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政政策的含义:国家通过确定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方向和数量,调节数量的增减,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如预算、税收、国债、补贴、财政收支等。
(2)分类: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
①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抑制需求,扩大社会总供给。
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财政支出,刺激需求,增加国债,扩大财政赤字。
③稳健的财政政策:松紧适度、协调一致、着眼长远。具体来说就是十六个字:控赤字、调结构、促改革、增收节支。(2006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也称为金融政策)
(1)货币政策含义: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和利率进行调控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如存款准备金率、利率、汇率、信贷和货币发行。
(2)分类: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1)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政策):加息,增加储蓄,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信贷,抑制投资和消费。
②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存款储蓄,降低偏紧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
(3)稳健的货币政策:介于扩张性政策和收缩性政策之间的货币政策,主要服务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的大局,服务于中央宏观调控的大局。其特点是:合理控制货币信贷总量既要支持经济发展,又要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风险;既要坚持控制投资需求的扩张,又要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既要给过热的行业降温,又要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宏观调整原则:“稳定政策,适度微调,把握大局,注重协调,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关注民生,积极稳妥,留有余地。”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区别和联系。
差异: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总收入和总支出,使其与总供给相适应,从而影响总需求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采取的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数量的指导原则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率这一中介间接影响宏观经济。
(2)内容不同。凡与财政收支有关的政策,如税收变动、发行国库券、按国家规定的较高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公共工程或商品劳务投资的数额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一系列与银行有关的政策,如利率的调整,都属于货币政策。
(3)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由国家制定,必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通过。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
联系人:
(1)两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2)一般情况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共同发挥作用。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经济生活上各有特点,在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严重萧条情况下,财政政策更为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公共工程建设,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口,促进相关部门发展;相反,改变税法或采取增税等财政政策需要时间,使得财政政策无法具备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