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您好,在我国语文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时候,各地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困惑。针对这种情况,你提出了“崇尚朴素、实用中庸”的语文教学理念,被老师称为“八字方针”。能否谈谈提出这四点的考虑?
张庆: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实验区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合作学习,使用多媒体,让学生收集更多的材料,鼓励学生多元解读...但是,课改毕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大家难免会处理不当,甚至出现一些偏差。为了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改革,我提出这八个字,供教师在教学中参考。
先说崇尚简单。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我觉得这并不复杂。语文课程标准说“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什么是中国实践?多读多写不是最重要的吗?《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句很精辟的话:“我们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好书,读全书。”这是关于多读书。他还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也就是说,写多了就写多了。所以,我们不要人为地把中国教育搞得那么复杂,高深莫测。有些人把语文分解成知识点和能力点逐一训练,试图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完全是一厢情愿。然而,一些教师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能力、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语文课程标准》指的是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简单来说汉语应该有以下几个特点:线索简化,目标简单;多“语文”(即让学生多读多写),少“关于语文”;课堂情况相对稳定,而不是像走马灯一样频繁变化;上课完成作业,把课外时间还给学生。
二是服务本。这里的“本”字有三层含义:一是以学生为本。教师永远不要忘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老师应该和学生合作,而不是让学生和自己合作。二是语文本体。语文的本体是什么?它是一种语言,学习汉语就是学习一种语言。我曾将其概括为“七字公式”,即知(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写(练习)、说(口语交际)、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本功,要下大力气掌握。事实上,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接触语言,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愉悦,从而使人性脱颖而出。现在有些语文课比过去活跃了,但形式主义多了,淹没了语文的本体。曾经听过一堂关于桂林山水的“字串识字”课。这堂课,老师花了十几分钟光是玩多媒体,边玩边出单词卡。然后让小学生练习做小导游,在课堂上给假扮游客的小朋友介绍漓江风光。从文化熏陶上,老师确实下了很大功夫,但是识字的任务没有很好的完成。“字串识字”是一门“识字”课,识字和写字是主要任务。忽视识字写字,还叫“字串识字”吗?第三是正文。当我们谈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时,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编写的语文教材,因为它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有人说,我们不能过分重视文本,因为文本不能解决学生发展的所有问题。然而现实是,对文本的关注和研究远远不够。超越文本当然是好的,但如果你对文本一知半解,怎么超越呢?语文课,老师引导学生钻研课文,学生的个人阅读不能被老师的讲解或学生的集体讨论所代替。要引导学生钻研课文,教师必须先钻研课文。如果教师没有完全理解课文,没有理解写作的意图,依靠课文就很难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重要的手段。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就必须读书,也就是所谓的“读书导悟,读书见悟。”应该让学生接触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通过自己的阅读把这些感情读出来。也要鼓励熟悉的阅读和背诵,形成积累。第三个要求是现实。在课堂和教学研究中,要提倡朱作人先生当年提出的“三实”——真实、朴素、扎实。现在的语文课有很多形式主义的东西,比如用多媒体,让学生表演不管需要不需要;明明每个人都有课本,却坚持把屏幕上的文字一段一段打出来;明明自己朗读很好,却要让录音机替你做。动不动就让四个人分组讨论,但没说两句话就马上停下来。这样的合作学习效果如何?在教学研究中,也存在追求浮华,不注重实效的问题。在研究班里,追求欣赏,花样多,务实少。有些教研文章追求所谓的“学术性”,看了让人一头雾水。我认为,上公开课,要倡导以平常心上课,开展研究也要倡导实事求是的氛围: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是研究课题,自己的教学实践是研究过程,教学效果是研究结果。我们提倡拿着脚,走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做研究或者写文章,才能真实清晰,对人有用,对己有益。至于“训练”,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似乎有点淡化。事实上,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教学应当注重语文的感知、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功的训练,为学生打好基础。”可见,属于基本功的东西,比如写作、阅读、作文,还是需要扎扎实实的训练。
第四是适度。所谓适度,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反思这一轮语文课改,其前期的一些做法并不差,只是把握“度”的问题。比如,老师为了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放弃了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强调自主学习,却忽视了教师的教学;占用课堂大量时间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却把文字放在一边;多媒体使用不当,用多媒体代替阅读;等一下。再好的手段和方法,如果没有把握好适当的度,过度使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语文课堂应追求“和谐、和谐、自然”的境界
中国教师报:2007年,小学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行了一整轮。当时你提出语文课堂要追求“和、谐、自然”的境界。你的想法是基于什么?
张庆:这也是有针对性的。我想重点谈谈“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多维整体。多种功能有什么关系?我觉得应该追求整体和谐。为了达到整体的和谐,构成语文课程的要素必须保持适当的度。这就像做一道菜。主料多少,配料多少,调料多少,温度怎么控制,都是安排得当的,这样菜才好吃。
目前语文教育领域的流派和口号很多,这是语文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应该鼓励和提倡。我想说的是关于学校的命名问题。在“中国人”前面加个定语比较时髦,叫“某某中国人”。总觉得这样的说法不太合适。因为你打横幅,所以要尽量突出你的东西。无限膨胀,就会有意无意地收缩其他维度。时间长了,就会导致语文课程的异化。我这样说,绝不是反对语文教学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我只是想友好地提醒大家,要全面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不要一概而论。
此外,还需要“和谐”。仅仅把握每个维度的维度是不够的,还要善于整合所有维度使之非常完美,就像一个圆球一样。
所谓“自然”,是指在操作层面如何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有人说,大一统的道理我们都懂,但一旦开课,还是避不开:是强调工具性,还是以精神熏陶为主?我的回答是,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做什么。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从实际和效果出发。
中国教师报:在即将出版的《张庆文集》中,您将自己对汉语的理解概括为“十四韵”。你能给我们讲讲“十四行诗”吗?
张庆:2004年6月5438日至10月,《小学国学》主编袁浩先生让我写序言。写什么?就写我熟悉的中国教育吧。于是我写了十首打油诗,总题目是《感受中国》,发表在2004年《小学国学》第12期。后来我又加了四首,就成了“十四韵”。其内容包括习惯、识字、写作、释词、阅读、习题、语言积累、语文实践活动、学生观、教学观。这十四首打油诗大致包含了我对中国教育的理解。限于篇幅,我只能说其中的几个。
第65438号+0:“养成好习惯,持之以恒就是功德。我将终生受益。”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过程。我们所说的习惯,不仅仅是指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许多行为习惯,还包括语文能力本身,比如记日记、读小说和诗歌、遇到问题时查阅参考书或上网搜索等等。前人说“学而时习之,如画”。小学长期训练养成的很多语文学习技巧和习惯,都是难以忘怀,习以为常的,可以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三名:“什么是纯粹的工具?写作可以育人。砚流池,笔令君泣。”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相当普遍的观点:电脑普及了,学生花那么多时间练书法值得吗?“计算机替代论者”只把汉字看成是负载信息的纯文字符号,却不知道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让学生学习写汉字是受民族文化影响的。人可以写字,文字可以“写”人。换句话说,写作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灵性。这是《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写作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No 7:“老师就像一个媒人,让他和自己交流。你要自悟入学,却听不到。”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就像“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直面文本,“爱上”文本。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与课文充分对话和交流。“介绍人”要有眼色,该回避的要回避。不恰当地制造噪音和喋喋不休会令人讨厌。如果“双方”在“热恋”,“介绍人”可以放手;只有在双方沟通出现“断层”的时候,才需要“介绍人”来疏通。
第14期:“欲兴风作浪,不举毛驴。收集各种花粉,自己酿蜂蜜。”
在课改大潮中,一些教师有这样的困惑:听专家讲课,一个人说这个,那个人说那个;上课看到名师,这个人那么好,那个人那么好,应该听谁的?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观点。一位老师说得好:我们要像蜜蜂一样从花上采集花粉,但我们要靠自己来酿蜜。不能迷信,不能盲从,要尊重实践,善于思考。
教材要力求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很多人用“民族化、现代化、简单化”来概括您主编的这套小语种教材。那么,能否介绍一下您在编写这套教材时,在吸收中国传统教育经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特殊思考和设计?
张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任务。6月1994,65438+10月,我们成立了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组。当时小学语文课本的政治说教倾向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此背景下,编写组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道德的观点。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们力求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体现这一理念。我想谈谈家庭的这一面。我们想,“不扫一屋,怎么扫天下?”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感情都很冷漠,还谈什么爱祖国爱人民?当时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让我们的下一代读我们的课本,成为有情有义的人。
汉语拼音里有W和Y的教训,于是我用一首语境化的歌创作了这样一幅情景图(见图1):“老乌鸦,叫嘎嘎,抓一只虫子喂娃娃。秋风起,天气冷,妈妈给我做衣服。”小学生不仅学会了W和Y,长大后也感受到了母爱,懂得了孝敬父母。再如低年级单元练习中的《成语歌》,编为:“骨肉之情与痛有关,海洋深似山重。”插图是一个小学生生病了,他妈妈一手拿着药碗,一手拿着勺子。有这方面内容的课文很多,比如低年级的《陈毅探母》,讲的是陈毅元帅赶回老家看望生病的老母亲,他主动给母亲洗衣服。一般来说,大部分元帅写的都是他的军旅生涯,而我们是从家庭的角度出发,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感染和教育。
我们的前辈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继承,但不是功利主义。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为现实社会服务。比如我们设计了“字串识字”,其中一课是“春风与春雨/柳草芽/杜鹃燕子蜜蜂/梨花杏花桃花”(见图3),参考了蒙古语押韵中识字的传统经验,但又有所拓展,如其丰富的人文内涵、激发儿童想象力的功能、认识事物的功能等。这是传统经验和现代意识的融合。
中国教师报:张老师,您能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给青年教师一些专业阅读的建议吗?
张庆:提高语文素养靠“读、写、写、读”。要读很多书,尤其是名著和四大名著,背几百首古典诗词,涉猎现当代中外著名儿童文学。我觉得这句话今天依然适用:要给学生一桶水,就得有十桶水,一百桶水。对此,我有两个建议:第一,要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比如我看小说,喜欢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如果你读《战争与和平》,那就看同名电影;看史书,参考相关地图;读经典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把几个不同的笔记对照着读,等等。二是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写作来学习。以这种方式阅读,往往令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
中国教师报:在这么多年的教材实验中,实验区的很多老师都得到了您的悉心指导,大家都被您对母语教育的热情关怀和感情所鼓舞。你对他们和母语教育的未来有什么特别的期待?
张庆:建立一个新的母语教育体系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把自己学习和研究母语的历程记录下来,提供给大家,为有志于母语教育和研究的年轻一代提供一点东西。
我曾经写过一首诗,有两行颇能表达我的心情:“我怕我会忘记我的生活,等待我的记录中出现新的篇章。”我希望也相信年轻一代会超越我们,比我们做得越来越好。
张庆,江苏省特级教师。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小学语文),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主编,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出版专著《我的小学语文观》、《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张庆文集》(八卷);参与编写《现代教学法百科全书》、《中国古代著名诗词分类鉴赏词典》、《母语教材研究》等。