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新学年快一个月了。有的家长,孩子,老师越来越好,有的还在摸索,也许,还有的在纠结,如何和老师,学校沟通,甚至犹豫要不要换班。
很难判断孩子是否和老师相处融洽。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很难把自己的情绪表达清楚。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对学校的描述,了解是否有头痛、胃痛、不愿意或害怕上学等异常焦虑症状,这些都是现在的挑战。
父母应该什么时候介入?当发现自己或孩子似乎与老师“格格不入”时,家长就更加害怕,或者不知道如何应对。《华尔街日报》生活版援引专门从事家庭咨询的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摩尔(Eileen Kennedy-Moore)的话称,家长不要急于要求孩子转学或转学,因为这会向孩子传递“这对你来说太难了”、“你应付不了”等信息。毕竟人生就是要面对不同的人,孩子应该明白这一点。
世界上确实有不称职的老师,但大多数时候可能只是遇到了严厉或者难缠的老师。美国非营利组织GreatSchools的执行编辑卡罗尔·劳埃德(Carol Lloyd)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可以学会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女儿上小学的时候,遇到了一个老师,会大声责骂,侮辱学生。当时她决定不干涉,并鼓励女儿学习,理解老师的要求。结果女儿真的和老师和平相处了一年,没觉得受到伤害。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中对老师有负面的传言,或者对老师的第一印象不好。这些先入为主的经历,让家长和孩子在面对老师的时候心里都有一个疙瘩。这时,家长需要观察一会儿孩子和老师的真实互动,还有眼见为实。
但是,如果孩子抱怨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家长就该考虑采取行动了。
6个小技巧,5个“不”,与老师沟通更顺畅。这时候父母应该做的是:
1.通过参加学校活动或仔细阅读老师给出的说明,了解老师的期望和目标,然后给对方机会;
2.问孩子是什么原因,是不喜欢老师,还是被惩罚了。情绪爆发的时候,我们往往从最委屈的点切入,但背后可能有十几个过程,导致这样的结果。
3.想想有没有可能是孩子误会了。可能老师只是开了一个孩子不理解的玩笑,或者希望鼓励学生接受挑战,但孩子认为这是不愿意帮忙。如果是这样,你可以和老师谈谈,了解他的目标,讨论如何帮助孩子。
虚心和老师探讨方法,看看有没有可能和这个老师合作。
当家长想和老师或学校沟通时,请先释放正面信息,表达理解学校才刚刚起步,很多事情还得走上正轨。接下来,你要描述孩子遇到的情况,你看到的问题,你追查到的根源。
6.家长也要注意,孩子是在观察家长,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积极沟通、乐于合作的态度,成为孩子的榜样。
专家提醒家长避免五种常见地雷:
1.不要因为听说过老师是什么样子就先入为主,受影响。
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和批评老师。
不要没和老师沟通就直接去找校长。
4.不要威胁老师或学校官员。
5.不要在公共场合说闲话,也不要在社交媒体上批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