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凤阳阁的演员都是男性,女性角色也是由男性组成。后来,女性也加入进来。
男角都是武士打扮,腰鼓戴军盔。奇妙的是,头盔外面包着一个小竹帽,小竹帽是一根长约八尺的有弹性且坚韧的竹条。竹条的顶端装饰着一束红色的流苏,在表演的时候可以抛出和收回,伸缩自如,令人惊艳。女角色都装扮成古村姑,手持小锣,边走边扭,舞姿优美轻盈。
凤阳阁的表演形式有三种:踩街、踩圈、开轮。踩街,就是走街串巷去表演。男女排成几个队形,扭来扭去,摇摇晃晃地往前走。
队伍的最前面由一个手打钹指挥,前两个领头的分别伪装成“狂公子”和“野医生”。后面的男角举臂击鼓,在头上甩出一圈;女号敲锣,载歌载舞。音乐高亢悠扬,表演自然生动,队形灵活多变。
踩圈,也叫小洋歌,是踩街后的固定表演。主唱是一对老夫妻,其余都是女歌手。音乐会前,有段纯的舞蹈表演,根据“四个开始”和“长流水”进行表演。
之后,男主角拿着一把花扇,把围着圈跳舞的女角色一个个梳理出来。已被点出的男女角色有“麻花麻花”“拔八字”等舞蹈。
然后所有人围成一圈唱,一般是男主唱和女合唱,最后是男女合唱。歌词大部分是自己写的,自己表演的,主要内容是赞美人,描写风景,说事情。表演的节奏也比以前快了,音域也加大了。男男女女载歌载舞,幽默风趣,富有地方特色。
开鲁鲁,又称秧歌,是上述秧歌唱腔部分的延续,表演小戏,人物、故事情节甚至冲突,构成一种民间小唱腔,所以在当地俗称“秧歌”。
其内容十分丰富,反映农业生产和劳动,如“收苗”、“打麦”、“秋收”;有表现节日的习俗,如“过年”、“观灯”;有以自然景物为题材的,如《四敖八景》、《晨雨谷赶会》、《马县赶十三》;有对爱情、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的描写,如《两个女人诉苦》、《等待新郎》,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农村生活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