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事业规划

国防知识:中国的军事战略

中国的军事战略是积极防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军事家,从中国国情和敌我双方的客观实际出发,在人民军队成功开展的国内革命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积极防御战略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打败了国内外强大的敌人。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思想在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的军事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运用,成为指导全国军事斗争全局的根本战略思想。

1.积极防御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军事战略。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国革命战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处于战略防御地位。战略防御已成为人民军队作战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只强调进攻而否定防御的军事冒险主义,只强调防御而否定进攻的军事保守主义或逃避主义,都只能导致战争的失败。只有积极防御,才是弱小的人民军队战胜强大的敌人,最终赢得战争的唯一正确战略。积极防御战略的实质是在战略防御的前提下,辩证地统一进攻和防御。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战役上的战略防御和进攻,战役上的战略坚持和速决,内线作战的战略进攻和外线的速决,逐步削弱敌人,达到战略防御的目的。第二,把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战略进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战略防御及时地引导到战略反攻或战略进攻上来,在有利的条件下和敌人主力进行战略决战,彻底歼灭敌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积极防御也叫进攻防御和决战防御。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战略阶段,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有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进行了初期作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操作原则。后来为了破敌人的?包围圈?,红军已经攻占了吗?诱敌深入?我们的战略方针是实行灵活的游击运动战。抗日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表现为全国持久战总方针和八路军、新四军的实施?游击战是基本,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不放松?政策;解放战争时期,积极防御战略的核心是什么?优先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而不是保守地区?。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在战略反攻时执行的?以运动战为主,结合一些阵地战和敌后游击战?政策;在战略防御阶段?长期作战,积极防守?政策。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后,解放军的军事战略仍然是积极防御,但情况和内容已大不相同。在战略上,人民解放军的防御、自卫和先敌后我的原则,已经不仅仅着眼于敌强我弱的情况,而主要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任务和对外政策所决定的。军事战略不是夺取政权,而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军事战略判断不再局限于国内阶级力量对比,而是着眼于国际战略格局和当代军事斗争发展趋势。65438年至0956年,中央军委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和平建设时期的第一个战略方针,即积极防御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主要是由于中国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对战争爆发的危险性估计过高,中国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方针,立足于应对最困难的局面,做好对敌早打、硬打、核战争的准备。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未来全面反侵略战争的特点,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了坚持先攻后守、坚持人民战争、坚持持续作战、以劣势装备战胜敌人、在最复杂最困难的情况下作战的战略指导方针。虽然最终没有发生世界大战和大规模外敌入侵,但人民解放军成功进行了多次边境自卫作战,积累了在现代局部战争中贯彻积极防御战略思想的丰富经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根据邓小平关于长期不发生大规模世界大战是可能的战略判断,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战略转变,即从准备打早仗、打大仗、打核战争的状态转向跨越时期的现代化建设轨道 强调战略指导要从准备应付敌人大规模入侵转变为着眼于可能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提出了适应当时形势要求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央军委在深刻认识国际战略格局重大变化和军事领域深刻变革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确定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是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实现了军事战略的新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安全形势、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内外政策以及军事斗争和军队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了中国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这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军情。即使未来发展,积极防御仍将是解决中国国家安全问题的根本军事战略。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对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指导意义。实施这一军事战略,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防守和进攻的关系。积极防御不是单纯的防御,而是进攻防御,是攻防结合。实施积极防御,一定要灵活。战略指导既要坚持战略防御和先发制人,又要重视在战役和战斗中对敌人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和先发制人的打击;不仅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而且要在战役和战斗中,特别是在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中,力求反应快、决策快。战略速决的条件具备了,就要争取战略速决。不像革命战争年代坚持诱敌深入,先消灭内线,再消灭外线。新中国的局部战争更多的是依靠国土纵深打赢边境地区的战争。与过去以战略纵深为基础长时间准备对敌大规模入侵的情况不同,现代局部战争的战略指导侧重于近海和边境地区的浅层和深层作战,强调以积极的进攻行动威慑敌人。主动防御需要从后方进行战略进攻,这并不是软弱的表现。?后来呢?是吗?人不攻我,我不攻?有利于保持政治和外交上的主动权。?造人?是吗?人若攻我,我必攻?显示了自卫反击的决心和能力。中国不会主动闹事,但他也不会示弱。一旦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受到侵犯,中国将毫不犹豫地坚持正义的自卫战争,消灭所有入侵的敌人。

第二,遏制战争与打赢战争的关系。遏制战争就是在和平时期利用威慑力量,试图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阻止或延缓战争的爆发。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既要解决如何准备和打仗的问题,又要解决如何有效遏制战争、避免战争和停止战争的问题;我们既要避免全面战争的爆发,又要尽力防止局部战争的发生,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必要时可以运用各种军事威慑手段配合政治外交斗争,不战而屈人之兵,达到遏制战争的目的。坚持人民战争的优良传统,将日益现代化的常规力量、强大的后备力量与可靠有效的有限核力量相结合,是实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发挥威慑作用的基本途径。同时必须看到,战争的遏制是建立在能够打赢战争的基础上的。有了必胜的力量,威慑才能有效实施。中国积极防御军事战略的立足点始终是备战打仗、打胜仗。即从最坏的可能性中争取好的结果,以勇气和能力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中国威慑思想的基石。

第三,军事与政治的关系。军事战略必须与整个国家的政治、外交和经济紧密配合。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最根本的是从政治上考虑和处理军事问题。现代局部战争受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制约很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政策性。中国未来的国防行动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军事战略指导要有政治头脑、政策观念和大局意识,善于把握一些重大战略关系。军事上打不打,打什么目标,打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打,什么时候停,都要从政治和战略上综合考虑。在军事斗争中,要严守自卫立场,做好充分准备,谨慎开战,理性行动,有利行动,克制行动,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合理吗?就是坚持战略防御,对敌打击,以出名师,在政治外交上占据主动;?有利?是抓住有利时机和条件,坚决打赢战争,取得有利军事地位;?过个节?就是掌握军事斗争的持续时间,适可而止,适当胜利后结束军事行动。军事斗争要积极配合政治、外交、经济斗争,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努力改善国家安全环境。

第二,立足于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新的世界大战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各种形式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一场以高技术武器发展为主导的军事领域深刻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将对战争形态、战场环境、作战手段、指挥方式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安全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也面临新的挑战。未来的局部战争,面对的可能是高科技武器装备的敌人。

在这种新形势下,中央军委制定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要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战争转向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队的各项建设和各项工作,都要在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的指导和统一下,服从和服务于这一战略方针的需要,做好各方面的充分准备,保证这一方针的顺利实现。为深入贯彻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在这一战略指导下,我们要重点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重心从准备全面战争转移到准备局部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军事战略的重点始终是准备抵抗敌人的大规模入侵,以面对面的战争为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仍然按照过去的总体战观念来思考问题、开展工作,用基于总体战的军事战略来指代局部战争,就会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这是因为,无论战争的准备和实施,中国对总体战的战略指导都明显不同于局部战:总体战是以国土纵深消灭敌人,而局部战则侧重于由浅入深的边界、空中和海上取胜;全面战争要努力把战争拖久一点,局部战争则尽可能强调速战速决;全面战争通常需要战争初期的战略防御作战,才能转化为战略反击和进攻,而局部战争可能从一开始就采取自卫反击形式的有限规模的战略进攻作战;全面战争需要全面动员,举国迎敌,局部战争要尽量避免战争的扩大和升级,减少对国家大局的冲击。只有改变传统的总体战思维方式,才能确立符合客观实际的未来战争战略指导原则。

第二,积极探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中国面临的局部战争样式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但在未来,高技术或高科技局部战争将是最具威胁性和最难对付的。从世界最近的一些局部战争来看,由于战场上高科技武器的应用,战争的突然性增加,战争直接交战的空间缩小而相关空间扩大,战争的节奏和进程明显加快,战场的高透明度和远程精确打击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方式,战略空袭的地位大大提高,战争, 战役和战斗有时是可以融合的,战线和后方的界限模糊,作战保障更加复杂,有限的战争目的和规模可能会有很大的危害和伤害。 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必须着眼于其特点和发展,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战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要研究自己,也要研究对手。要研究如何发挥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能力,以及如何发挥军地结合的力量;既要研究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和科学组合,也要研究人和武器装备的科学编制。归根结底,就是要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的新方法。

第三,加强以打赢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主要目标的军事斗争准备。局部战争的原因和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发生的方式和方向也是不确定的。可能是海陆领土争端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利益冲突诱发的;可能是与强大的敌人对抗,也可能是与实力相当或整体实力不及自己的对手对抗;可能发生在有准备的方向,也可能突然爆发在意想不到的方向;有可能在内地或边境附近一定深度内作战;可能是陆战,也可能是相对独立的海战或空战。战略指导必须考虑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多手准备,一旦情况发生,快速灵活应对。中国的安全环境比较复杂,要做好多方向、有重点的准备,突出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方向的军事对策研究和军事斗争准备,同时兼顾其他方向,处理好优先与非优先的关系。根据未来战争日益高技术化的特点,大力发展军事高技术,重点发展最急需的武器装备,尽快拥有几种高技术条件下克敌制胜的手段;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努力培养大批能驾驭现代战争的人才;逐步调整和改革组织结构,逐步形成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组织结构。

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局部战争,要立足于用现有武器装备作战,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以劣胜优的优良传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依赖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而逐渐实现的,需要一个时间和过程。即使经济长期改善,武器装备与可能面临的强敌相比,依然处于劣势。中国军队武器装备整体水平还比较低,高科技武器少。这一基本状况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完全改变。在此期间,如果开战,还是要以劣制劣,以优制敌。作战指导只能基于现有的武器装备,或者只能基于比现有武器装备好一点的。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历史经验是以劣胜优,因为我们打的是正义的战争,人民的战争。对此我们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回顾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进程,我军以劣胜优。无论是十年土地革命战争,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都是以低劣的装备赢得了战争。

战争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在高技术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的条件下,武器装备的威力空前提高,对战争的影响大大增强。但是,高科技武器装备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战争的基本规律。现代战争的胜败最终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民的反对。人仍然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这里所说的人,是认识到人民自身利益并为之奋斗的信念坚定的人,是具有先进科技知识和较高军事素质的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虽然战争形式和作战样式与过去不同,但仍然需要动员和依靠人来进行战争,仍然需要人来掌握和使用武器装备,仍然需要人的普遍性、智慧和牺牲精神。武器装备越发展,技术越复杂,对人的素质要求就越高,人的作用就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特别是在武器装备处于劣势时,更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牢固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重视运用加重战术,实行灵活的战略指导,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扬我之长,攻敌之短,以弥补武器装备的不足,最终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第三,必须坚持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是中国领导的伟大革命战争实践在中国的产物,是人民创造历史这一根本原则和党的群众路线在战争中的体现。坚持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从根本上说就是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战略是毛泽东总统制定的。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是人民战争?;?我们仍然坚持人民战争。?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在党的领导下,动员、组织、武装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战争,建设人民军队,建立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实行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制度,武装斗争的主要形式和各条战线上的各种斗争形式相结合,运用灵活的战略战术。正是在人民战争战略思想的指导下,人民军队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敌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坚持人民战争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是中国真正的优势和实力。新时期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是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坚持人民战争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国家利益,因为它能赢得国内外大多数人的支持;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拥有由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广大民兵组成的强大武装力量,具有深厚的人民战争潜力和持续战斗的社会基础。具有丰富人民战争传统和经验的中国人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战争赢得未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

现代高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世界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使人民战争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在的人民战争和过去相比,对象不同,装备不同,手段不同,条件不同,表现形式也不同。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人民战争提出了严峻挑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战争形式上,战争主要表现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过去举国对敌、全民参战的形式面临挑战。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坚持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因为战争的面貌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战略指导、战争动员、作战形式和方法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正确处理整体动员和局部动员、人力支援和技术支援、直接参战和间接参战的关系,成为指导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重要内容。战争动员从全国动员转向地方动员和部分行业的全国动员。人民参与和支持战争的形式将发生明显变化:从直接参与到更多的间接参与战争,从强调人力和物质支持到强调技术支持,战斗人员主要是技术和军事素质高的后备力量。直接参战的人将采用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作战方式。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人民战争,必须从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际出发,进行创造性思考。

二是从作战实力来看,技术密集型的精英对抗在高技术局部战争中占据突出地位,单纯依靠人力优势的作战模式面临挑战。过去人民战争科技含量不高,参战人员技术素质低。可以大规模动员民众,经过简单训练后加入军队,形成对敌的绝对力量优势,以弥补人民军队在武器装备上的劣势。但在现代条件下,两军决战更多表现为技术较量。现代战争集中优势兵力的实质是集中优势火力,依靠科技形成的优势作战效能。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人力优势很难在与敌方技术密集型质量优势的对抗中取得胜利,也很难用兵力数量来弥补武器装备的年龄差。如何在精锐士兵的技术密集型对抗中充分发挥人民的巨大力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从作战空间来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直接作战战场相对狭小,利用广阔的疆域分散消耗敌人具有挑战性。未来中国将面临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主要是陆地边界、近海和相关空域的局部地区。一方面,两军直接交战范围相对狭窄,对目标的打击高度精确,使用的兵力高度集中,难以组织民众利用广阔的陆地空间大规模分散、疲劳、消耗敌人。另一方面,战争扩展到了陆海空天电多维空间,战争很难划分战线和后方,战争的相关空间空前扩大。如何在有限的直接作战战场和广阔的战争相关空间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第四,从作战时间上看,高技术局部战争突出表现为节奏紧凑的速决,通过战略上的长时间战斗来改变局面,从而面临挑战。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有限政治目的要求缩短战争进程和持续时间,加快战争节奏;武器装备的远程精确打击力、快速投送力和超常毁伤力为快速实现战争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现代高科技武器的战术运用往往能取得战略效果,一场战争可能浓缩成一场战役甚至是一场战斗。所以,长时间的战斗是比较困难的。过去,人民战争通过旷日持久的作战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发展壮大自己,逐步改变力量对比。这种方式在高科技局部战争中很难发挥作用。如何迅速动员和组织各种力量参战,形成和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挫败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是摆在全体军民面前的重要课题。

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革和高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对人民战争提出了严峻挑战,也为人民战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

首先,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为积聚人民战争的强大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经过长期奋斗,中国高技术取得长足进步,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家执行?科教兴国?,军队实施了吗?科技强军?表明整个国家和军队已经把发展重点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人员素质上来。一支以先进技术装备武装起来的高技术产业军队,是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中的一支前沿力量。这些都为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军队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创造了前提条件。

第二,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为动员和组织人民进行战争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人民战争最显著的特点是人民的广泛参与。先进的舆论和先进的信息技术相结合,会产生神奇的效果。随着包括卫星通信在内的覆盖全球的信息传播网络的建立,广播、电视和电信的迅速发展,为动员人民参与和支持战争提供了非常方便和有效的途径和渠道。只要和平时期的国防教育深入有效,各项战备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一旦有事发生,就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信息技术,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赢得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支持。

第三,现代高技术的军民兼容为人民参与和支持战争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手段。现代高科技越来越向军民兼容、军民共享的方向发展。人民是高科技的主人。他们可以创造和应用高科技,也可以征服高科技。人民参与和支持战争的渠道大大拓宽:现代化的民用交通工具可以为军事运输提供有力保障;装备先进的工厂企业,改造后可以生产军用物资;可以动员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科技人员直接或间接地为战争服务。科技参战和科技支撑在高技术战争中大有可为,甚至会成为主要内容和模式。

最后,现代高技术作战体系对整个后方的高度依赖,为广泛开展人民战争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对策。高技术局部战争是体系间的整体对抗,先进的武器装备更依赖于整体作战体系,兵力的远程战略投送更依赖于后方。任何主战武器都离不开与之配套的装备系统。一般来说,武器系统越大越复杂,越脆弱,越容易出问题。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动员人民运用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手段,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薄弱环节,就能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在现代高技术条件下,我们必须创造性地发展人民战争。适应高科技发展的时代要求,建设精干的常备军,建设强大的后备力量,建立完善的快速国防动员机制,把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结合起来,是必由之路。同时也要研究人民战争的新战略战术。这种研究不在乎?外国的?,也不在乎?地球?关键是工作。需要在系统匹配和实际使用上下功夫。要善于从人民群众进行的战争准备和战争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克敌制胜的战术。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创造了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坏战等战法,让敌人闻风丧胆。这些传统的人民战争方法,只要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今天还能继续发挥作用。在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中,可以创造出许多适合人民群众参战的新战术,如经济信息战、文化信息战、破坏敌方计算机网络等?黑客?战争;灵活多样的海上游击战;特种战、破坏战等等使用高科技武器深入敌后。总之,我们要运用人民战争的创新战略战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尽量集中优势,打击敌人重心,高技术与中低技术装备相结合,现代新打法与传统打法相结合,军警民相结合,军事手段与非军事手段相结合,形成综合实力和整体威力,在未来战争中更有效地打击敌人。

  • 国防知识:中国的军事战略
  • 张可颐和巩俐谁的演技更好?
  • 庚金八字迟早会发财。请问什么是庚金?
  • 气氛的团队名称
  • 人生含金的八字成语
  • 帮我看看这个星座运势,男,11月12日出生,1955。
  • 什么是对称八字语句?
  • 包含数字的习语
  • 丧偶女人颧骨高的脸是老公脸吗?
  • 麻花毛衣的漂亮编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