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连接南北、影响深远的是隋朝向北延伸的京杭大运河。经过不同朝代的多次改造扩建,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成一片,形成了连接多个水系的南北大水道。
京杭大运河打破了中国大江大河自西向东的一般规律,开创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内陆交通大动脉,促进了沿线商业城镇的发展。时至今日,其战略意义依然突出。京杭大运河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运河之一,而且自古以来为中国南北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京杭大运河是连接南北的重要内河航道,那么有没有连接南北的内河航道呢?说实话,这真的不是。
但这也是自古以来就有人想完成的事情,就是在江西赣江和广东珠江之间挖赣粤运河,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支流众多,湖泊众多。尤其是鄱阳湖,不仅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
赣江作为长江水系第七大支流,北接长江干流和鄱阳湖,南望广东韶关珠江支流北江。江西素有“乌头楚尾,广东胡敏亭”之称!
所以,古代就有人提出修建赣粤运河。据史书记载,《永乐大典》的主要作者、明代大学者解缙首先提出了这一思想。他在给朱迪的奏章中提到,他希望在赣江和北江之间修建一条运河来灌溉农田。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也提出了修建运河的计划。用于发展赣南、粤北的航运和农业,一度规划建设计划。然而,由于战争,这个计划最终被放弃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修建赣粤运河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江西省交通厅历年提交的工作计划中,也提到了修建赣粤运河的规划。
上世纪80年代,有人提出修建赣粤运河的计划和具体设想:可以借鉴美国田纳西河和法国罗纳河的开发经验。运河的修建将给赣南、粤北的经济、农业、交通、旅游带来可观的红利。从长江口至赣江、新丰至广东南雄全程,河道约6公里,可将北江与珠江干流相连。
当时这个建议也很受重视,还联合水利部、交通部、农业部等相关部门多次规划资金来源和建设方案。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等客观因素,该方案最终被搁置。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赣粤运河的建设再次被提上日程。2002年,时任交通部海事局副局长的刘德洪向政协提交了一份提案:“开通赣粤运河,奠定富民基础”。
随着各级政府对内河航道整治力度的加大,赣江流域和北江流域的先进航道相继建成通航,为赣越运河的修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书记在考察京杭运河扬州段时,提到了运河对国民经济和周边人民的重要性,这再次从国家到地方对赣粤运河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方向。
然而,修建运河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目前,对赣粤运河有一种规划和构想:
近年来,随着控江水库、新疆八字嘴航电枢纽、井冈山航电枢纽等一批流域附近航道工程的建成,赣江、信江航道已能容纳千吨级船舶。
目前,赣粤运河已纳入“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布局规划,预计航道将分类整治。努力打造连接长江水系、珠江水系和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水道。
未来,随着运河的通航,长江西部中南部的河运可以直达长三角和珠三角。这将为赣南、粤北经济快速发展提供重要通道。同时也为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防汛防旱提供了一道屏障。
水利工程历来是国家大事,由此引发的纠纷也是不断。像古代的京杭运河、现代的三峡工程,都有人对此提出过异议,赣粤运河也不例外。
自赣粤运河的构想提出以来,一直有许多反对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其中,对长江流域和鄱阳湖生态的影响一直是工程未能全面开展的关键。
许多专家学者和群众认为,在赣江上游修建运河,必然会对下游的鄱阳湖水质水量产生很大影响,而挖河引水入北江,也会大大减少赣江流入鄱阳湖和长江的水量。
目前,鄱阳湖生态系统相当脆弱,过度的经济开发和河流建设使水域面积越来越小。如果开凿运河,将进一步加剧对中国最大淡水湖的生态破坏,进而影响整个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
同时,明渠的开挖必然会影响赣粤交界地区的生态环境,尤其是分水岭地区的植被。
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运输已经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内河航运比重并不大。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运河,无论是近期还是远期,既不符合国情,也不符合实际。尤其是江西省中南部地区,经济相对较差,修建运河势必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但从综合的角度来看,挖赣粤运河也不一定不行。内河航运作为一种古老的运输系统,在人类历史和文明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中国的京杭运河,还是世界上的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莱茵河-多瑙河运河,在修建过程中都受到了人们一定程度的诟病。但从这些运河对人类的实际贡献来看,利大于弊。
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丰富。内河航道里程虽居世界第一,但1000吨以上的仅占7%,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60%。
因此,科学规划,合理航道整治,兼顾发展,还需要深刻认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集中力量发掘长江、珠江流域和京杭运河流域的航道整治和资源优势,从而更加合理地开发赣粤运河工程。
真正让天堑变通途,全面带动赣中南、粤北经济发展。既不会破坏绿水青山,又能修建一条通往金山银山的理想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