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业规划

如何给小学一年级学生布置作业

(1)老师布置的作业只是机械的重复,让学生对作业提不起兴趣。

以小学一年级的语文作业为例。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和写字。老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是听写或者抄写生词。其实孩子不喜欢听写和抄简单重复的作业。他们只是像士兵一样接受命令,然后机械地完成这些作业任务。当然,以这样的学习态度去完成作业,作业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作业形式单调,缺乏创造性。

中学生开始写简单句,老师布置的作业是写几句流利的句子或者写日记。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就是让他们练习写字。其他作业无非就是看课外书,积累一些好单词,做读书笔记之类的。这种作业形式太单调,缺乏创意,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不高。

(3)课外作业负担重。

这里说的沉重的作业负担,并不是来自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来自家长布置给孩子的作业。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许多父母意识到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孩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减负的呼声到来,一方面学校要求老师减少作业,一方面家长给学生增加作业负担——黄冈密卷,一课一练,同步练习,作文开始,推断等。,反复让孩子练习,或者让孩子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学习珠算和钢琴。虽然知道孩子很辛苦,但家长也显得很无奈:“现在竞争这么激烈,别人都在学。我的孩子不学点东西怎么跟别人竞争!”结果,我们的孩子仍然没有从沉重的学业负担中解脱出来。

(D)“无书面作业”误认为“无作业”。

面对教育部规定的“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一些教师误将其视为“不布置家庭作业”。许多老师只要求他们的孩子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放学后留下。突然的放松让孩子和家长有些失落。一些孩子回家后直盯着电视,或者开始玩电子游戏。家长们也在感叹孩子回家只知道看电视打游戏,荒废了学业。拦住他,他跟你顶嘴越来越不听话了!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小学生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吸引力,缺乏创造性,缺乏合理的设计,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作业的正确认识不够。因此,我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教师首先要明确布置作业的必要性。

孩子是未成年人,不懂得合理规划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所以老师不布置作业后,回到家就会变得无所事事。他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在游戏中寻求刺激。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及时给予引导,教会孩子逐渐学会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让孩子明白除了看动画片、玩游戏,还有很多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

比如,让孩子懂得热爱自然;教孩子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教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教会他们感恩;让他们知道动手动脑的乐趣;让他们体验劳动的意义...而这一切,仅仅依靠课堂和课本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课后的有效补充和老师的引导。从这个角度来说,布置作业是很有必要的。

(2)正确合理地安排作业。

既然要布置作业,就要明白作业的重要性,清楚地认识到布置作业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情,一定要正确对待。那么,布置什么样的作业就成为作业布置的核心因素。

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看来,我们的作业不应该仅仅是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中的作业,而应该紧紧围绕教育目的来进行,应该在各个方面进行适当的考虑。

1.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可以结合学科教学安排。

作业是由老师设计,学生在家完成的学习任务。首先,作业应该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对巩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重要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本身的需要,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灵活的作业,让孩子对作业充满兴趣。

我在教一年级语文的时候,要求孩子掌握一些单词,所以设计了枯燥的抄写,让学生自己做单词卡。就这样,手和脑都动了。孩子们对这种作业充满了兴趣。他们把自己的字卡和字卡设计成各种形状,还配有各种图案。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下意识地记住了新单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最好的老师是爱。”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教育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业也是如此。

低年级的孩子正处于识字阶段。学习了一些单词后,阅读对他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心,他们愿意通过阅读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可以安排学生大量阅读。这里说的阅读,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而是通过让孩子读,把大概意思告诉同学、老师、家长,或者老师问几个问题来检验。这样,孩子不仅可以在阅读中获得新的知识,还可以在阅读中认识(巩固和复习)所学的单词,还可以学习更多的新单词。

有些科目仅仅依靠课堂上的理论讲解是不够的。这时,学生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实际操作和练习的作业让他们来完成,从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围绕教育目的布置作业,让孩子在中学和学校玩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

北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所教授陈会昌在《尊重平等的教育与德育改革》中提到了两个事实和一个悖论。

第一个事实是,近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发现,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是世界各民族中最高的;中国中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是全世界最好的。国外心理测量专家的研究证明,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没有显著差异。东亚人和犹太人的智商略高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超过美国的西班牙裔和非洲裔。1980后,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和物理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中国的小学生数学成绩明显高于美国。

第二个事实是:从1901到现在,只有8位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其中有6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但诺贝尔奖有240多名犹太人获得,是世界各民族平均水平的28倍,是华人的40倍。在美国的“常青藤大学”,犹太人占一流教授的25%,而中国人只占2%。美国航天科学家中,犹太人占60%,中国人很少。此外,中国人很少在涉及创意的各种世界大赛中获奖,包括建筑设计、美术、音乐创作、纪录片、广告、服装设计等等。

这两个事实形成了一个悖论:中国人的智力不一定比其他民族低,但却很少有人取得高水平的成就。这可以用东亚人普遍创造力差来解释吗?属于东亚的日本获得了十几个诺贝尔奖,有几个是在日本获得的。

能否获得诺贝尔奖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因素就是教育和文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反思这些事实。

  • 如何给小学一年级学生布置作业
  • 保护环境的名言
  • 好战的人是什么性格?
  • 有多少女演员在没有孩子的情况下白白死去?
  • 一个八字眉,一脸善解人意的男人?
  • 安装瓷砖阳角线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 官星和财星是什么意思?
  • 有哪些因素可能造成孩子脚八字?
  • 星座干组合是什么意思?
  • 八字官坐天,做大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