄巷,古朴幽远。古民居众多,既有中原古风,又有地方特色,堪称古民居中的瑰宝。东门大街两旁的老房子拥挤不堪,多为砖木结构。石板铺在街上,石块是光滑的。雨后,它们亮如明镜,如画。街上每隔100米,就有一条条石头铺成的棋盘状图案,当地人叫棋盘石。
走进和平镇,你会惊叹于它的传统文化、淳朴的民风和丰富的特产。“和平书院”在乡亲们的衣袖间依然堆满了书籍,尊师重教的民风弥漫在学生中。原始傩舞、婚礼民俗、稻田养鱼、田埂种豆,听导游介绍古代民俗,都是一种享受。农家水酒、和平鲤鱼、和平豆腐、和平米粉、观音茶等。,让游客领略千年古镇的闲适与温馨。
是一首充满南武夷乡土气息的民歌,从很远的地方一直唱到现在。它是一颗单纯的珍珠,从遥远到今天;那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博物馆,抖落尘埃,留下珍贵。是一座奇迹般保存了300多栋明清古宅的和平古镇。
和平镇,位于邵武南部,是一座具有4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它是古代邵武通往江西、泰宁、建宁、汀州的咽喉要道,而出闽三路之一的“愁岭”又在太平境内,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唐代以来,李、项、分县制度相继建立。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有古堡、宝塔、县衙、明末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袁崇焕题写的“聚奎楼”,有闽北历史上最早的书院,寺庙、祠堂、义仓众多,明清民居建筑近300座,建筑技艺精湛,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的600米长古街,被誉为“福建第一街”。这里读书氛围浓郁,文风蒸蒸日上,人杰地灵。从唐代到取消科举,和平产生了137名进士,被誉为“进士之乡”。这里有相当丰富的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戏剧和舞蹈遗迹。仅舞蹈就有70多种,主要有古画花灯、乔奇花灯、踩高跷、刀花舞等。尤为珍贵的是傩舞,它始于和平保存下的奴隶社会,可谓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走进古镇幽静的小巷,悠长的古韵扑面而来,让人大开眼界,感叹遐想。
和平古称“禾平”,意为地势平坦,五谷丰登。这是一座古老的城堡。新石器时代,古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有记载的历史始于唐朝。唐代称“周瑾”,宋代称“周瑾乡和平巷”。因唐代人口密集,形成了繁荣的市场,宋代以后又被称为“旧城街”。袁继承了宋制。明朝为“三十三都”,万历年间,和平建塔建堡。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设和平县。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一些大家族经常受到土匪的骚扰和掠夺,在黄氏族群黄、黄若祺的倡议下,修建了平安堡。城堡周长360英尺,面积0.43平方公里。和平城堡的建造就地取材,全部用河卵石,别具一格。城堡有四个门,四个小门,东、西、北、南四个正门,门上建有瞭望塔供观察。
和平古镇有许多富有的房子和有价值的建筑。
青石板和鹅卵石铺成的小巷在城堡中纵横交错,光滑的鹅卵石记录着古镇的繁华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