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球是乒乓球比赛中每一分的开始,是乒乓球运动中唯一不受对手限制、主动性强的技术。高质量的发球可以起到先发制人的作用。正是由于发球技术在比赛中的独特作用,国际乒联不断修改发球规则,以尽量减少发球对对手造成的威胁,使比赛更具观赏性,从而推动乒乓球运动的发展。阐述了乒乓球运动各个发展时期的主要发球和为限制发球威胁而修订的规则,并对这一阶段的发球训练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和要求。
1不同时期主要发球和发球规则
纵观发球发展史,每一次发球规则的修改都是因为乒乓球技术的新发展,对对手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降低了比赛的对抗性和观赏性,使比赛活动出现了新的情况。乒乓球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就有了服务。但由于当时使用的设备和现在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可能发一个有一定速度和旋转质量的球。所以规则对发球没有太多的限制。随着20世纪50年代海绵球棒的出现,发球的旋转从单一的橡胶下旋发展到了强旋的侧上旋和侧下旋。然后就出现了“蹲式”联勤,受联勤力量影响,轮换性强,威胁更大。第28届世乒赛后,国际乒联修改了规则,规定抛出的球只有从最高点落下才能被击中,因此认为组合发球不是合法发球。20世纪60年代,随着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发球质量大大提高,更加注重发球的旋转和速度,开始出现高抛发球。但由于并没有对接发球者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规则并没有对这些新的发球技术进行太多的限制。70年代,中国第一个三板技术有了新的发展,发球技术有了重大突破。特别是高抛发球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使其能够以相似的技术在同一位置发球不同旋转和落点的球,这种技术很快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广泛采用,发球逐渐给接发球者带来威胁。80年代,服役的隐蔽性和威胁性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运动员充分利用发球规则的不完善或漏洞,利用各种手段,让比赛变得观众难以理解,球员难以掌握。比如发球时用颜色相同但性能不同的球拍“反拍”“挡拍”,发球盖章,让对手无法判断用什么样的掩护击球,接发球者在接球瞬间变得“盲”和“聋”,使发球效果达到乒乓球舆论哗然的地步。为了减少发球的“隐蔽性、突然性和威胁性”,让乒乓球变得具有观赏性,国际乒联对规则进行了一次“革命”。要求球拍两面颜色必须不同,发球时球拍必须始终高于球台水平;上菜时不要跺脚;击球时,球与网的距离不能比身体与网的距离远。
21世纪,乒乓球一直处于巅峰时代,各种打法的技术都接近极致,很难有大的突破。为了把乒乓球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比赛会变得更加激烈和精彩。ITTF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扩大范围;分数缩短,服务通畅。发球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限制,发球的威胁降到了最低。
2提高服务质量的三要素
从服务规则的演化历史来看,每个时期服务规则的修订都是为了将服务带来的威胁降到最低。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发球质量,让对手即使能看清球的旋转也能“吃”住发球,就必须增强发球的内在技术质量,而衡量发球质量的标准主要取决于发球速度、旋转和落点的配合。
2.1加强发球轮换的变化。乒乓球的旋转在现代乒乓球技术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首先,用球拍适当的部位触球,有利于增强球的旋转。比如正手发球下旋时,拍面左侧触球产生强旋转;另一方面,很难创造旋转。其次,加强摩擦是制造旋转的关键。摩擦力是指作用线离球的中心很远,但是越细越好。如果太薄,会导致球在拍面上打滑。所以击球时要先让球拍“吃”球,再增加球的摩擦力。
2.2控制球的落点。控制发球落点的变化是发球中的一个主要环节,发球落点必须长短结合、轻重结合、左右结合。如果只发短球,没有长球的配合,即使发球更短,落点也很难对对手构成威胁。所以需要用同样的技术去发球不同落点和旋转性质的球。
2.3提高球速。发球时,球的速度与球拍的速度有关,与球拍触球瞬间球所受的力有关。如果在擦球的基础上,触球时的爆发力越大,其发球质量越高。所以要充分利用铅球,就像助跑一样。一定要有一定的挥杆时间。在有一定投掷高度的同时,充分发挥前臂、上臂、手腕、腰、腿的力量。最大化挥杆速度,最大化旋转和速度。
3服务培训要求和培训方法
3,1要有毅力。发球训练比较枯燥,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出来的。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来积累。要练好发球,不仅要充分认识发球的作用,还要从小培养自己发球的兴趣。只有当我们对服务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我们才能坚持不懈地思考和研究它。
3.2理解发球规则的精神。优质的服务一定要规范,尤其是青少年体育,规则尤其是规则的要点一定要理解和渗透。发球违例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不牵手不开球不拉平;投球时,不要射到桌子下面;投球高度小于16 cm等。但是,目前更多的违规是拦网发球。为了发球通畅,要求发球者的手在发球后应立即离开发球者身体与球网之间的区域。所以在发球训练中,要注意纠正违规的发球技术,尤其是避免正手发球时出现用身体、手臂、衣服挡住对方的现象。
3.3树立正确的观念。发球练习前,要让球员了解球的旋转、落点和速度的关系,帮助球员了解各种发球的特点,明确各种发球方法和技术要领。球要尽可能具有力量重、落点别扭、旋转强、速度快的特点。
3.4服务培训的方式
3.4.1多球训练。这是发球训练中最基本的训练方法,对探索发球规律,提高发球质量非常有效。
3.4.2高水平选手陪练。发球和接发球是一对互补的技术,相互训练效果最好。如果接发球者接球能力强,水平高,会更有利于发球者尽快提高自己的发球技术。而且在高水平服务接受者的指导下,可以练习服务技术的某个环节,突破某个难度。
3.5搭配成龙,提炼一套。为了使某一种服务发挥作用,必须有支持性的干预和配合。比如强下旋要配不旋转的球;短球要配长球等。一套发球要尽可能的多样化,包括速度,旋转,落点。但在训练中,要求做到“精”。根据自己的特长,掌握一到两种技术上精细化、高质量的服务,切忌贪小便宜,不熟练。
3.6改进和创新服务技术以适应新规则。新的发球规则并没有完全否定原有的所有发球技术,如深蹲发球、反手低抛发球、反手高抛发球,这些技术都是可以延伸或改进创新的。尤其是反手高抛发球,由于反手发球的击球位置在发球者的身体前方,更容易适应新规则的要求,高抛发球可以加快球的速度,增加球的力量,从而增加球的旋转。因此,注重反手高抛发球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显然是有利的。
多年的学习
运动员在校的时间。
来源:
如果说亚运会、世乒赛、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中的三个大满贯,那么清华的学士、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剑桥大学的博士就是我想完成的又一个大满贯。
——邓亚萍
1997从清华大学退休,2001获得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获得12硕士学位,同年进入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邓亚萍讲述上学一路奋斗的故事——
清华:学习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退役的时候,我开始设计自己未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继续从事自己熟悉的运动,而我只是想证明运动员不仅能打好,其他的事情也能做好。那天我不再是运动员,我的新起点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体育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严峻的挑战。奥林匹克委员会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此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为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和我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很着急。”
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后,邓亚萍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刚进清华的时候,她的英语几乎是一张白纸,没有英语基础,更谈不上口语交际能力。
”怀着激动和忐忑的心情走进清华。老师要看我的水平——你写26个英文字母来看。我花了一段时间才终于写出来。我看了一会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有点不好意思——老师,就是这样。但是请放心,我会好好学习的!”她有些惭愧,但更相信自己的努力。
“老师上课讲的故事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去听,去记每一个单词,回宿舍,一点点查字典,一点点背。我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开始学,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开始背;你必须保证每天14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复习作业到半夜12。”因为全身心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和朋友的聚会和无关的社交活动,甚至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少了。为了提高听力和会话能力,她不仅定期去语音室,还买了一个多功能复读机。以前用来听音乐的“随身听”也“跳槽”,做了英语磁带的单一播放器。因为我总是边听磁带边读。学生总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整天看书,小心嘴唇磨茧!””“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努力,就不会有超人的成就。这也是我在外地多年的亲身经历。"
学习压力大,每天的课都排得满满的。除了学习,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数十里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发现枕头上有很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会有一把把头发掉下来。我也没怎么在意,但是教练和队友看到我都很惊讶,说‘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用的大脑和打球用的大脑不一样。’"
“虽然都是一个字‘苦’,但此时我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我以前是运动员,训练完累得动不了。同伴们欢呼了一会儿,咬紧牙关。遇到困难和障碍,教练拨一点,打通了;当比赛遇到困难时,观众怒吼着获得动力,转危为安。但是读书往往需要一个人独自奋斗。那种贫穷和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有意志和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出国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刚刚在清华学习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派往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主攻英语。
剑桥:每天早上5点起床学习。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飞往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但也是一个艰难的开始。
“第二天是上学的日子。班上有9名学生。教室不大。九张桌椅正对着黑板,呈半圆形摆放。老师让每个人先做自我介绍。接下来,我给了大家两张讲义,开始讲课。班里没有纪律,讲解方式很随意。老师一讲课,学生们就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工作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成绩,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转学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太难了。另外没有教材,每节课只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式我也很难适应。”
“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在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大多住在学校安排的英国家里,我也不例外。我想住在英国人的家里。一方面,我可以了解更多的英国习俗,另一方面,我可以有更多的机会用英语交谈。但是我住的房东太太家离学校太远,房费和饭费都很高。除了每个月要付200多英镑的房租,还要付100多英镑的饭钱。两项加在一起,每月支出约5000元。对于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珍惜金钱和珍惜时间一样重要。”
“记得我第一次穿防雨运动服,骑自行车上学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很疑惑:世界冠军为什么要骑自行车上学?是的,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所拥有的,都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我一定要非常珍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渴望改变这种状况。”
“在我到达英国后不久,我想寄些钱回家。但是,我在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道怎么填。邮局的人指着单子,但我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门前,两眼发愣。我能做什么?问谁去?我问了,还是不明白。最后,我不得不匆匆离开。”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到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没送。虽然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但我找不到去学校的路。我拐了个弯,到了学校上课。总是很准时,我成了一个迟到的学生。我急得跳起来几句解释,却听不懂。我现在都忘不了那种滋味和尴尬!”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学院是剑桥大学附属的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是外国学生,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大陆的国际学生。她主修英语三个月。邓亚萍来到剑桥后,学习压力很大。此外,她几乎每天都闭门苦读。
“刚到剑桥的时候,虽然很努力,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我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我要想在剑桥这种精英大学站起来好好学习,需要全力以赴去拼搏。学习和体育锻炼是一样的。没有捷径可寻,也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一切都要靠自己。”为了赶作业,邓亚萍早早起床,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刚开始的一两个月,我听不懂老师上面说的。我把老师写在黑板上的东西都抄了下来。回家后,自己查字典读一读。日常生活单调,上课时间四个半小时。课后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很麻烦。我中午只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我一般不回宿舍,就吃早上带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书。晚上经常吃的是自己做的方便面,蔬菜西红柿鸡蛋。我几乎每天都学习到12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但她始终不愿意超越别人。这种竞争心态后来慢慢开始改变:“毕竟基础不一样,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点,学习上升要有一个过程。那些留在这里的教授,也是通过非常艰苦的工作和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这样的地位的。”
为了腾出时间学习,邓亚萍把父母接到英国照顾生活。“除了像在国内一样整理讲义、查阅资料、练习听力之外,我还会在业余时间深入人群,先听他们的对话,然后慢慢和他们练习交谈。每次回来都会琢磨一下,进一步探究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和语言规律,帮助我理解和分析英语,找出学习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邓亚萍的口语和听力已经进入班里尖子生的行列。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足的历史与发展》。从开题报告,到论文第一次投稿,甚至到论文最后的修改,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标,而且一步步提前完成。
“我终于戴上了我的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辞。”
诺丁汉:从她的学习动力可以看出她是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我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的风景很可爱,我很着迷。但我还是去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好的外语系。”
“导师不太了解我。他似乎有点不安,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诚恳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你其他学生差,请多费心。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会上两遍甚至很多遍,别人会上一年,我可能会上一年半甚至两年。但是不管多辛苦,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坚强很固执的人,所以我会尽我所能做好每一件事。”
“在英国,有两种方法可以掌握。一种类似于应试教育。即最后一节课上一门课,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一种是和导师一起做研究,研究完写论文。如果论文通过,我就可以毕业了。我采取第二种方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的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不常见面。经常是他给我提供阅读书目,我去图书馆或者大学找书然后看。有问题就约他见面答疑。起初,我不习惯这种方式。更何况我的专业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冷门专业,好像和体育没什么关系。甚至图书馆也可能没有相关资料。就这样,我不得不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寻找。不过,似乎这也是我留学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教会了我在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
邓亚萍的学习心态从一开始一心想超越别人的竞争力,逐渐转变为跟得上的正常心态,因为她看到了自己学习基础上的差距。“打球的时候,我双眼视力都是1.5。开学后迅速下降。现在一只眼睛已经0.6了。学习和打球完全不同。我睡眠不足。上课时我总是感到困倦。我睁不开眼睛。我越坐越困。我想用棍子把眼皮撑起来。但是老师坐在对面,你睡不着,更别说溜号了。一开始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我渐渐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作息,找到了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是《从小脚女到奥运冠军》,例子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看了一些关于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资料,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所以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希望从我开始,真的有人关注中国女性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也希望通过留学,能尽量避免东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从而更好的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在国际体坛,要让人理解你的意见,接受你的想法,并不容易。”
在学习中,她打球时表现出了活力。她能吃苦就不用说了,最可贵的是她敢说话。据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饱和,一周每天都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好做。做完作业还要准备下周的课,以此类推。但她还是觉得“吸收”不够,有点贪心。
难怪,她心里真的很担心。邓亚萍一放下球拍,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年轻成员。当她去参加会议时,她迫不及待地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悄悄萌发了一种想早点进高级班,明年向大师进军的愿望。英语是她的第一关!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发言。老师用开玩笑的语气说,从学习上可以看出她是世界冠军。“下课了,我还要赶去找另一个老师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学习中的不同问题,专门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前,老师都会帮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说话方式。另外,学校还专门给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面试。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的生活,和那些普通的校园女生没什么区别。”
“我一定要拿到这个硕士学位,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拿到。”那样的话,在中国的奥运冠军中,她可能又得了一个一等奖。作为诺丁汉大学的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日程都很紧张。“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课后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通过语言障碍对我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的成员,也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不能和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毕竟我代表中国,代表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面貌很重要。”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一篇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本文以翔实生动的材料,清晰有力的论据,论述了中国和中国女子体育的巨大发展变化。现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一次性无条件通过!2002年2月22日,65438+,她拿到了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世界的钥匙”。
至此,从65438进入清华到0997,邓亚萍已经在校园里度过了近6个春秋,把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变成了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无所知到熟练地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陌生人到全英国的朋友,从一开始的迷茫到后来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这个世界。”
同时,作为北京申奥的一员,她前往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出力。
2001 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当奥运会东道主的机会!
回到剑桥:学习,努力,冻饺子
知识永无止境。2002年,她像一个长跑运动员一样,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开始了新的奋斗——她自信地在剑桥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年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学”还在继续。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学位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BOCOG,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得·纽兰是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30多年。他知道2008年奥运会对刺激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很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可以报效祖国,还可以为我的论文收集第一手的珍贵资料。所以他破例批准我一边回国一边工作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辛苦,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春节假期,她为了写剑桥大学的博士论文,放弃了和亲人的团聚,买了一堆速冻饺子,每天和她一起吃饺子过节。
“有些人可能认为我在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有很多荣誉,不读个学位也能好好过一辈子。就算是读个学位也不用这么辛苦。你甚至可以找一个“枪手”来写论文。但我上大学不是为了镀金。我只是去学校完成我的读书梦。在与外国朋友的接触中,我深深感受到知识的匮乏和沟通的不畅。尽管基础不好,但我也不想偶然走捷径,更何况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不容篡改!”
饺子可以速冻,但是人才很难速冻。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和打乒乓球上的辉煌,其实并不是因为她天赋异禀。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的道路上赢得了新的金牌。
“我仍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的成员。尤其是运动员委员会,成员都是著名的奥运冠军,有自己的权益。长期以来,我是唯一的亚洲成员,所以我不仅是中国的代表,也是亚洲的代表,我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的运动员争取权益。“由于邓亚萍的努力,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荐国际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亚洲委员(共8名)。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习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及学业,邓亚萍说,“真的很难,真的很难,感觉压力很大。我整天都在拉伸,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想感谢作为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找到了我的新价值。如果说亚运会、世乒赛、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中的三个大满贯,那么清华的学士、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剑桥的博士就是我想完成的另一个大满贯。”打,打,再打!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一定要做好,我没有理由不做好!”这是一种自信!
乒乓球最早出现在英国是在1890年,当时是一项贵族运动。欧洲人至今称乒乓球为“桌上网球”,可见乒乓球是由网球发展而来的。19年底,网球风靡欧洲。但由于场地和天气的限制,英国一些大学生把网球搬到室内,把餐桌当桌子,书当网,羊皮纸当球拍,围着餐桌打。
20世纪初,乒乓球在欧洲和亚洲蓬勃发展。1926,德国柏林举行国际乒乓球邀请赛。后来被追认为第一届世乒赛。同时,国际乒乓球联合会成立。
乒乓球运动的广泛发展极大地改进了球拍和球。最初的球拍是稍微加工过的板子。后来有人在球拍上贴了一层羊皮。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欧洲人把带有橡胶颗粒的橡胶放在球拍上。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人发明了厚海绵球拍。最初的球是一种类似网球的橡胶球。1890年,英国运动员吉布从美国带回一些赛璐珞球作为乒乓球的玩具。
在各种乒乓球比赛中,最著名的是世乒赛,起初是一年一届,1957后改为两年一届。
乒乓球进入奥运会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
1980,乒乓球被发明了。
1952年,孟买世锦赛上,日本选手第一次使用橡胶球拍,引起了轰动。
1952年,日本人佐藤浩成为第一位获得世界冠军的亚洲选手,这预示着亚洲人将在未来主宰这项运动。
在1954年,亚洲球员,尤其是中国和日本的球员,使用了南斯拉夫人发明的反手握拍。当时流行的握拍方法是匈牙利著名选手维克多·拜尔娜使用的传统握拍方法。
1971今年4月3日,美国乒乓球队到北京和中国打了一场比赛。他们最终以1比13的比分输给了东道主,但这场比赛开启了中美两国的外交关系。
1981年,乒乓球获得国际奥委会列为奥运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