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度洋的水平轮廓是北闭南开。北印度洋海岸线曲折,东、西、南三面海岸陡峭笔直。
第二,印度洋海底散布着一个突出的“成”字形的大洋中脊,特殊的东经90 &;ordm山脊,巨大的水下冲积锥,等等。,构成了印度洋复杂的海底地貌。
第三,印度洋的主体位于赤道带、热带和亚热带,所以被称为热带海洋。
第四,由于印度洋与亚洲大陆的相互作用,在北印度洋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季风海流。
海底地貌印度洋的海底地貌很复杂。除洋底中部呈“汝”字形的大洋中脊外,印度洋东部有洋脊、岛弧和海沟带,许多海盆分布在洋脊、土墩和高原之间。印度洋中脊包括中印度洋脊、阿拉伯-印度洋脊、西南印度洋脊和东南印度洋脊。中印度洋海岭从阿姆斯特丹岛向北延伸,一般比两侧海盆高出1300-2500m,平均宽度约800km。由于被一些垂直或斜向的断裂带截断交错,中印度洋海脊呈现出间歇性的特征,所以中印度洋海脊的形状是崎岖的、破碎的。中印度洋海脊向西北延伸形成阿拉伯-印度海脊,相对较高,继续向西北延伸进入亚丁湾和红海。中印度洋海岭从罗德里格斯岛向西南分叉,穿过爱德华王子岛,与大西洋-印度洋海岭相连;中央印度洋海脊向东南方连接东南印度洋海脊,再向东连接太平洋-南极海脊和东太平洋海脊。除了中脊以外,印度洋还有许多构造带。这些构造带相互平行,向远处延伸,其中东印度洋海脊走向为0 &;ordm线条连贯,是世界上最直的山脊。它从北纬10&开始;ordm安达曼群岛附近,南至南纬3L &;ordm断裂脊长约5000km,东西宽150~250km。因为它沿着90 &;ordm分布,所以也叫东经90 &;ordm山脊或卡彭特山脊。大洋中脊呈“中”字形,将印度洋分为三个海域。第一,东部海域以东印度洋海岭为界,两侧是中印度洋海盆和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盆地贯穿南北,斯里兰卡深海平原被北部恒河水下冲积锥覆盖。西澳大利亚海盆北部与深沟相连,东南部被山脊、土丘和高原分割,海底地貌复杂。其次,西部海域海底地貌最为复杂,以山脊和岛屿为界分为索马里海盆、莫桑比克海盆和马达加斯加海盆。再次,南部海域海底地貌较为简单,可分为克罗泽海盆、大西洋-印度洋海盆和南极-东印度洋海盆三个海盆。印度洋的大陆架平均宽度比大西洋窄,大陆坡的坡度也更小。大陆边缘地貌的突出特点是大陆脊或高原多,分布广。印度洋大陆隆升有的是由于浊流或大陆坡滑动崩塌,使大量碎屑堆积在深海平原边缘,有的原本是由于一部分大陆的差异沉降造成的。在非洲海岸,有阿古斯高原和莫桑比克高原,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有马达加斯加高原。沿着澳大利亚的海岸,有埃克斯莫斯高原和纳切拉尔高原。印度半岛西侧有查戈斯-拉克德夫高原。
气候和洋流特征印度洋气候具有明显的热带海洋性和季风特征。印度洋大部分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纬度为40 &;ordm在北面广阔的海域,年平均气温为15-28℃;赤道带全年气温28℃,部分海域高达30 &;ordm丙.温度高于同纬度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故称热带海洋。印度洋的温度分布随纬度而变化。赤道地区的年平均气温约为28℃。在北印度洋,夏季温度为25-27 & ordm;c,冬季气温22 ~ 23℃,年平均气温25℃左右。其中,阿拉伯半岛东西两侧的波斯湾和红海地区夏季气温往往在30℃以上,而索马里沿海最热季节气温一般不到25℃。前者与周围干热土地的烘烤有关,后者是西南风吹走表层海水,淹没深层冷水,降低温度的结果。在南印度洋,夏季温度在20 &;ordm气温25-27℃,纬度30 & ordm附近20 ~ 22℃,40 &;ordm大约是15℃和60 &;ordm0℃附近,;左右;冬季温度,南纬20 &;ordm附近22 ~ 23℃,30 &南纬;ordm附近15 ~ 17 &;ordmc,南纬40 &;ordm是12 ~ 13℃,南纬60 &度;ordm附近低至10 &;ordm丙.赤道带在印度洋最为丰富,年降水量为2000~3000mm,降水的季节分布比较均匀:在印度洋北部,年降水量在2000mm左右,三分之二的降水集中在盛行西南风的夏季,而盛行东北风的冬季,降水较少,属于热带季风分布区。红海和西阿拉伯海海面年降水量很少,年降水量约为100 ~ 200 mm,属热带沙漠气候区。在南印度洋广阔的海域,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mm左右。
气候因素。地理位置北印度洋毗邻亚洲。随着季节的变化,海陆热力差异引起气压梯度的变化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形成了世界上显著的热带季风气候。印度洋主体位于北纬30°至南纬40°之间,得到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多,所以温度较高。印度洋北部三面环海,几乎不受寒流影响,澳大利亚向南凸出最多只有35 &;ordm大洋东岸寒流发展程度和影响范围较小,北方热带海洋性气候加强。
大气环流对印度洋气候影响最大:印度低压、赤道低压、蒙古高压和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冬季(65438+10月),受蒙古高压影响,北印度洋吹东北季风,风向与东北信风一致。此时印度洋北部气温低,雨水少,而印度洋南部吹东南风,东北季风和东南风在赤道附近交汇,形成一个强多雨的热带辐合带。夏季(7月),太阳直射点北移,蒙古高压被印度低压取代。来自南印度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信风经过高温高湿的赤道海,进入北印度洋时转为西南季风。气温升高,降水量大增。
洋流对北印度洋和南印度洋的洋流系统有不同的影响。
北部受热带季风影响,形成特殊的季风环流。冬季(65438+10月)北印度洋吹东北季风,受地转力影响,孟加拉湾北部海水自东向西流动。由于阿拉伯半岛的阻挡,转向西南,称为索马里季风海流。它穿过赤道,与南赤道暖流中的部分海水交汇向东南。在南纬5 &;ordma 6 &;ordm形成了一股自西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流向苏门答腊岛西海岸,部分海水向北流动,补偿孟加拉湾向西流动的海水,形成逆时针环流。夏季(7月),南印度洋的东南信风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向科摩罗群岛,并分成两股流,一股叫莫桑比克暖流,另一股向北,受西南季风影响由西北转向东北。西南季风吹走了索马里沿岸的表层水,淹没了深层冷水,使水温降低到27C,这就是所谓的索马里寒流,使索马里和阿拉伯半岛西海岸干旱少雨。索马里寒流流经阿拉伯海进入孟加拉湾,然后在苏门答腊岛附近向南流动,补偿南赤道暖流向西流动的海水,在北印度洋变成顺时针环流。
南大洋洋流方向基本稳定。南赤道洋流自东向西穿过印度洋,到达马达加斯加附近,一部分由北绕过该岛,穿过莫桑比克海峡南部,称为莫桑比克暖流。另一部分直接沿岛南下;叫做马达加斯加暖流。两股暖流在马达加斯加西南部汇合后,沿非洲东海岸向南流动,直至到达阿古卢斯角,称为阿古卢斯暖流。到南纬40 &;ordm附近,阿吉拉尔暖流流入南印度洋的西风漂流,流向澳大利亚西南。大部分继续向东流入太平洋,少数沿大陆西南海连接,在印度洋南部形成逆时针环流。
海洋运输的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印度洋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矿产资源主要是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此外,在澳大利亚附近的大陆架、孟加拉湾、红海、阿拉伯海、东非水域和马达加斯加附近也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波斯湾石油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6543.8+02亿t和7654.38+00亿m & amp;sup2油气资源占中东已探明储量的1/4。20世纪60年代后,波斯湾的油气产量大幅增加,石油年产量约为2亿吨,天然气年产量约为500亿立方米。sup2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印度洋是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石油产区,约占海洋石油总产量的1/3。锰结核是印度洋的主要金属矿物,主要分布在深海海盆底部,其中西澳大利亚海盆和中印度洋海盆储量较大。此外,在印度半岛近海、斯里兰卡周围和澳大利亚西部海域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重型砂矿。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红海发现了含有各种金属的软泥。它含有氧化物、碳酸盐和硫化物,包括铁、锌、铜、铅、银、金和其他金属。铁的平均含量为29%,锌的最高浓度可达8.9%。红海金属软泥是世界上已发现的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底金属矿床。印度洋的生物资源主要包括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洋动物。印度洋的中年捕捞量在500万吨左右,比太平洋和大西洋少很多。在印度洋,印度半岛沿海地区的捕鱼量最大,主要是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非洲南海岸还有金枪鱼、飞鱼和海龟。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域,还有鲤鱼鲸、蓝鲸和丰瓦洛鲸。此外,巴林群岛、阿拉伯海、斯里兰卡和波斯湾的澳大利亚也盛产珍珠。
海洋交通印度洋是连接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要道。从印度洋经曼德海峡、红海向西北;苏伊士运河、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到达西欧;西南通过好望角进入大西洋,通往欧美沿海地区;向东北穿过马六甲海峡和龙目岛进入太平洋。印度洋沿岸是世界资源的重要出口地。沿海国家出口的大宗货物,如石油、矿石、橡胶、棉花、粮食以及进口的水泥、机械产品、化工产品等,都需要依靠廉价的远洋运输。再加上大量的过境运输,印度洋运输量很大,世界货物吞吐量1/6,货物周转量近1/10。虽然印度洋的航运业不如大西洋和太平洋发达,但由于中东丰富的石油通过印度洋航线源源不断地输出,印度洋航线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印度洋运输石油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向西出波斯湾,绕过南非好望角或经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到欧美。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运输线。一条是从波斯湾向东,通过马六甲海峡或龙目岛到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霍尔木兹海峡在印度洋航线上占据重要地位,波斯湾地区出口的石油总量的90%都是从这个海峡运出的,因此霍尔木兹海峡被称为“石油海峡”。穿过马六甲海峡的苏伊士运河是印度洋东西方之间最重要的航道,运输量巨大,将西欧和地中海国家的经济与远东和北美西海岸的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个名字来自印度洋,它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所有水域都在东半球,是世界第三大洋。因位于亚洲印度半岛南部,故名印度洋。
印度洋在古代被称为“厄立特里亚海”,最早见于希罗多德(公元前484- 425年)写的《历史》一书和他编制的世界地图。希腊语“ERYTHREA”的意思是红色,它的全称是红海。
“印度洋”这个名称出现得相对较晚。公元1世纪后期的罗马地理学家庞博尼乌斯?梅勒妮可能是第一个用这个名字的人。10世纪,阿拉伯人伊本?豪卡勒编制的世界地图上也用了这个名字。1515左右正式使用印度洋。当时,来自中欧的制图员Chenal编制的地图将这片海洋标注为“东方的印度洋”,这里的“东方”一词是相对于大西洋而言的。1497,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东航在寻找印度的时候,把沿途经过的洋面统称为印度洋。在奥特利乌斯于1570年编制的世界地图集中,删除了“东方印度洋”这一名称,简化为“印度洋”。这个名字逐渐被人们接受,成为一个普通的名字。
交通印度洋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连接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大动脉。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可以进入太平洋,向西绕过好望角可以进入大西洋,西北穿过红海和苏伊士运河可以进入地中海。航线主要来自亚洲和欧洲以及南亚、东南亚、南非和大洋洲之间的航线。印度洋的海底电缆多分布在北部,重要路线有亚丁-孟买-马德拉斯-新加坡。亚丁-科伦坡线;东非海岸线。塞舌尔的马和、毛里求斯岛和科尔科斯是主要的海底电缆枢纽。沿海港口终年不冻,四季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