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的整体地形特征可以概括为:“高原和山地地形为主,北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北部山川相间,呈南北垂直分布,南部沿海地区多为平原地形”。中南半岛西海岸正好经过南北灭绝边界,由于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的强烈碰撞和挤压,形成了一系列巨大的褶皱山脉。
中南半岛的地形有三个明显的特点。
首先,它的地形一般北高南低,山地高原众多,山川呈南北走向,半岛地形如掌。
其次,其地形长期受侵蚀,属准平原,岩溶地貌发育。在第三纪造山运动期间,印度马来地块也经历了隆升和断裂。
再次,平原多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主要是大江大河下游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中南半岛的山地和高原主要包括西部的那加山和阿拉干山,为向西凸出的弓形山脉。大部分海拔在1800米以上,长约1100公里,包括许多平行山脉。它们是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的延续,继续向南延伸。东部有沿越南、老挝、柬埔寨边境由北向南绵延65,438+0,000多公里的长山山脉。山脉西坡相对平缓,逐渐过渡到老挝和柬埔寨的高原,如川圹高原、惠芬高原、甘蒙高原和博罗芬高原。山的东坡很陡,接近海岸,形成许多悬崖和岬角。中部是中国横断山脉向南的延伸。在缅甸和泰国的边界上,有登老山、塔南塔翁山和比老克东山,向南延伸到马来半岛。缅甸境内山脉更宽更高,是东南亚最大的高原——掸邦高原,还有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中南半岛山地和高原经过长期侵蚀,大部分山峰呈圆形,高原侵蚀面发育。
马来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一般以火山口地峡为界。构造地形,马来半岛是印度马来地块的一部分,山脉位于东西向的中下部。中部山区包括八座大致平行的山脉,贯穿南北。由于长期侵蚀,高度不高。出露岩石多为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最高峰为塔罕山,仅2190米。掸邦高原海拔1000 ~ 1300米,主要由古生代和中生代石灰岩层和花岗岩侵入体组成。高原表面以上800 ~ 900米有许多深谷和山峰。山脊与山谷交错,地面侵蚀严重。西部有一条南北长600 ~ 700公里的大断层。泰国东部的呵叻高原,大部分海拔150 ~ 300米,由红色砂岩组成。地势由西向东倾斜,地面凹凸不平。在掸邦高原和越南、老挝北部,喀斯特地形分布广泛,是著名的风景区。
那加山和若开山海拔3000米,长1100公里。它们是缅甸、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天然屏障,一些山口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通道。登劳山、他尼陶恩山、比劳山贯穿缅泰边境,几个著名的山口是历史上缅泰两国行军打仗的重要关隘。鸾山、党佩法雅山和桑干盆山贯穿半岛中部,是半岛东部和西部的分界线。东部的长山山脉(老挝称浮梁山脉)海拔一般不到1,500m,绵延1,000m以上。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的边境山脉,横断山区的山口是南海岸与内地湄公河流域交通的捷径。山区有许多高原,其中最著名的是掸邦、川崎、惠芬、甘蒙、波罗芬和多勒高原,它们在地貌、气候、历史、民族、交通和农业生产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